“有琴微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浅析油质对重油制气生产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浅析油质对重油制气生产的影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浅析油质对重油制气生产的影响-
浅析油质对重油制气生产的影响-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油质的重油对重油制气生产的影响,得出含芳烃组分少、沥青和胶质组分适中、残碳量在 8—10%的重油,较适宜重油催化裂解制气炉的低热值生产,为今后生产所需的重油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1 前言
我厂6台10万m3/日·台重油催化裂解炉自 1991年投产以来,一直使用广州市石化总厂重油作为生产原料。但从 初后,提供给我们的重油油质发生变化,影响了油制气生产,主要表现为吨油产气量低。气化效率低、除灰水含渣少和焦油水沟产生较大量的浮油等。为对比不同油质重油对煤气生产的影响,我厂从 19 7月下旬开始,购入一批重油进行生产试验对比。经过近一个月的运行,发现吨油产气量和气化效率等主要工艺指标明显提高,证实了油质对生产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为便于比较,以下将 年年初以来的一直使用的重油称为旧油,以7月下旬试验所
用的重油称为新油。
2 两种不同油质重油的主要性质参数
2.1 物化性质对比
物化性质对比详见表1。
2.2两种重油组分数据
两种重油组分数据详见表2,以RIPPIO方法测得。
两种不同油质的重油主要区别:
新油密度小、闪点高、粘度大、残碳高、芳烃含量较少、沥青、胶质含量高;
旧油密度大、闪点低、粘度小、残碳低、芳烃含量较多、沥青、胶质含量低。
3 两种不同油质重油的生产效果
在两种不同油质重油的生产对比试验期间,我们主要以3#炉单台炉或3#、6#两台炉连续运行,并分别进行对比,表3、4为生产统计所得的数据。
从生产数据统计可见,无论是3# 炉单炉或是3#、6#炉两台炉运行,在投用了新油后,气化效率均有所提高,其中3# 炉单台炉运行时,气化效率可提高5.47%。3#、6# 炉运行时,气化效率平均提高7.06%。
4 两种不同油质的重油在3#炉单炉测试中的数据
试验期间,为验证生产数据的可靠性,我们曾在7月17日下午、8月11日上午以煤气缓冲罐来标定短时期的3#炉吨油产气量及气化效率,表5为测试中的原始数据。
可见3#炉投用新油后,气化效率可提高4.28%,与生产统计结果基本吻合。
5 两种不同油质的重油生产期间制气炉炉况及煤气成分对比
在新、旧油对比试验期间,3#炉一直保证了长时问稳定运行,表6、7是试验过程中3#炉的工艺参数及洗气箱出日煤气成分的.数据。
从试验期间新、旧油生产状况的对比,主要有以下几个工艺变化:
(1)新油裂解产生的煤气热值即使达到6000Kcal/M3时,焦油水沟也仅有少许浮油;而旧油投用时,煤气热值即使低至4000Kcal/M3时,焦油沟表面仍有大量浮油。从7月31日投用新油后,焦油量逐渐减少,且焦油质量出现变化,粘度明显增大,这与新油含残碳多,含油浆少有关,同时亦说明新油参与裂解反应的成份比旧油多,生成的焦油量相应要少。
(2)在催化床层及蒸上温度等工艺条件相近的条件下,新油裂解生成的煤气要比旧油裂解生成的煤气的热值高200—300Kcal/M3,其中煤气成分中重烃(CnHm)要高2—3%,且焦油产量低。这说明新油可裂解成分多,芳香烃少(见前面组分表,新油比旧油低15个百分点)。而旧油显然由于含油浆等不易裂解成分多,故有较大部分重油未经裂解既转为焦油,进入焦油水沟。
(3)新油投用后,除灰水含渣明显增多。在投用旧油期间,除灰水池每周排灰渣作业两次便可保持水池容积;但投用新油后,灰渣明显增多,每天必须排灰渣一次方可保证水位。
6 结论
从这次新旧油对比试验看出,在同一温度范围内,新油裂解生成的煤气比旧油裂解生成的煤气的热值高200—300Kcal/m3,且焦油量较少,而气化效率比旧油高5%左右,煤气单耗可由投用旧油时1.404Kg/m3降至投用新油时的 1.206Kg/m3,可见重油油质对重油催化裂解炉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综上所述,以选择芳烃组分少、沥青和胶质含量适中、残碳量在8—10%的重油较适合重油催化裂解制气炉的低热值生产。
篇2:浅析油质对重油制气生产的影响-
浅析油质对重油制气生产的影响-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油质的重油对重油制气生产的影响,得出含芳烃组分少、沥青和胶质组分适中、残碳量在 8―10%的重油,较适宜重油催化裂解制气炉的低热值生产,为今后生产所需的重油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1 前言
我厂6台10万m3/日・台重油催化裂解炉自 1991年投产以来,一直使用广州市石化总厂重油作为生产原料。但从 1999年初后,提供给我们的重油油质发生变化,影响了油制气生产,主要表现为吨油产气量低。气化效率低、除灰水含渣少和焦油水沟产生较大量的浮油等。为对比不同油质重油对煤气生产的影响,我厂从 1999年 7月下旬开始,购入一批重油进行生产试验对比。经过近一个月的运行,发现吨油产气量和气化效率等主要工艺指标明显提高,证实了油质对生产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为便于比较,以下将 1999年年初以来的一直使用的重油称为旧油,以7月下旬试验所
用的重油称为新油。
2 两种不同油质重油的主要性质参数
2.1 物化性质对比
物化性质对比详见表1。
2.2两种重油组分数据
两种重油组分数据详见表2,以RIPPIO方法测得。
两种不同油质的重油主要区别:
新油密度小、闪点高、粘度大、残碳高、芳烃含量较少、沥青、胶质含量高;
旧油密度大、闪点低、粘度小、残碳低、芳烃含量较多、沥青、胶质含量低。
3 两种不同油质重油的生产效果
在两种不同油质重油的生产对比试验期间,我们主要以3#炉单台炉或3#、6#两台炉连续运行,并分别进行对比,表3、4为生产统计所得的数据。
从生产数据统计可见,无论是3# 炉单炉或是3#、6#炉两台炉运行,在投用了新油后,气化效率均有所提高,其中3# 炉单台炉运行时,气化效率可提高5.47%。3#、6# 炉运行时,气化效率平均提高7.06%。
4 两种不同油质的重油在3#炉单炉测试中的数据
试验期间,为验证生产数据的.可靠性,我们曾在7月17日下午、8月11日上午以煤气缓冲罐来标定短时期的3#炉吨油产气量及气化效率,表5为测试中的原始数据。
可见3#炉投用新油后,气化效率可提高4.28%,与生产统计结果基本吻合。
5 两种不同油质的重油生产期间制气炉炉况及煤气成分对比
在新、旧油对比试验期间,3#炉一直保证了长时问稳定运行,表6、7是试验过程中3#炉的工艺参数及洗气箱出日煤气成分的数据。
从试验期间新、旧油生产状况的对比,主要有以下几个工艺变化:
(1)新油裂解产生的煤气热值即使达到6000Kcal/M3时,焦油水沟也仅有少许浮油;而旧油投用时,煤气热值即使低至4000Kcal/M3时,焦油沟表面仍有大量浮油。从7月31日投用新油后,焦油量逐渐减少,且焦油质量出现变化,粘度明显增大,这与新油含残碳多,含油浆少有关,同时亦说明新油参与裂解反应的成份比旧油多,生成的焦油量相应要少。
(2)在催化
[1] [2]
篇3:重油制气污水处理系统A/O技术改造
经过多年的改造,现有污水处理系统的潜力已基本得到发挥,但是NH3-N和COD却一直无法达标。因此在“一控双达标”中被列为省管项目。广州油制气厂通过广泛调研和深人论证,认识到只有对系统进行深度改造,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才有可能最后使NH厂N和COD达标,并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会作,进行了以下的.工作。
4.1实验装置
本着节省环保投资的原则,按照现场生化处理系统的尺寸,按比例缩小构建了缺氧一好氧实验装置,以期待实验结果应用于原系统改造。待处理的废水在调节池混合后用泵打入缺氧生物滤池,然后经过好氧活性污泥曝气、澄清过滤后外排。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4.2实验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选育降解微生物和脱氮微生物,向实验反应器中投加和驯化;第二阶段调整运行参数争取出水达标;第三阶段进行各种条件下的数据积累。
4.2.1 降解菌的选育和驯化
由于废水可生化性较差,C/N比失调和在去除高浓度氨氮的压力下,如果曝气池系统活性污泥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异氧型微生物会逐渐消耗自身,导致污泥矿化,污泥浓度下降。在此特殊情况下为保证微生物含量,不能用常规的微生物发酵的方法进行,实验室选育的高效降解菌在混合培养和投加到处理系统中时,只能循序渐进,反复驯化。如果用常规的丰富培养基大量培养降解菌,投加到废水中降解菌的降解活性会下降,甚至完全不能生长。
4.2.2 影响处理系统效果的因素
生物处理法的关键是微生物。废水处理系统的酸碱度、有毒物质浓度以及处理的温度对微生物均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导致处理效果发生很大的改变。在文献或某些废水处理工艺中,PH值要求为6刃,而实验中发现PH在8.5则的废水对废水处理系统会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在水质恶劣的情况下,分隔的缺氧池可以并联、串联或交替灵活运行,充分发挥生物膜结构对废水中有毒物质的吸附、降解和减毒的缓冲作用;在受到高浓度有毒物质冲击中毒后,缺氧池表层的填料可以更换,以减轻毒害物质对处理系统的毒害作用;同样温度对去除氨氮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处理气温下降到2~15℃时,硝化细菌活性大幅度下降(表4)。

4.3 污水处理系统改造
根据实验情况,瑞系统实际,对系统进行深度必造。
4.3.1 应用生物强化技术
常规废水处理系统中高效降解菌和硝化菌存在的数量不多,为了用于改造系统,利用饥饿育种、选择性压力等方法选育能有效分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共7属117株,其中包含了较少见报道的杂环化合物降解菌;还富集、筛选了脱氮的硝化细菌株。
由于难降解、有毒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数量和增殖速度都远远低于一般无毒、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经过投加和驯化高效降解菌和硝化细菌,系统中缺氧池填料和活性污泥中培养的微生物的数量达到了较高的数量级,微生物的数量在低温季节仅比夏季低一个数量级。系统的处理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
4.3.2 进一步改进缺氧一好氧处理工艺
目前国内缺氧一好氧工艺中缺氧池大多数采用由下部进水的方式,这种水解一酸化处理工艺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较为独特的优点。但当处理含有还原型化会物较多的石油化工废水生物处理的反应则应以好氧型反应为主。在下部进水的缺氧池中,填料由于浸泡在水中,生物缺氧程度较高;系统改造使用上部的进水方式,缺氧池的填料
表面形成三维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的微生物代谢类型在废水流经时主要是好氧型,能更有效处理废水。
4.3.3 更换缺氧池填料
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采用多孔的填料充填缺氧池,投加降解菌和硝化细菌,通过对附着生长型微生物的挂膜驯化,可在多孔填料表面形成含有较多数量微生物的生物膜,即使在冬季低温和高浓度COD、NH3―N下,缺氧池仍可保持1×1O6~l.7×1O7个细菌/克填料,有效的增强了缺氧池的抗冲击能力和减毒作用。在进水正常时,缺氧池的作用表面上看起来不明显,在进水不正常时,缺氧池的减毒作用就能极大地减轻毒害物质对好氧活性污泥的强烈影响。
5 改造达到的技术指标及存在问题
国内调研表明,由于资金、设计缺陷和管理等原因,有些油制气厂处理设施瘫痪,无法运行,污水甚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外排。在调研时,某煤气厂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但由于污水发生量较大,系统不堪重负,处理效果不佳,COD和NH3―N严重超标。只有上海某厂和北京某厂处理效果稍好(表8),但都不能完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即COD≤l50mg/L,NH3-N<20mg/L。
通过对系统的改造调试和对微生物的驯化,油制气生产废水在480640mg/L、NH、-N在58-182mg/L时,可以达到广州市的地方排放标准,COD≤110mg/L,NH3―N≤l0mg/L(图3)。利用普通缺氧一好氧处理工艺(A/O)在不投加外源碳源的情况下达标的结果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广州油制气厂有着特殊的生产特点,在冬季气温较低时,供气量较大,这时微生物的活性较低,污水发生量大,NH3-N和COD含量又较高,污水处理相当困难,对这种情况仍需不断的探索。
6 结论
将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含有高浓度氨氮和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选育能有效降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菌和生物脱氮微生物;改进缺氧生物滤池的填料;将生物膜处理方法和活性污泥处理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处理系统的减毒作用和处理效果可以明显增加。
结果表明,这种微生物处理法不依赖特殊的处理构筑物,运行相对简单、经济。对高浓度氨氮不需要投加碳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唐森本等,环境有机污染化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篇4:重油制气污水处理系统A/O技术改造
摘 要:介绍了广州市油制气厂重油制气污水处理系统的完善过程。污水处理系统的深度改造,引入了生物强化技术;改变了传统A/O工艺中缺氧池自下而上的进水方式为自上而下;利用了新型填料取代常用的塑料软性和半软性填料。通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明显增强。
1 前言
广州油制气厂采用重油催化裂解生产管道煤气,生产废水经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C-MS)分析含有97种化学组分,其中芳烃类化合物的含量占废水中有机物的一半以上。被列人58种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和美国环保局(EPA)优先控制物名单的有机物多达21种之多[l]。
厂基建阶段投人2700多万元兴建了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原设计对生产污水的污染物浓度预测偏低,预测COD值为00mg/l,NH3―N值为6070mg/l,而实际值远高于预测值,给污水处理增加了难度。
2 原有设施工艺简介
缺氧一好氧处理工艺,简称A/O工艺,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废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在一级兼性厌氧处理后接好氧表曝处理。这种工艺的优点是可以用于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其处理的水量大,操作较简单。
广州油制气厂废水处理系统就是在隔油、浮选后采用A/O生化处理工艺(图1)。缺氧池采用由下而上的进水方式;另外与一般推流式A/O工艺不同的是,采用了七十年代开发的合建式曝气池,这种曝气池集曝气、沉淀于一体,采用表曝机加强曝气。台建式曝气池已被证明曝气效率低下,八十年代后期逐渐已被淘汰。
另外,由于设计污水处理量偏大,系统不能连续运行;经验不足,运行参数不完善,对系统运行的各影响因素把握不十分清楚;曝气池曝气能力不足,导致系统中生化处理过程所需降解菌含量较低。
3 前期改造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设计、基建等方面的先天不足,以致投入运行后给污水处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自1992年开始,逐步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工艺、设备和基建等进行完善和改造。
3.1 除油工序的改造
前处理工序中,将原有三格沉降池的焦油循环水池改为经过五格沉降池,沉降时间延长一倍以上,大大提高了焦油的沉降效果,使溢流往污水处理系统的焦油水含油量降低一半以上,减轻了污水系统隔油工序的处理负荷;在油水分离器的底部开口接排油管并加蒸汽伴热装置,定期把下层油物排人新建的污油池处理,提高了油水分离器的除油效果。经隔油工序处理的污水石油类浓度显著降低,由改造前的800mg/l降到350mg/L左右,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明显提高。
3.2 浮选工序的完善
原设计没考虑浮选产生的油泡沫水的处理办法,投运后只能外运处理,费用较高。1995年建成一套压滤装置对油泡沫水进行回收处理;把浮选工序由原两池并联,一开一备改为既可串联又可并联运行,增加一套加药、溶气装置,提高了浮选效果;增加了一条回流管,可把不符合生化进水要求的浮选出水和厌氧吸水井的污水回流到浮选池进行处理;加强了对浮选池和溶气释放器的定期清理工作,使浮选工序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见表2:
3.3 初步完善污水生化工序
生活污水原从厌氧池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的'途径改为可从浮选工序进入,当生活污水含油高时可先经浮选除油处理后再进入厌氧池,避免可能对生化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在表曝机上安装变频调速装置,确保曝气池的稳定运行。通过多年的努力,污水处理工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排口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见表3。
篇5:重油制气污水处理系统A/O技术改造
经过多年的改造,现有污水处理系统的潜力已基本得到发挥,但是NH3-N和COD却一直无法达标。因此在“一控双达标”中被列为省管项目。广州油制气厂通过广泛调研和深人论证,认识到只有对系统进行深度改造,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才有可能最后使NH厂N和COD达标,并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会作,进行了以下的工作。
4.1实验装置
本着节省环保投资的原则,按照现场生化处理系统的尺寸,按比例缩小构建了缺氧一好氧实验装置,以期待实验结果应用于原系统改造。待处理的废水在调节池混合后用泵打入缺氧生物滤池,然后经过好氧活
[1] [2] [3]
篇6:添加乙醇碳源对驯化菌种降解油制气废水的影响
添加乙醇碳源对驯化菌种降解油制气废水的影响
进行了添加乙醇作为碳源强化油制气废水生物降解的研究,并利用GC/MS分析对油制气废水中芳烃类化合物的降解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共代谢基质乙醇的加入,可使菌种S-2、Y-3、XH-3、M-3对COD、氨氮、可萃取有机物等指标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7.6%~25.6%、34.9%~42.8%、10.4%~14.2%;但在所采用的时间范围内,酚类化合物的去除率降低;芳烃类化合物的'去除率提高15.4%~21.2%.除了维持无共代谢条件下对芳环数≤3的芳烃类化合物的良好降解能力外,对芳环数为4~6的化合物降解能力也有所提高.
作 者:程鹏 慎义勇 盛国英 傅家谟 Cheng Peng Shen Yiyong Sheng Guoying Fu Jiamo 作者单位:程鹏,慎义勇,Cheng Peng,Shen Yiyong(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广东,深圳,518049)盛国英,傅家谟,Sheng Guoying,Fu Jiamo(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刊 名:环境污染与防治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年,卷(期): 27(8) 分类号:X5 关键词:乙醇 碳源 油制气废水 芳烃化合物篇7:季节对奶牛生产的影响
季节对奶牛生产的影响
整理了芜湖地区某奶牛场308头荷斯坦奶牛的生产纪录,探讨季节对奶牛泌乳量的影响.6月份产奶量减少13%,低谷持续至9月份,产奶量越高,降幅越大,回归直线的斜率为0.47;受胎率也降低.
作 者:姚勤 黄章根 李凤刚 颜培实 作者单位:姚勤(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黄章根(合肥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安徽,合肥,236000)
李凤刚(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颜培实(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刊 名:畜牧与兽医 ISTIC PKU英文刊名: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38(6) 分类号:S8 关键词:暑热 泌乳量 荷斯坦奶牛篇8:Na+对WO3气敏性能的影响
Na+对WO3气敏性能的影响
分别用钨酸钠或钨酸铵溶液及浓盐酸作原料,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含Na+和不含Na+的WO3粉体,并用XRD及粒度分布测试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分别是WO3 / Na2W4O13混合氧化物及纯WO3,前者的平均粒径为4.459 μm,后者为1.366 μm.气敏测试结果表明:含Na+的WO3 / Na2W4O13气敏元件对体积分数为50×10-6的H2S的.灵敏度是164,恢复时间为35 s.纯WO3气敏元件对体积分数为50×10-6的NO2及Cl2的气敏性能较好,其灵敏度分别为468与1 635.
作 者:娄向东 彭传云 吴春来 安娜 张冰 LOU Xiang-dong PENG Chuan-yun WU Chun-lai AN Na ZHANG Bing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刊 名:电子元件与材料 ISTIC PKU英文刊名: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年,卷(期): 26(11) 分类号:O611.62 O614.61 关键词:电子技术 WO3 Na+ 气敏性能 H2S篇9:《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案设计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案设计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
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
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
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
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
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的`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三、组织课堂教学
(一)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的感受导入:夏季游泳时感觉水体比较凉爽,而冬季在水里则感觉比大陆温暖。为什么?
2、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
① 气压带风带北移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陆轮廓图上如何分不?气压带风带南移时,副极地低压带南移到什么地区?
② 我国广大地区为什么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则来自西北内陆?
(二)新课――探究式解决问题
1、解决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意见――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从不同季节和地区看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及东亚、南亚大气运动状况。
教学方法:播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指导学生看书、读
图,提出问题切入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问题一: 北半球1月和7月欧亚大陆及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何分布? (在学生看书归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从亚洲及北太平洋看:
一月 七月
亚洲大陆 亚洲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从南半球看: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季风是什么?全球季风最典型地区在哪?
教学方法:切入问题,指导学生看书。反之亦可,发挥学生自主 性。
问题三: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如何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探究后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夏季:东南风
东亚 冬季风势力强
冬季:西北风
夏季:西南风
南亚 夏季风势力强
冬季:东北风
2、解决本节核心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
问题一:北半球冬夏季节海陆大气活动中心为什么不同?
教学方法:播放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气温高,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降温快,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南半球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与大气活动中心分布不同有哪些联系?
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原因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3、解决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形成后的影响――怎么样
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及课堂提供的资料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本课所阐述原理内容的理解――用科学的理论对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悟进行正确的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据此设计以下拓展问题研究:
问题一:北纬30―40地区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但该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则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
(此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前因后果,为今后气候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以下两则补充材料:(投影播放)
材料一:《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的洚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带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经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水带也随之北上。就平均状况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被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材料二:
………今年入春以来,内蒙古地区又一次气温普降,茫茫草原变为一片“银色草原”。据农业部统计,全区可利用草场90%以上受灾,有3100万公顷草场未能按时返青,3200万头牧畜面临“缺衣少食而死亡危险。
问题二: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常出现北涝南旱、南涝北旱,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在亚洲范围内还能找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吗?为什么?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具体影响?应如何防御?谈谈你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