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乔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张载语录,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张载语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张载语录
26. 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27.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28. 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29.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30.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31.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32.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33.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34.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35. 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36.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37. 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38. 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39. 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40.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41. 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42. 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43. 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44.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45.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46.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47.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48.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49.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50.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51. 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52. 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篇2:张载语录
张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本文将介绍张载语录。
张载语录:
1.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2.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4.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5.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6. 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7. 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8.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9.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10.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11.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12.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13.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14. 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5. 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16.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7.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18.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19.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20. 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21. 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22.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 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24.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5. 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篇3:张载经典名言
张载经典名言
1、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4、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5、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6、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7、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8、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9、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10、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11、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12、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13、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14、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5、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16、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7、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18、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19、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20、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21、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2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2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5、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26、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27、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28、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29、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30、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31、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32、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33、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34、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35、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36、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37、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38、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39、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4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41、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42、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43、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44、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45、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46、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47、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48、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49、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50、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51、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52、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53、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54、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55、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56、诚于此,动于彼,神之道与!
57、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58、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59、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60、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
61、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2、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63、教之而不受,虽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64、仁通极其性,故能致养而静以安;义致行其知,故能尽文而动以变。
65、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66、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67、学者学所以为人。
68、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69、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70、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71、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72、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73、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74、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75、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76、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77、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78、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79、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80、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1、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82、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83、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84、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85、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86、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87、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88、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89、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90、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91、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92、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93、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94、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95、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96、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97、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98、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99、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100、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篇4:张载墓祠
张载墓祠
张载祠又称张子祠,位于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它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历史上张载祠曾修复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1990年,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现已完成大殿、讲学堂(两座)、山门等建筑的修复及彩绘工程。整体建筑以宋式仿古形式为主,兼有清代建筑特色。,县政府决定搬迁横渠地段医院及地税所,至此,基本上恢复了张载祠的历史规模(15亩)。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讲学堂内办起了张载及关学思想文化展,大殿内雕有塑像并绘制了长达60米的巨幅壁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祠内矗立的七棵千年古松饱经风霜,仍傲然屹立,成为历史的见证。清眉县举人王象贤有诗赞曰:“云树森森默想闲居气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经纶。”按照规划,还将增建碑廊、学圣殿、精讲堂、眉县博物馆陈列室、钟鼓楼等。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关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不久的将来,张载祠将成为国际关学研究中心及著名的人文旅游圣地。
张载墓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载墓从宋明道二年(1033年)至公元1985年,历时九百五十二年,共维修、绿化5次。19投资6万元,对墓区进行了整修,包砌了墓冢,增添了香炉、供桌,修建了碑楼、祭祀台等。目前,通往张载墓的二级公路已经完工。依照省文物局的规划,张载墓还将扩展50余亩,同时修建山门、石桥、庙堂、厢房等。
张载创立关学,独特异行,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幢高大的丰碑,在国际国内影响颇大。近年来,法、德、日、韩、美国等不少专家学者,不远万里,慕名前来张载祠谒拜先哲,访真求学。一九九九年九月,张载关学及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子故里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2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太白山下,参加了一次历史盛会,真所谓“张氏有声名四海,载公气韵炳千秋”。
相关链接:孔庙 韩文公祠 周公庙
篇5:张载成功名言
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 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3.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4. 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5. 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6. 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7.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8. 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9.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10. 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篇6:张载成功名言
1.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2. 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3.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4.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5. 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6. 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7.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8. 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9. 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10.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11. 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12.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13.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14.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15.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16.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17. 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18. 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19. 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20.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篇7:张载成功名言
1.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2.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3. 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4.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5. 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6.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7.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8. 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9.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10. 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11. 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12. 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13. 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14. 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15. 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16. 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17. 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18. 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19.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篇8:张载名言名句
张载名言名句
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2、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3、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4、“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5、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6、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7、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8、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9、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10、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11、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12、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1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14、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15、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16、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17、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18、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19、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20、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21、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2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24、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25、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2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27、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28、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29、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30、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31、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32、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33、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34、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5、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36、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37、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38、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39、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40、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41、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42、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43、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44、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45、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46、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47、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48、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49、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50、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51、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52、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53、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54、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55、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56、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57、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8、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59、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60、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61、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62、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63、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4、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65、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66、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67、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68、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69、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70、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71、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72、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73、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7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5、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76、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77、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78、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79、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80、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81、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82、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83、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84、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85、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86、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87、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88、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8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90、学者学所以为人。
91、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92、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93、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94、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95、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96、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篇9:张载成功名言
1. 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2. 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3.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4. 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5.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6. 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7.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8. 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9. 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10.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篇10:张载成功名言
1.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2. 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3.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4. 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5. 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6. 学者学所以为人。
7.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8. 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9.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0. 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11.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12. 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13. 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14.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15. 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16. 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17. 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18.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19. 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20. 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21. 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22.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23.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24.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25.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26. 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27.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28. 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29. 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30.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篇11:张载成功名言
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3.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4.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5.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6.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7.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8.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9. 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10.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1.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12.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3.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14.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15.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16. 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17.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8. 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19. 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20. 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篇12:张载的名言名句
张载的名言名句
1、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2、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3、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4、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9、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0、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11、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12、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13、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14、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15、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16、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17、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18、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19、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20、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2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22、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2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4、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25、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26、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27、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28、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29、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30、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31、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32、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33、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34、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35、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36、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37、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38、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39、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40、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41、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4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43、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44、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45、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46、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47、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48、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49、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5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51、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52、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53、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54、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55、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56、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57、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58、“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59、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60、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1、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62、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63、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4、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65、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6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67、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68、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69、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70、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7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72、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73、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74、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75、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76、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77、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78、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7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80、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81、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82、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83、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84、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85、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86、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87、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88、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89、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0、学者学所以为人。
9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92、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9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94、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95、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96、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97、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98、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9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100、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篇13: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
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
张载是宋儒中人性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者,他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以及人性与教育等方面建构了其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天地之性主要说明主体人的善良本性来源于天命,是人所皆同的,是人性的`本然状态.气质之性则主要解答了天地之性如何落实于现实层面,表现为个体人的本性,形成千差万别的人的具体品质,是人性的实然状态,而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则着重回答了道德教育在人的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演进,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一切哲学思辨,最终都落实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 者:吴凡明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历史系,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18(4) 分类号:B244.45 关键词:张载 太虚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