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条咸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读韩杜集》杜牧唐诗鉴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读韩杜集》杜牧唐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读韩杜集》杜牧唐诗鉴赏
《读韩杜集》杜牧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读韩杜集》是杜牧写于晚唐时期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就是杜牧写读韩杜集的感受,表现了对韩、杜文学成就的推崇。
【原文】
读韩杜集
杜诗韩集愁来读①,
似倩麻姑痒处搔②。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③。
【注释】
①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②倩(qiàn):请人代做。 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④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白话译文】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创作背景】
杜牧的《读韩杜集》创作于晚唐(公元803-852年),由于对杜甫、韩愈的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杜牧写下这首《读韩杜集》,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
【赏析】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
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
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诗中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而后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诗后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篇2:《读韩杜集》杜牧的唐诗鉴赏
杜诗韩笔愁来读,
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

篇3:《读韩杜集》杜牧的唐诗鉴赏
“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冬至日寄小侄何宜诗》)诗人对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四位大诗人、大作家可谓推崇备至。
他的诗受杜甫影响,在俊爽峭健中具有风华流美之致。
清薛雪《一瓢诗话》赞曰 :“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 颇多 ,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 。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而已哉 ?”他的 文力主“以意为主 ”,使韩愈所提倡的古文体,奥衍纵横,笔力健举。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
前两句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唐音癸签》云:
“杜牧有绝句云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 搔。’称文为笔,始六朝人。《沈约传》云 :‘谢玄晖 善为诗,任彦升工於笔,约兼而有之 。’又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书》论文章之弊,亦分诗与笔为言。牧所本也。”《文心雕龙》云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 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愁来”,点明诗人研 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怎能不愁从中来?这“愁 ”,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 。“愁来”读杜、韩,说 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 、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 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麻姑搔痒,典出《 神仙传 》:“麻姑手爪不似人形,皆似鸟爪。蔡经心言 :‘背大痒时 ,得此爪以爬背 ,当佳 也 。’”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 ,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后两句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 。诗人把杜、 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显然可见 。“续弦胶”典出《十洲记》:“凤麟洲在西海 之中,洲四面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有凤麟数万,各各为群,亦多仙家,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胶 ,名之为续弦胶 ,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
这里不用“凤喙”而用“凤髓 ”,是特地将新意注入 旧典。“髓”是“骨髓”、“精髓”。诗人感慨:有谁能得杜诗韩笔的`精髓呢?可惜无人能像杜、韩那样,用如椽的巨笔写出史诗式的杰作了。“续弦胶”,又隐喻能逆挽晚唐倾颓之势的济世方略。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有谁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 ,把断了的弓弦续上呢?不明言“愁”,而其 “愁”自见。这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读来饶有韵味。
这首诗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 ,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 ,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又使人回味不已。无论是题旨、意象,还是结构、语言,都呈现特异之处。《吟谱》云:“杜牧诗主才,气俊思活。”以此观之,诚然。
篇4:《读韩杜集》杜牧的唐诗鉴赏
读韩杜集
杜 牧
杜诗韩笔愁来读,
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
篇5:读韩杜集 杜牧
杜诗韩集愁来读①,
似倩麻姑痒处搔②。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③。
【注释】
①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②倩(qiàn):请人代做。 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④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白话译文】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创作背景】
杜牧的《读韩杜集》创作于晚唐(公元803-852年),由于对杜甫、韩愈的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杜牧写下这首《读韩杜集》,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
【赏析】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
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
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诗中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而后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诗后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拓展阅读:杜牧酒趣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刺史时的的诗作《清明》脍炙人口,早为世人熟知。杜牧在池州主政期间,与酒有关联的趣事多多,今择一而表。
杜牧听说有一位聪明的卖酒姑娘,出口吟联,很有艺趣,便有意来访。一天,他一身书生打扮,随身带着一个年轻衙役打扮成为书童,来到这家酒店。走进店内,见正面堂中有一扇木板虎壁,虎壁正中张挂着一幅水墨《醉八仙》,两旁配上一副对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这是酒店一般通用联。店堂中间摆着四张方桌,上放文房四宝,大概是供那些文人墨客咏诗题联之用。杜牧便在一张空桌旁坐下。这时,只见一个眉清目秀,身穿淡红色衣裳的姑娘,她名叫杏云,从虎壁后面转到杜牧桌前,问道:
先生,初次光临小店,幸甚!幸甚!
杜牧把眼睛向年轻的衙役瞄了一下,示意叫他回话。衙役受过杜牧的教养熏陶,也能咏诗联句,立即上前答话:
姑娘,几番欣闻大名,拜访!拜访!
杏云一听这位“书童”答话、也是对仗的,认为书童有如此口才,主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这倒是求教的好机会。于是又问:“先生,请点美酒佳肴,以助雅兴。”这时,杜牧说了一声:“随便来点什么吧。”杏云原以为他有妙语相对,可他如此出言,莫非此人胸中无才。她细看这位客人,40岁出头,音容严俊,举止端庄,不像花花公子。她边思索边下厨房去取酒菜。
一会儿,杏云一手端着两碟菜,一手持酒壶杯筷来到客人桌前,把两碟菜摆在桌上,放好杯筷说:
一把酒壶手中拿
说完往客人面前一放。书童一边筛酒,一边望着杏云绯红似霞的两颊,顺口说道:
两朵杏花腮边开
篇6:杜牧 《读韩杜集》
杜诗韩集愁来读①,
似倩麻姑痒处搔②。
天外凤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③。
【注释】
①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②倩(qiàn):请人代做。 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④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白话译文】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创作背景】
杜牧的《读韩杜集》创作于晚唐(公元803-852年),由于对杜甫、韩愈的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杜牧写下这首《读韩杜集》,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
【赏析】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
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
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诗中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而后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诗后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拓展阅读:《沈下贤》杜牧
【原文】
沈下贤1
斯人清唱何人和2,草径苔芜不可寻3。
一夕小敷山下梦4,水如环佩月如襟5。
【注释】
沈下贤: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元和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贬为南康尉。是著名文学家,工诗善文,尤长于传奇小说。
斯人:这人,指沈下贤。清唱:指作诗。和:指和诗。
草径:杂草丛生的小路。苔芜:青苔遍地。不可寻:找不到,指沈下贤旧居遗迹。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
水如环佩:形容小敷山下河水之声如同妇女所饰环佩一样琤琮作响。月如襟:指月光清明如同沈下贤的襟怀一样高洁。
【白话译文】
沈下贤所唱的诗,谁能够和得上?他旧居已是杂草满路青苔遍地形迹难寻了。
我在他家乡小敷山下一夜的梦境里,听到溪水如佩环琤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怀高洁。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作者杜牧任湖州刺史,在经过沈下贤曾居住过的小敷山时有感而作此诗。沈亚之善作传奇小说。他写的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重。故诗人杜牧作此诗以表达他对沈下贤的仰慕。
篇7:《读韩杜集》杜牧
杜牧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注释】
①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
②倩:请人代做。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神仙传》记载,仙人王方平在蔡经家召麻姑来。
④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翻译】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鉴赏:
他的诗受杜甫影响,在俊爽峭健中具有风华流美之致。清薛雪《一瓢诗话》赞曰:“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而已哉?”他的文力主“以意为主”,使韩愈所提倡的古文体,奥衍纵横,笔力健举。这首七言绝句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
前两句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唐音癸签》云:“杜牧有绝句云:‘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称文为笔,始六朝人。《沈约传》云:‘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又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论文章之弊,亦分诗与笔为言。牧所本也。”
《文心雕龙》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
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麻姑搔痒,典出《神仙传》:“麻姑手爪不似人形,皆似鸟爪。蔡经心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也。’”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后两句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续弦胶”典出《十洲记》:“凤麟洲在西海之中,洲四面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有凤麟数万,各各为群,亦多仙家,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胶,名之为续弦胶,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这里不用“凤喙”而用“凤髓”,是特地将新意注入旧典。“髓”是“骨髓”、“精髓”。诗人感慨:有谁能得杜诗韩笔的精髓呢?可惜无人能像杜、韩那样,用如椽的巨笔写出史诗式的杰作了。“续弦胶”,又隐喻能逆挽晚唐倾颓之势的济世方略。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这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这首诗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无论是题旨、意象,还是结构、语言,都呈现特异之处。《吟谱》云:“杜牧诗主才,气俊思活。”此诗足可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