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家乡的海鲜路优美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家乡的海鲜路优美散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家乡的海鲜路优美散文
家乡的海鲜路优美散文
家乡有一条路叫“海鲜路”。
“海鲜路”之所以叫“海鲜路”是因为家乡的特产“后安鲻鱼”、“赤脚虾”、“肉螃蟹”、“花螃蟹”及各种有名的、没名的鱼、虾、蟹等海鲜都集中在此卖。有零售的,也有少数批发的。我们村以捕鱼为生。每天渔民们捕上来的鱼,最多的也不过百斤,少的只有几十斤,甚至只有几斤。那时有本钱收购到外地卖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多是零售。
听家乡的老人说,“海鲜路”在宋朝时就被命名为“海鲜路”了。而在他懂事时,家乡的人们已不叫它为“海鲜路”了,而叫他为“国街路”。听说是民国时改的。
记得小时候,这条路是一条泥沙路。下雨时,路上积水特别多。我十来岁时,就全部用石头铺成,现在这条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石头路。每每回家乡,当那皮鞋踩在石头路上发出“咯咯……”的声音时,家乡那一张张古铜色的脸就会从我脑海中轻轻的飘过,那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臂膀,挑着鱼框、提着鱼篮,拿着鱼称杆。或在早晨灿烂阳光中、或在傍晚瑰色夕阳下;带着喜悦、满足的`笑容慢慢向我走来。于是,这条路上的一切又回到我脑海……
我家就住在这条路上,每天早上一起床,我就坐在门口,看着一个个光着脚板,不管是寒暑都露出坚实的手臂的渔民,挑着鱼框、满头大汗地小跑过来。然后在这条路上,选个位置,拉开嗓门在那里卖。声音虽然特别大但不刺耳、且特别的真诚、纯朴。让那时的我,听起来觉得特别有趣味,甚至还在那里学着叫。不一会儿,一个个渔民的周围就围满了人;有买少量鱼的人们,也有鱼贩子。他们在那里讨价还价,争得激烈,但从不吵架。我有时也会跑到那里看看去。过了一两个小时,鱼卖完了,渔民们就会把那卖鱼得来的乱钱倒在空的鱼框里,坐在路上慢慢的数,或者挑着鱼框边走路边整理。那种显露在脸上的喜悦、满足之情让我感到生活是美的,生活在这里的人特别幸福。
我家的鱼不全都是我妈去卖,有时鱼贩子到我家把鱼全买走了。有时,鱼贩子不来,我妈就去卖。我妈去卖鱼时,每次都带上我。带我去,不是担心鱼被偷而让我看,也不是让我从小就学卖鱼,而是让我学一学在卖鱼过程中,根据鱼的价格如何算每个买鱼人应付的钱。那时,我总会听见母亲在口中算,“一三得三,三三归九……”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乘法口诀”以及两位数以内的加减运算。一次,我同母亲一起卖赤脚虾,七毛钱一斤,一位买主买了一斤三两,我居然算对他应付的钱。他笑着对我母亲说:“这孩子真机灵,会算钱了。”母亲说:“孩子小,在家没事干,带出来看看练练吧。”离开时,他摸了摸我的头,还给我赞许的眼光和微笑。是的,母亲带我去卖鱼是有意让我学习计算。而海鲜路就是我人生的第一课堂,母亲是我的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不但在这条路上学会如何算钱,我也在这条路上学如何算计我的人生。
“海鲜路”自然地成为一个自由农贸市场。一天,看着母亲卖的鱼要完了,我就去玩。刚从母亲卖鱼的位置出来,就看到很多比我大些的小孩子都在卖菜的地方抢着捡菜脚,我也跟着去捡,我认为我在帮家里做好事,母亲会表扬我。捡着捡着,不小心,就被菜框上的绳子绊倒,满身是泥沙,我不好再捡,抱着菜脚回母亲卖鱼那儿。母亲见状,拍着我身上的泥,意味深长地说:“傻孩子,我们缺的不只是菜脚。即使饿了,也不会吃菜脚,我们自家菜园也有菜。记住,有了字(知识)就有一切。”从那时起,就在海鲜路上,我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我记住了母亲这话的瞬间,也记住了我的人生。
家乡的“海鲜路”,除了集海鲜在这卖以外,“海鲜路“的出名,还因为有一道出名的小吃——粉条汤。这里的粉条汤最出名,也最诱人。佐料中少不了虾米、蟹汤……清甜、可口,这是家乡粉条汤特有的风味。每天凌晨四点钟开始,当其它的大街小巷还在伸展着疲倦的身躯在梦境时,粉条汤店的袅袅炊烟已把海鲜路熏醒了,并在忙碌着。忙着闻扑鼻诱人的虾米,忙着让卖小吃的人们搬凳子,忙着为鱼贩子及渔民们腾位了……这时炒粉条声、碗盆相碰声、搬凳声、吆喝声、讨价声……吵吵嚷嚷,为还在梦乡的我奏了一支和谐的独特的家乡曲子。这正是海鲜路这个喧嚣的市场的前奏。卖完鱼后的渔民们就在路上吃粉条汤或炒粉条,边吃边谈论着镇上各地方发生的新闻。
那时,我从未见过父亲或母亲吃上一次粉条汤,我曾在路上的粉条汤店前问过母亲,是不是我家吃不起。母亲说,不是,是留着钱供我们上学,以后我们就可以天天吃粉条汤了。是的,我现在天天都可以吃上粉条汤了。
现在,“海鲜路”已不再卖海鲜了。小镇上已有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农贸市场,海鲜都拿到市场上卖了。海鲜路老了,不再忙碌着零售海鲜了。但它永不失去“海鲜”的特色。这里有了收购海鲜的大店。家乡的人们也不只以捕鱼为业了,都兴起了养鱼、养蟹、养虾等养殖海鲜的养殖场,外地收购海鲜的就直接开着大货车到养殖场了。
没有了以前那样的喧嚣、兴隆、热闹,海鲜路变成了一条实实在在的石头路,是一条收购海鲜的必经之路。但过去这里的繁荣喧哗等一切已经在人们的心上打下了烙印。那古铜色的皮肤,那坚实的臂膀……就是海鲜路的历史见证。
篇2:家乡的路优美散文
家乡的路优美散文
我的家乡坐落在大西北甘肃省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记忆犹新的还是家乡的那一条条简易的土路,那一条条简易的土路,形如带,贯穿连接于村里、村外,村口的那一条主路,犹如一条细长的丝线,永远牵着游子的情短情长。
小山村有多久,村里的路就有多久,村里的小土路有好多条,其中的一条就是当地人叫“阳山路”,是从名叫“阳山壑岘”的地方,唯一通向村里的一条稍微宽一点的土路,也算是村里的主路,通过这条路,可以走出村,如果走到了“阳山壑岘”,就可以看到村外相邻的村庄和外面的世界,走进这条路,就算走进了小山村。
这条路上,落满了记忆中时光的尘埃,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也有村里的悲、欢、离、合和村里喜、怒、哀、乐的各种故事。这条路就像村里的一条主动脉,承载着小山村里所有的生命气息。
听老一辈人说,自从有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祖辈们便开辟了这条通向村外和村内链接的土路。这条简易土路,至今一直和小山村同呼吸、共命运,连通着村内、村外的世界。
村里的这条路,是小山村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山村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弱小到强大,见证了人丁兴旺得以繁衍,由原来的一户人家到几十户人家;这条路也是村史的书写者,从这条路上都走过了所有村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嫁年华,也送走了村里所有去世的父老乡亲,去天堂的灵魂;这条路也是追随者的起跑点,多少小山村的莘莘学子,从这条路上出发,风里来、雨里去,从春走到了夏,从秋迎来了冬,艰辛的从距离50多公里的县城中学求学,才跳出农门,顺利地迈进大学的殿堂;这条路也是小山村的的守望者,多少心地善良、头发花白的父老乡亲,静静的站在这条路上,守望和等候,期盼着远方的游子平安归来,他们慈祥的面容、佝偻的背影,那花白花白的头发,早已染红了夕阳西下的半边天;这条路也是小山村的倾诉者,听过大地的苦闷,叩响了村里土生土长的一群少年,从这条路上出发,勇敢的走出小山村,去追梦时代创业发展的梦想!可惜现在,这条路上只留下村里的留守儿童无限的思念和孤寡老人无助、苍老的叹息!
自从村里有了这条通向村外的主路,村里的每户人家息息相通,就连村里的一亩三分黄土地,每家每户承包的一亩三分黄土地,也与这条路筋脉相连、血肉相扣。因为生活在这个小山村里心地善良的的人们,他们世代以农为本,他们常年在这条路上风里来、雨里去,迎来朝阳、送走晚霞,通过这条路,才能到达自己家的一亩三分黄土地里,艰辛的劳作,种植着希望,期盼年年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获得更好的`丰收的喜悦;在天旱的一年,他们付出的汗水也付之东流,换来的只有欠收的沮丧。可是,他们从不嫌弃这条路!反而一旦有农闲时间,不断地修修补补这条路,以方便村里的每个人的出行。
在今天时代的潮流的云集下,什么创业之路、打工之路、产业之路、脱贫之路、致富之路、精准扶贫之路、一带一路、升官发财之路……五花八门的路,脱颖而出,无奇不有。可是大西北我的家乡,位于偏僻小山村里村中间的这条路,依旧保持着记忆中的原貌,在时光的风雨中飘飘摇摇,一如既往、静静地守护着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神态安详,镶嵌在小山村的中央,耐心等待着常年在远方奔波的游子,早点归来,平安地踏上回家的路途……
尤其是在今天“中国年”春节来临之际,看到那些有千山万水相隔,千里之外,常年在外面艰辛拼搏的游子、久居闹市的商人和官位显赫的家乡的娇子,他们都不顾长途乘车、乘船的劳顿,风尘仆仆,如春燕撑开翅膀,从四面八方,飞临各自的家乡温暖的巢穴,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再一次勾起了今天在异国他乡拼搏的游子,对家中的亲人,那种永无休止的牵挂和无限的思念!大西北我家乡的那种浓浓的年味儿和淳朴的乡情,仿佛早已把游子的魂,早已引到了故土那片家园,踏上了进入小山村那条记忆中最熟悉的土路!
1月20日落笔于蒙古国
篇3:这一路优美散文
这一路优美散文
从儿时的弹珠游戏,到卡片,篮球,职场……都是我们最清晰的回忆,我们不曾忘记,这一路,风风雨雨的岁月,都在我们日记的每一页。有美丽,心酸,痛并着快乐,这才是记忆,这才是了无遗憾的青春岁月,真的如山岗上那一轮静静的晚月。
我们一起K过歌,一起打过架,我们如亲兄弟,如亲姐妹,我们大胆的在大街上接吻却只是一个知己。我们大胆的在学校串课却只是兄弟。对于你们每一个人,我都能随意说出你们名字一共几个笔画,都能说出你们谈过几次恋爱,都能不经思考的说出你们被骗了多少次,做过什么坏事。呵呵,这才是兄弟姐们。
时间安静走着,被往事搁浅的我,还有一点间隔去回忆与你们一同走过的路。一起去食堂,一起饭后散步,夜自习之后走的大运河。每一次体育测试跑步我都会放弃成绩去等你们的脚步,那时候的日子真的很漂亮。每一次我都会等你们和我一起越过终点,想着想着我留下了眼泪,可是现实中,我怎么努力都跟不上你们的脚步,你们不是结婚的结婚,不是出嫁的出嫁,不是事业拼搏就是努力考更高的学历。而我一直安静的跑着自己的路,是快是慢,都只有我一个人,你们永远不再和我一个跑道上,就算我多努力的去奔驰,也永远无法和你们在一起。再也享受不到那一抹美丽的阳光,再也不能一起早起看那美丽的'日出与日落。我不后悔认识你们,我亲爱的你们。
今后的路还是很长很长,也许陪伴你们的不是我是另一个人,也许他们也和我一样终究是过客。可是至少我感到欣慰,很多次看到你们的笔记都有我的名字出现。至少我们还有那永恒的,最美丽的记忆。这一路的风景,这一路的人,我祝你们幸福。
篇4:花灯路优美散文
花灯路优美散文
我不爱养花,却喜欢读关于花的一些文章。
各样的花给人不同的启示。
有花农说,几乎所有白色的花都很香,像人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夜来香其实白天也香,只因为人们白天心太浮而很少闻得到,告诉人们应该多一点沉静;懂得的人清晨买莲花,一定要买盛开的,因为莲花中午和晚上往往不开。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时如果没有志气,到中年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有人说,越昂贵的花越容易凋谢,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青春,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玫瑰有刺,大家都知道,这正如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要把它的刺根除,而是努力做到不被它的刺刺伤,当然,也不要让自己的刺刺伤别人。
花给人启示,我想到了灯能给人照明。大家一定都熟悉的“瞎子点灯”给人照明的故事:一个瞎子在漆黑的夜晚行路,提着一盏灯笼。别人都笑话他,说:“你又看不见,点上灯干什么呢?”瞎子淡然一笑,说:“我不是给自己看的。”是啊,瞎子要想不让别人撞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点上一盏“灯”。我想,人都应多做一点有益于别人的事。
由此,我又想起小时候父亲打理菜地的事。菜地紧挨着乡间的一条小路。有时,雨连下多日,路上十分泥泞,路人就喜欢靠着菜地边上走;边上走泥泞了,就有人踏进了菜地里,踩得菜秧惨不忍睹。我心里很气愤,用毛笔在木板上写了几个稚嫩的字插在菜地边:走菜地者是小狗!然而风吹雨打之后,毛笔字褪色了,走菜地的人依然不改。我想在地边插栽些带刺的灌木,但那得好几个月甚至更久。父亲见我气愤又无奈,就说:“看我的吧。”只见父亲挑来前些时候建房子多下来的碎砖块,铺在菜地边的小路上,使泥泞的小路变得干净了。果然,之后的雨天里,我家的菜地一直安然无恙。父亲还用朴实的话对我说:“要得到总要先付出的。”
我不禁感叹:花也好,灯也好,路也好,这些都是生命的美丽。
篇5:乡路优美散文
乡路优美散文
当日落西山,头顶一抹抹红色丝绸缠绵飘舞时,站在广袤的田野中,才发现家乡的路是如此的安详蜿蜒。我的家乡在安徽,安徽是个很大的地方,最著名的莫过于黄山了,那棵老松不知历经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见过多少个流连忘返的游客。因此每每提及安徽,几乎人人的脑海里蹦出的总是黄山,那个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而我总是想到家乡的路,田间的小道。是的,你没听错,我就是对家乡的路情有独钟。
家乡的路是一片广阔的天,那上面的一朵朵泥花儿是红色的云,来来往往的脚步是一幅没有尽头的风景,那田埂上一头水牛悠闲地甩着尾巴,仿佛要把自己踏实的脚印烙在路上,看着一串串的脚印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白天都要干农活,而我只能呆在家里,或者和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这“家家酒”。每每一到傍晚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因为那个时候我就可以去田里接爷爷奶奶了。乡间的小路很窄,就更别说田埂了,可是对于那个时候的来说却显得宽敞,一路上,拔着一根稻子活扯着一些叶子蹦蹦跳跳地就去了,直到看见自家田里那个戴着草帽,弯腰干活的爷爷奶奶,才会放下手中的那些活儿,嚷嚷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当然也会停下手中的那些活儿跟我说会儿话,忙的时候就让我坐在田埂上等会他们,停不下来的我当然也得找些事儿做做。呵呵~~跟蛤蟆玩儿是个不错的选择哦!蛤蟆那敏捷的跳跃性选手也逃脱不了我的“魔掌”,不过我可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抓了放,放了抓,如此的循环着却无半点乏意,直到爷爷奶奶忙完活才依依不舍的与“朋友们”告别。爷爷左手扛着锄头右手牵着我的左手,奶奶右手拎着水壶左手牵着我的右手。小小的我与爷爷奶奶挤在那窄窄的.乡间小道上,却一点儿也不觉得挤,只有那满满的幸福溢出。当晚霞盛开在天际时,路是涨红了脸的橘红色,这时的脚步是最欢快的,路也是最灿烂的,脸上也荡着幸福的花朵,透着丰收的喜悦。
......
窗外汽车嘟嘟的声音,把我带回现实生活中。现在的我在家乡人渴望的大城市,而我却思恋着家乡的花花草草和印满我童年脚步的小道。
家乡的路,绵长而幽远,曲曲,折折,弯弯,荡着快要溢出的爱,伴着我童年梦想伸向远方 。
篇6:家乡优美散文
家乡优美散文
—题记—
此时此刻我很希望自己是个画家,能画出记忆中的家乡。可惜我不是,我不敢提笔用我似幼儿的绘画水平,勾勒山山水水,破坏那美好的意境。我不想用一个、两个形容词来定位它,因为它是那样的独一无二。它的每一处地方都是一个故事,承载着我无限的想念。离开家乡在外也曾去过一些地方,面对各种各样的景象,心底的声音告诉我:还是家乡好。它是有何特别之处,往下看。
01山
我的家乡是个小村,在村子前面十几公里外就有座山。山不是特别高,估计一个来小时能爬完。山上树木茂盛,一年四季绿意盎然。春天时,满山的杜鹃花一片一片的火红,远远望去就像绿色衣服上绣着大红花。半山腰处有座庙,住着一位慈祥的道人。在村里读小学那会,每逢周末约上班里几个同学一起去爬山,终点就在这座庙。口渴时向师傅要点水喝,那水清凉甘甜,与我平时喝的完全不同,师傅说那是这是井水打上来的。水喝完帮忙打扫打扫庙里,有时跪在佛像前拜拜许个愿,有时摇摇签看看请师傅帮忙解签。山上会长野柿子树、枇杷树,我们会去采摘一些尝尝,尤其是野草莓,是我们最爱摘的野果,吃起来酸酸甜甜的。
除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爱去山上玩,大人也爱去,不过不是玩。那时烧饭还在用木材,爷爷每隔几天就会到山上砍柴,用草绳捆起来两捆,扁担一前一后挑着回来,偶尔还会带回只山蚱蜢供弟弟玩。爸爸呢在山顶种蕃薯,时候到了去挖番薯用两箩筐装着挑下来。烧饭时弄点烤蕃薯、平时晒点蕃薯条、蕃薯丝当我们这些小孩子的零食。吃着用爷爷砍的柴烧出的饭和菜,吃着爸爸种的各种蕃薯零食,幸福满满。虽然爷爷已经不在,爸爸年迈了,但那座山还在,一直都在,还是那么伟岸挺拔。
02小河
我们的小村被河围绕,就像围着一条腰带。河的一条支线将村分成东西两边。每每早晨,叫醒我的不是爸爸妈妈的声音,而是河面上噔噔的马达声。那是运泥沙、运石头的轮船经过,出发去交易。经常会有赶鸭子的人摇着桨,将鸭子从河上往岸上赶,鸭子嘎嘎地叫着,张开翅膀摇摇摆摆地走上来。孩子们觉得挺好玩的,站在不远处看着,等它们再下河里去时,孩子们会跑到鸭子走过的地方找找鸭蛋。一有收获能高兴半天,吃饭时可以加菜了。我曾经捡到过一个无壳的,以为不能吃就扔了。回家同妈妈讲起,被批评一通,甚是委屈。
村头沿河处有个码头,那时没自行车,没三轮车,去镇上或去别的地方只能坐船出去,坐满就开动,去镇上一般要5毛钱。小时候同妈妈坐过无数次,船在水中开,周围水波层层荡开,我玩性大起,将手伸到水里,感受着水从我指间流过,鱼儿在我的指尖轻咬,有点痒痒。提手泼起水花,在阳光下如同钻石闪闪发光。当我享受在其中时,那边船长看到大喊:“请家长们看好自己的小孩,别把手伸外面。”接着是妈妈的呵斥,我赶紧把手缩了回来。一路微风拂面,波光粼粼,无不享受着这份惬意。
夏天的傍晚4、5点钟,叫上好朋友,各自带着弟弟妹妹们,套上游泳圈到支河里游泳。支河没有轮船经过,偶有划桨的小船,相对安全些,就这样成为孩子们的游泳池。孩子们从河的`这边游到河的对岸,又从对岸游回,就像在游泳接力赛。外出干活的大人们回来,也会到河里游泳,和小朋友玩一块,不会的则坐水漫得到的台阶上擦拭身体。那时的水特别干净,可以供洗脸刷牙、洗衣服洗菜。好多孩子在嬉戏玩闹中以自己的方式学会了游泳,比如我弟弟、隔壁邻居姐弟。而我和妹妹还是旱鸭子,没有游泳圈的时候只能双手支撑,脚放水里扑腾,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每天早晚的小河两岸好不热闹,大人在洗衣服,小孩在边上玩耍,甚至隔着河大声向对岸的亲戚朋友问好,闲扯些家常。安静的小河慢慢流淌,河面上的小船、河里的花草树木房子的倒影、河两岸的人们无不为此增添生趣。
03田野
小村里除了房子就是田野,零零落落的房屋被田野包围着,从山脚下一直到村里。田里种着水稻,等到稻谷成熟时,一眼望去,金灿灿的一片,就像给村里盖上金色的被子。每当这个时候,村里的小学会放假七天,主要任务就是帮忙家里收割稻谷、晒稻谷。村里每户人家都有几分田地,到收割时候几乎每家都全家上阵,田野里又是一个好玩的去处。
大人不允许孩子插手割稻谷,要用到镰刀怕伤到。于是变成大人弯腰割稻,孩子在稻丛内到处抓青蛙、抓蚱蜢、踩扁稻谷根部。途中当个跑腿,回家拿水或是送饭到田里。稻谷割割需要一整天。割完稻谷才有小孩的用武之地那就是打稻谷。爸爸妈妈脚踩着打稻谷机,我们从田里抓起一把稻谷交到他们手里,他们将稻谷放在打稻机上上下翻动,没多久一颗颗饱满的稻谷从机器上蹦蹦出来,散落在已经铺好的布上。爸爸妈妈手中剩下的就是一把稻杆。他们将稻杆扔一旁,重新接过我们手里的稻谷,继续着,周而复始。有时直到披星戴月才能结束,就为了赶上第二天天晴好晒谷子。
春天的田野一片绿油油,随**动像是柔顺的绿绸布。待到夏天的早晨,挺立的稻杆的叶子略微弯垂,那是因为露珠挂在叶尖轻晃着即将落入大地的怀抱。无论是稻杆间或是稻杆上面结着好几处蜘蛛网,网上布满了水珠,每次从田野边的小路经过,看到一大片的蜘蛛网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发亮,让人误以为那是仙子遗落的珍珠衣裳。这一发现让我的上学心情大好,大自然真是心灵手巧,让微小的露水点缀不起眼的蜘蛛网竟有这么奇妙的效果。
04榕树
村里有两棵历史悠久的榕树,一棵在支河的头,正好在码头边。一棵在支河的尾,在菜场边上。据老人们说它们有几百年历史的了。无论边上怎么变化,都不会砍了它们。
码头边的榕树是老人孩子夏天纳凉的好去处。树干粗壮、枝叶茂盛,就像一把绿色的遮阳伞。老人拿着蒲扇坐树底下轻扇着,下下象棋,听听京剧。孩子们则闲坐不住,调皮地从树上爬上爬下,摘些绿色果实扔河里或是摇晃枝干让树叶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等到秋天时,码头的榕树完全是孩子们的乐园。榕树的果实成熟了,由原来的绿色完全变成了黑色,是那种红的发黑的那种,犹如甜豆大小,树底下落满一地。我们小朋友喜欢拎着塑料袋将其一颗颗捡到袋内,能装够满满好几袋,然后拿到码头那清洗干净一起分享吃吃。味道挺不错的,甘甜甘甜的。
菜场边上的这棵榕树下面造起一个店面,卖点现烧好的菜供应。我喜欢吃他们家的肉饼,当家里没啥菜时,妈妈会拿钱让我去这里买点喜欢吃的,我一般会选这个菜。
榕树对面是卖面包摊,有红糖包、有白馒头、有菜包、肉包、麻球等。一块钱能买四个肉包、六个馒头或红糖包。冬天小学时的早餐基本在这解决。每当接过冒着热气的它们,馋得我口水直咽。过年回去再也找不到那家店、那家摊了。
傍着榕树的菜场在每天的傍晚热闹不减。由于离海边近,菜场的一边摆放着新鲜的海鱼、海虾,另一边是卖肉、卖豆制品的小摊,当中走过的是挎着菜篮子的人们。岸边停靠着几艘小船,吆喝着大白菜、卷心菜、萝卜等。我们一日三餐的菜都在这采购,鸡鸭是放养的,蔬菜是自产自销的,做出的菜是新鲜美味,至今回味难忘。
出门在外,吃着河鱼很是没味,偶尔到超市购得海鱼没老家来得有味。父母知道我很想吃海鲜,到肥美季节时候就会买好几斤的鲳鱼、带鱼寄顺丰过来。打开快递虽然扑面而来的是冰块的寒气,心里满是父母对子女暖暖的爱意。
05人们
村里的人们百分九十都是同姓,邻里关系和睦。孩子们玩在一起的时候到处串门,前门进后门出,村里的大部分人都能认识。故每次出门是一路打招呼到目的地的。每户人家大门敞开着,毫无防备,走开一会也没事,不像现在城市里每天房门紧闭,住了好久都不知道邻居是谁。
夏天的夜晚是人们活动最热闹的时刻,家家户户都会搬凳子、竹椅子到院子里坐着乘凉,有竹床的抬竹床出来放在两张长木凳子上,可以直接躺上面睡觉。有电视机的人家会将电视机也搬出来播放节目,与大家共同欣赏,往往这时大人们会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看水浒传、西游记、抗战片,或是听人说书、看戏剧等。孩子们有的去抓萤火虫,有的听大人讲故事,有的玩游戏。这里我说的院子是没有围墙的,只是大门口前面的一块长方形的水泥地,可能是为了方便晾衣服、晒稻谷吧。这样更好使邻里关系融洽。
—结束—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小小的承载着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现在的家乡住着的都不是本村人,原先的人为了更好的发展已经搬到别处。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写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估计我回到家乡,大概也会如此吧。
篇7:家乡的路的散文
家乡的路的散文
我出生在黑龙江依安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来到了满洲里。我喜欢这里的路,整洁而宽敞。要知道我以前是最怕走路的,因为家乡的那条小路给我留下太多哀愁。
在我们村里,有一条唯一到乡里的土路,每天上学放学,我们村里的孩子都要走这条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是对这条路的全部印象。
初中的时候,乡村的小路是泥泞的。平常一小时可以到学校的,雨天三个小时也到不了。这个时候骑自行车倒成了负担,往往我要手推肩扛着自行车,踩着泥泞的路艰难前行。这哪里是条路,简直是泥坑。我盼望着,盼望着有条像样的路。
高中的时候,乡村的小路是颠簸的。我长大了,乡村的小路也变宽了,据说那是我们依安县里拿了一大笔资金修的那条乡间小路,昔日的土路成了条砂石路。乡村的'这条小路还是那样的朴素,三年高中生活,我在颠簸中从这条乡村小路走过。
大学毕业后好久没回过家乡,在满洲里上下班的时候,我却喜欢走路。走在城市里宽阔的马路上,平坦而踏实,不用像走在家乡的乡村小路上,既要抬头看路,又要注意脚下的坑洼不平。但我依然忘却不了家乡的路,现在怎么样了,还是旧模样吗?
那天姑父从家乡来说,通往乡里的那条小路修了,修的和满洲里的马路一样宽敞。村里的人也都富裕了,有的家里也有了车。
那夜我和姑父推杯换盏谈到很晚,迷蒙中我似乎又走在那条乡村的小路上,颠颠簸簸晃着。姑父推醒我说,怎么那么不胜酒力?我说我做了个梦,梦见又走在那泥泞的土路上了。姑父笑着说,恩,那是个很遥远的梦了。如今,那乡村的路和城里的路一样宽敞平坦。这是从前乡亲们不敢梦想的现实。
夜色深深,街上的灯光撒满街道,姑父脸上还是那憨憨的笑。岁月的沧桑,刻在他的脸上,而幸福却鲜明地挂在他的嘴角上。
新中国成立六十载,沧桑巨变,岁月如歌。有多少我这样的农村娃,走出了小山村,从一条小土路走过砂石路,又从砂石路走到公路,而如今,城里的路和乡下的路不再泾渭分明。
姑父说,如今的乡村不“土”了。我笑了。想到家乡的那条小路和城里的路是一样的,我的梦乡真的踏实了……
篇8:家乡的路经典散文
家乡的路经典散文
父母牵手,迈出人生第一步;跌倒了,父母在旁鼓励:爬起来,住前走!母亲在不远处伸出双手:到这里来!
这些是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铭记和难忘的无数第一中的事。
之后,可能有父母牵着过独木桥?可能有父母带着走崎岖小道?可能有和父母一起走过乡村田野的田埂,城市小街小巷?甚至离开家乡,坐过轮船、汽车、火车、地铁、磁悬、飞机,这些随着时间渐渐以新替旧!到时像一首甜美的流行歌《轻轻的告诉你》。
身为父母的儿女在屋里、在乡村田野、在城市公园、在横跨两岸的桥上陪伴、搀扶,甚至在医院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看到这些的风景,心里都有:老人有福!儿女孝顺!
中国的传统中有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儿子传宗接代;现代文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和及时互动的电子文明,农民进城打工和先富人们移民的自由迁徒,一些传统在破四旧、类似计划生育,棚户区和旧城改造中成为记忆、历史;正如人都会面对现实,向前走,希望明天更美好!也有些人,会娶了新娘忘了老娘,遇到再生父母忘了生养的父母。都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心境。
眼前的路上,曾经的家乡在农村,在城镇,或出生的国家,读书的学校,打工的企业,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自然成了依恋不舍的家乡,也有男女之间从友情、恋情、爱情到有婚姻关系的夫妻,有血缘关系的儿女组成社会上有亲情的家。有了家,只要出屋,走的路就是家乡的`。共享欢快喜悦的《同一首歌》。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家乡也会变化;曾经的独木桥,如今是彩虹横跨两岸;曾经的耕地稻田,如今是居住和生活的城镇;曾经的青春父母,如今是白发苍苍;曾经年幼的儿女,如今是帅哥美女;时间用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月、一季、一年记着;这些发展、进步、变化,是告诉:人,走在时间的路上,走在家乡的路上,走在创造财富同时消费的路上,走在享受自然、生活、文明的路上,走在生与死的路上,走在昨天、今天、明天的路上,走在过去、现在、未来的路上。感觉在《领悟》中唱着《征服》。
家乡的路上,在乡村,晴天时风吹灰舞,雨天时烂泥沾鞋;在城镇,老街的麻石总有坑坑洼洼,高速公路难免坎坷不平;有高山峰顶,有绿色森林,有辽阔草原,有沙漠沙滩,有茫茫大海;有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那样风光,有因年老、疾病、不幸、战争、灾难等,永远停留在那个年龄,止步在那一段;更多有青春、知识、智慧的人们在山水之间用座座大桥不断延伸,继续行走在家乡的路上,享受两边的城乡风景,夜空中闪光的群星和从容的月亮,还有路上不同性别、年龄、肤色、语言、地方的人们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时常在网路的文字、图片、音乐、歌曲、视频中穿越古代、当今、遥远未知的将来。
家乡的路,在眼前,在心里,伴随着亲情、恋情、友情、爱情;如父母爱儿女,如儿女爱父母,如老师爱学生,如成功者用知识和智慧的财富回报那样爱家乡,爱国家!在路上一起唱或听有动感的《自由自在》。
每个人来到人世,都是父母所生所养,有缘在一起,尊重,珍惜身边的生命和陪伴的岁月,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无论走到那里,身在外,心在家,原来,家乡、家乡的每一条路、路两旁的风景风光是多么可爱!还有陪伴的人群中多少有和亲人一样!双脚走在踏实的路上,心中总是面对未来!偶尔听听歌曲《没有什么不同》,享受和谐相处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