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ini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北京夏季近地层臭氧垂直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观测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北京夏季近地层臭氧垂直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观测研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北京夏季近地层臭氧垂直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观测研究
北京夏季近地层臭氧垂直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观测研究
利用7月19日至8月20日,北京325m气象塔臭氧、氮氧化物浓度梯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研究了臭氧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垂直变化规律,并从光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近地层气象条件如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探讨了污染物间的相互关系,为今后开展光化学污染的潜势预报提供物理依据和预报思路.
作 者:任丽红 胡非 周德刚 王玮 REN Li-hong HU Fei ZHOU De-gang Wang Wei 作者单位:任丽红,王玮,REN Li-hong,Wang Wei(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胡非,HU Fei(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周德刚,ZHOU De-ga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刊 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年,卷(期): 22(4) 分类号:X131.1 关键词:臭氧 气象条件 化学 垂直分布篇2:北京市夏季臭氧变化特征的观测研究
北京市夏季臭氧变化特征的观测研究
利用207月至8月325 m气象塔资料研究了北京市夏季近地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夏季边界层臭氧浓度日变化显著,臭氧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臭氧多数为单峰型分布,双峰型仅分布在底层;臭氧峰值出现时间与气温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或略有落后.
篇3:北冰洋78°N冰站近地层参数的观测研究
北冰洋78°N冰站近地层参数的观测研究
利用8月22日-9月3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78 °N浮冰站获得的近地层观测资料,采用整体输送法对北冰洋浮冰近地层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雪面吸收的净辐射仅为3.6 W/m2,其中以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的能量分别占52%和31%,向海冰深层传导的热量很少;近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平均拖曳系数Cdn为1.16×10-3,略小于75°N北冰洋浮冰上近中性层结的`Cdn.与75 °N附近冰站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当海冰密度及冰站所在浮冰的尺度不同时, 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差异显著,在研究北冰洋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对气候过程影响时,应考虑这一问题.
作 者:卞林根 张占海 陆龙骅 逯昌贵 程冰 Bian Lingen Zhang Zhanhai Lu Longhua Lu Changgui Cheng Bin 作者单位:卞林根,陆龙骅,逯昌贵,Bian Lingen,Lu Longhua,Lu Changgui(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张占海,Zhang Zhanhai(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北京,100860)
程冰,Cheng Bin(Finnish Institute of Marine Research, Helsinki FIN-00931,Finland)
刊 名:极地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年,卷(期): 19(3) 分类号:P4 关键词:北冰洋 浮冰 湍流通量 热量收支篇4:上海世博园上空边界层风垂直变化观测研究
上海世博园上空边界层风垂直变化观测研究
利用平矩阵风廓线雷达于7月17日至9月28日对上海世博园规划区上空的风垂直分布进行了观测.通过分析该地上空三维风场的日变化,发现夜间以偏西气流为主,白天风速较小,以偏东气流为主,表明该地区以海陆风为主导的环流特征是这一地区的'局地环流日变化的基本特征.逐日变化分析表明,在8月2日以前主要以偏西北气流为主,之后基本是以东南气流为主,并且垂直运动特征以上升气流为主,强烈的垂直运动与偏西气流相关密切,同时偏北气流往往带来较强的上升运动.日夜平均廓线分析表明,夜间风速较大,并且夜间风速的垂直变化与白天相比也有很大不同,白天270 m以下风速随高度基本不变,而夜间从近地面向上风速随高度逐渐增大,低层<90 m的范围内白天风速大于夜间风速.城市冠层以上风向的日夜变化不明显,多为偏北气流控制.城郊风廓线的对比表明受城市下垫面粗糙度的影响,城市风速明显比郊区减小.城市和郊区的水平风速变化在城市冠层以上比较接近,相关系数达到了87%.
作 者:辛跳儿 贺千山 魏海茹 刘冬| 周广强 杨何群 邵德民 XIN Tiao-er HE Qian-shan WEI Hai-ru LIU Dong-wei ZHOU Guang-qiang Yang He-qun SHAO De-min 作者单位:辛跳儿,贺千山,刘冬|,周广强,杨何群,邵德民,XIN Tiao-er,HE Qian-shan,LIU Dong-wei,ZHOU Guang-qiang,Yang He-qun,SHAO De-min(上海市气象局,上海,00)魏海茹,WEI Hai-ru(山西省运城市气象局,山西运城,044000)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 年,卷(期): 28(1) 分类号:P404 关键词:上海世博园 风廓线 风雷达 边界层篇5:北京雾、霾天细粒子质量浓度垂直梯度变化的观测
北京雾、霾天细粒子质量浓度垂直梯度变化的观测
近年来北京城市区域雾霾天气显著增加,不仅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20夏秋季节,北京325 m气象塔8、80和240m平台梯度观测结果表明,雾、霾、晴三种典型天气状况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垂直分布各有特点,雾天(11月5~6日)低层浓度明显偏高,6日从低到高3层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μ的大气气溶胶)浓度日均值分别为352.6±79.3、224.7±69.0、214.8±32.8 μg・m~(-3);霾天(8月19~20日)细粒子上下混合均匀,19日从低到高3层PM2.5浓度分别为89.8±29.3、88.9±29.8、90.0±31.7 μg・m~(-3);晴天(8月22~23日)细粒子昼夜变化明显,夜间在80 m高度出现明显分层,23日80 m以下平均值为32.6±13.1μg・m~(-3),240 m平均值为27.4±13.5μg・m~(-3).雾天细粒子主要来源于局地,霾天细粒子污染表现为时空分布十分均匀的'城市群区域污染特征且污染物积累;连续晴天细粒子明显被清除.
作 者:樊文雁 胡波 王跃思 王式功 孙扬 FAN Wenyan HU Bo WANG Yuesi WANG Shigong SUN Yang 作者单位:樊文雁,FAN Wenyan(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胡波,王跃思,孙扬,HU Bo,WANG Yuesi,SUN Ya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王式功,WANG Shigong(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730000)
刊 名:气候与环境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4(6) 分类号:P402 关键词:雾霾 PM2.5 梯度变化 fog haze PM2.5 vertical distribution篇6:北京大气CH4、CO2、TOC日变化规律及垂直分布的自动连续观测
北京大气CH4、CO2、TOC日变化规律及垂直分布的自动连续观测
提出了一种能自动连续监测CH4、CO2、TOC日变化及垂直分布的系统,利用该系统监测了冬季CH4、CO2、TOC垂直分布的日变化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距地面高度增加,受湍流扩散的影响,CH4、CO2、TOC浓度降低.冬季CH4浓度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周期变化,CO2日变化呈双峰形分布,TOC日变化没有明显的特征,其日变化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很大.根据20冬季CO2浓度与以前的对比结果发现,北京市冬季燃煤排放的污染物已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而随着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尾气排放成为影响某些大气微量气体日变化的主要因素.
作 者:何新星 王跃思 刘广仁 孙扬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3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年,卷(期): 21(3) 分类号:X823 关键词:自动监测 CH4、CO2、TOC 垂直分布 日变化 尾气排放篇7:十三陵清洁区秋季O3在地面及近地边界层垂直分布变化的探测研究
十三陵清洁区秋季O3在地面及近地边界层垂直分布变化的探测研究
利用2001年9月7~12日北京郊区十三陵(40°17'15″N,116°12'51″E)探测资料,对O3在地面及近地边界层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十三陵地区地面和近地边界层内O3浓度平均日变化特征较为一致,O3浓度在早晨最低,上午逐渐增加并在下午2~5时之间升至最高,夜间逐渐下降.日出前或日落后受山谷下沉气流、近地面逆温层及沉降的.综合影响,200~300 m以下的O3浓度普遍是低值.十三陵地区O3高浓度的臭氧与北京城区污染输送有密切联系.当主导风向来自北京城区时,中午至下午则出现轻度、中度甚至重度O3污染现象; 相反,当主导风向为其他来向时,O3浓度低.十三陵“清洁区”盆地地形特点使得来自北京城区污染物在该地累积,并在光化学反应有利的情况下,造成局地的高O3污染现象,此结果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引起重视.
作 者:郑向东 丁国安 于海青 刘煜 徐祥德 作者单位:郑向东,丁国安,刘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于海青,徐祥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刊 名:中国科学D辑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年,卷(期):2005 35(z1) 分类号:X8 关键词:郊区O3 近地边界层 垂直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