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蓝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从索绪尔与萨丕尔的语言观看语言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从索绪尔与萨丕尔的语言观看语言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从索绪尔与萨丕尔的语言观看语言论文
从索绪尔与萨丕尔的语言观看语言论文
论文摘要: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ED,萨丕尔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对其语言观进行阐述,并根据对二者不同语言观的认知,对其语言观的贡献及其局限试做出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论文关键词:语言观 本质 发展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其代表作,对后世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ED,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学术活动涉及语言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尤其在有关“语言与思维”这个重要问题上以著名的“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闻名于世。其代表作为《语言论》。索绪尔的学说理论影响、形成了结构主义的三大流派。而萨丕尔则是其中美国描写学派的先驱之一,两位语言学大师在语言的观念上有相似相同之处,但他们又有各自的研究侧重点,确立了自己的语言观。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盛时期,索绪尔从琐碎大量的语料中摆脱出来,致力语言的内在现实,以符号观作为其语言观的一个重要支柱,根据符号的关系与特性来认识语言的本质,将其作为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是他最主要的语言观。我们称之为“结构主义语言观”。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把语言看成一个系统,一种整个语言社会的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这个系统由词汇、语法和语音等相互联系的成分构成。这个系统中的前后成分形成组合关系,不同的成分则可以跟替换的成分之间形成范畴上的聚合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本质是靠关系而不是实体存在。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具有时代性,他通过对语言系统的阐释提供了一个新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这就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是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索绪尔确立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的位置,即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符号系统。
对于索绪尔理论的局限,我们应抱有科学的态度。首先,由于视角的单一,其理论不可能涵盖研究对象的全部现象和性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方法上采取了语言整体第一的原则,在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的符号结构的性质的同时,自然会放弃其他的研究视角,如对语言中的个别要素事实的关注以及语言是动态而非静态的,相对开放的而非绝对封闭的系统等。另一方面索绪尔理论的局限是理论目标的局限,即就语言而研究语言,而放弃了对语言存在本质的追寻,只停留于对语言状态的把握,放弃对原因的解释。
美国语言学在传统上跟欧洲有密切的联系,重视对语言的实事求是的描写。这种特色使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又被称为描写语言学。萨丕尔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语言本质做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语言论》的前言里,他说:“主要目的在于说明语言是什么,它怎样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异;它和人类所关心的其根本问题的关系怎样,如思维问题、历史过程的本质、种族、文化、艺术。”萨丕尔给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共同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用来表达人们的认知、情感的媒介。萨丕尔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是突出了语言文化的功能。
萨丕尔把语言看做是一种文化功能,一套符号系统,前者说明他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后者显示出他与索绪尔在语言系统观上的不谋而合。他将前人所说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两种观点融为了一体。

萨丕尔长期研究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问题,重视语言和文化及思维的联系,他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语言影响人类关于现实世界概念系统的形成”这一设想,经他的弟子沃尔夫的发展,形成“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这项学说引起了相关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语言模式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决定人们的'世界观,这把人类的认知程序颠倒过来。按此观点,说一种语言的人就不可能学会另一种语言,或说不同语言的人就不可能协调他们的行动,而这与事实不符。
索绪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语言;萨丕尔与索绪尔的语言观既有相同点,又有自己的发展。除结构主义语言学后,语言学界的流派异彩纷呈,如日内瓦学派、功能主义、伦敦学派、转换一生成学派等等。这些学派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发展对语言的认识,使得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得以丰富全面。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任何理论作为人类思想和认识的成果都有其局限性,不同的理论视角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从上文对索绪尔和萨丕尔的语言观的论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语言理论也不例外。各种理论从语言的内部、外部,从心理基础,从行为反应,从人类学,从文化上等各方各面进行对语言的解读,也就出现了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心理、生理现象;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等等关于语言本质的论断。面对众多语言本质的论述,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语言似乎难以界定,语言的本质似乎难以捉摸。
对语言来讲,影响它的因素是多维的。如有文化、社会、心理、民族、历史等方面,语言如为一个内核,文化等因素便构成了围绕这个内核并与之以及相互之间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网络系统。每一个因素参差不齐,每一个因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与语言进行着相互影响。所以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其概念的定义在不同范畴内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有其各具属性特点的定义。我们应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立体的、发展的、开放性的概念。如果要给语言下定义,我们应以哲学的高度,采用归纳的研究方式,总结出它最一般的特性、最重要的属性。笔者从人类的产生,人脑思维意识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来思考,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这是语言的本质及基本特征。人类创造的任何文明都是基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这是人类生存、前进的动力。人们需要语言,语言才会产生,产生之后发生的对于人类与社会的各种影响应属于次一个层次或更宽范畴的讨论问题。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帮助我们认清语言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语言。人类在发展,语言的研究随之发展,探索语言本质及特征的脚步永远在前进。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4月,北京第12次印刷
2、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月第1版
3、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1月第1版
篇2: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文化论文
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文化论文
一、简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作为20世纪西方语言学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形成过程我们需要知道语言学家洪堡特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独特的世界观”的观点;著名语言学弗朗斯·鲍厄斯阐述的不同语言是以不同的方式创立以语言的外部形式特征为重点的客观描写主义,及本文下面将介绍的萨尔皮提出的“语言是工具,思维是产品,没有语言,思维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和沃尔夫继承萨丕尔的观点后提出的“语言系统不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而且语言本身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印象分析、综合思想活动的纲领和指南起源”。至此,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正式形成。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作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决定论、语言相对论。此假说是为纪念两位伟大的语言学家而得名。对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内容,在此就只简单地概括一下:语言形式对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及三观起着决定性思维作用;语言是如何让描述世界,我们就会用怎样的方法观察、了解世界,因此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语言,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后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被称作“语言相对论”,而且还区分为“强式相对论”和“弱式相对论”。强式相对论指语言决定或制约这思维;弱式相对论则指语言多少影响着人的思维。其实,如果你仔细认真地研究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著作,你会发现在他们的文章中没有明确主张过语言决定论。这一点,在本文中就不细说了。
二、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正好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弱式相对论即‘语言影响着人的思维和文化,反过来,文化对语言也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相符合。那么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1、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不仅会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乃至于文化产生极大的作用,形成这个民族与众不同与他人的文化现象。一种语言的'使用者长期收一种语言特征的影响,他们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式,这种心理定式会通过受其影响的行为影响得到展现。语言使用者之间也在彼此影响,从而使某些的心理定式和行为习惯得到肯定并沿袭下来。比如说,在中国对于人际关系的描写总会用一些谚语,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头猪怕壮”来反映对个人主义的反对。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表现集体主义民族心理的谚语,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些谚语代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而西方谚语中则出现更多盛赞个体主义的思想。例如,“God help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谚语不仅反映了中西对人际关系的不同态度,并且通过语言交际影响了人们的群体意识: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西方更注重个人主义和个性解放。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了解一下
1)面对“赞扬与祝贺”时的不同反应
在中国当别人想我们表示祝贺时,即使我们心里很开心、自豪,嘴上也会谦虚一下。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美德叫做“谦虚”。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认为,如果我们欣然接受了别人的赞扬和祝贺,是对别人的不尊敬,同时也会被人认为是骄傲的人。例如,一个中国人在长城游玩时,用英文给一位外国游客指路后,外国人夸她说“Your Englishis very fluent.”这位中国人谦虚地回答“No,where,where.My English is very poor”。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这位外国人感到十分困惑,他会误解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因为在英美文化中接受赞扬是一件十分自豪的事,可以欣然接受,也是对对方的肯定。他们会直接说“Thank you!”“Thank you forsaying so。”
2)比喻用语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各国人们常常会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意思或感情。但是比喻往往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理解。在中文中,“狗”的形象多不是太好,常常带有贬意,比如“癞皮狗”、“看门狗”、“走狗”等;然而,在英语中,(dog)的形象都很好,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三、结论
语言与文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前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会出现更多新的看法与理论。但正如上文提到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只有理解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习各国文化与语言。
篇3: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自然语言在人类认知和思维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科学家都试图给这个问题找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都无法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解答.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要探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给语言和思维下一个可操作的'定义.本文尝试为语言和思维重新定义,并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的角度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作 者:林元龙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351100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20(5) 分类号:B80-05 关键词:语言 思维 交际语言观 认知语言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