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gong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阅读答案
《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山石、水体、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是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表现,故又称之为“假山”。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形神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在扬州园林,就有用石象征四季的做法,如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有万物竞春之意趣。中国园林这种借山石抒发情趣的做法,可能是受绘画的启迪。
山石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景素材,园林对石的运用是很有讲究的。古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诸说,还有颇多关于庭园用石的记述,如宋徽宗“爱石成癖”等,可见古人在庭园中对景石的钟爱。今天,园林用石尤广,它能固岸,坚桥,又可为人攀高作磴,围池作栏,叠山构峒,卧地为座,以至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喷水成景。
中国园林刻意以石创造诗情画意。对于较小的庭院,通常以疏落有致的石块加之玲珑俊秀的石峰来点缀空间。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法即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如《园林》所云:“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笔,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对于大型园林空间,为避免空旷、单调和一览无余,便借山石将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个较小的空间。凡以山石分隔空间,通常都因山石无定形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绵、延伸、渗透,从而找不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而以人工建筑为界面来分隔的空间,则彼此泾渭分明。两者相比,前者似乎更能以不着痕迹取胜。
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庭园景石造型,有法无式,变化百千,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虽只几分形似,但妙在神传,有若中国写意画,介乎似与不似之间;后者仿作自然山体,讲究气势。
塑物型景石,其所选的石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状特征,或酷似风物禽鱼,或若兽若人,神貌兼有;或稍以加工,寄意于形。江南庭园里珍贵的塑物型景石,均是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景石的意境的,它置于庭中,往往就成了庭园的景观中心,深化园意。不作为庭中观赏的孤赏石时,一般布置在入口、前庭、廊侧、路端、景窗旁、水池边等,以作点缀。
筑山型景石造景的特点是非常注重山型,如砌筑山峰,一般成下小上大,似“有飞舞势”之奇峰,如果要使峰筑得更奇、更险,常用岩、壁、峡、洞等手法去强化。作峰还常与岭相辅作景,把挺拔的峭峰置于“翻若长鲸”的伏岭间,对比之下,峰更峭,岭愈顺,逶迤起伏。
和西方相比,石头与中国园林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石头文化在中国园林文化中有着广泛的艺术价值和精神意境。
(摘编自杨文会《片山有致 寸石生情——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的审美意境》)
1.下列关于“园林中的山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石在园林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它能固岸、坚桥、作磴、围池作栏、立壁引泉作瀑等,既可作庭园的点缀,又可作景观中心。B.园林中的山石又被称为“假山”,它不仅师法自然,而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还能传情。C.山石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造景素材,可见其在园林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D.山石、人工建筑在园林中都能用以分隔空间,虽然目的一样,但前者的分隔效果更自然。
2.下列不能证明“中国园林刻意以石创造诗情画意”的一项是( )A.计成在《园冶》中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之说。B.古有“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的说法。C.在扬州园林,有用石象征四季的做法。如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象征春回大地。D.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笔,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物型景石造景不重形似,只重神似,酷似中国写意画。B.山石成为中国园林抒发情趣的形式,大概是受了绘画的影响。C.塑山型景石造景非常注重山形,追求奇、险的效果,以气势取胜。D.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园林艺术不注重以山石作为造景素材。
答案:
1.C
1.B
1.A 答案解析: 1.“地位是最重要的”有误。本文并未述及园林四大要素地位的轻重。
1.只是证明了中国园林重视用石造景。
1.“不重形似,只重神似”有误。
篇2:《一寸寸父爱》阅读答案
忽然间,父亲开口跟我要钱了。最初的说法是身体不太舒服,要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我立即汇了元给他。
没想到时间不长,他又来电话,说想买一辆电动三轮车,骑普通的三轮车去赶集有点儿吃力。
他接连两次要钱,我犹豫了一下。他好像听出了我的迟疑,说:“你给我出一半,我自己出一半,可以把家里的羊卖了。”
我的心软了下来。这些年,他一直养羊,每天都要赶到坡上去,一来一回一整天就过去了。母亲在的时候,还会去给他送些热的饭菜,几年前母亲去世了,他就带一些饼子和咸菜,装一壶白开水。我想把他接到城里,他执意不来;在县城的弟弟打算接他一起过,他也不肯。
既然无法说服他,就只能由他了。我如数把钱汇了过去,心里却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
三个月后,我公休,决定带女儿回家去看看他。我事先没有告诉他。
家里的门锁着。我便牵着女儿上了坡,远远看见小小的羊群,走近了才看见他坐在一棵树下打盹,旁边铺着一块塑料布,上面放着吃了一半的饼子、一小袋咸菜,还有一壶水……
我心里一酸,喊了一声“爸”!
他激灵一下,睁开眼睛,半天才反应过来:“丫头,你回来咋不先说一声?”
女儿抢着说:“妈妈说要给您一个惊喜。”
回到家,院子不像母亲在时那样整洁。角落里,放着他骑了很多年的三轮车。
“爸,你买的电动车呢?”我随口问。
他有些慌张:“我……还没买呢,人家说下个月电动车降价。”
“想买就买,明天我陪你去。”我说着,拿了扫帚扫院子。
他说:“再等等,等降了价,我让你弟陪我去。”然后,他就进屋去给孙女找“稀罕物”吃。我收拾院子时,听见他给弟弟打电话:“你姐回来了,你们晚上也回来吃饭吧。”又小声叮嘱了一句:“多买点儿好吃的。”
我想说什么,却又住了口。在农村,长辈都偏心男孩。多年以来,我心里始终介意父母的偏心。
下午,弟弟两口子带着孩子早早回来了。
父亲亲自下厨,做了很多菜。他竟然把每一道菜都做出了母亲式的味道。吃着吃着,我几乎流下泪来。
晚上父亲聊天时说其实弟弟一直很牵挂我,弟妹还给我女儿织了毛衣……
最后,他绕了很大的圈子还是落到了钱上。先说村里正在统一规划,又说母亲生前想翻盖房子,最后才试探着问:“要是手头不那么紧,能不能……”
我打断他:“爸,翻盖房子需要多少钱?”
“大概要2万元吧……”他的声音低下去。
我愣了一下。2万多元,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我嗫嚅着:“爸,我回去看一看再说,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他低下头:“丫头,难为你了。看看能有多少,爸年纪大了,别的事,也不会花钱了……”
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他也是,午夜了,还在院子里走动。
回家后我跟老公说了父亲要钱的事,并无奈地嘀咕了一句:“他确实变了,总想着要钱。”
半天,老公也不说话。他经营的小型出口公司,现在连发工资都成了问题,但他还是说:“把钱给爸吧,咱们紧紧手,日子总还过得去。”我把钱汇给父亲半个月后,老家那边来个亲戚,我顺口问:“我家的房子,开始翻盖了吗?”
他有些诧异:“没听你爸说要翻盖房子呀!”然后他像想起来什么说:“对了,你爸把羊都卖了,帮你弟买了一辆小货车。你弟不在工厂干了,自己给人开车送货,不少赚钱……”
亲戚走后,我忍不住把自己关在洗手间,借着“哗哗”的水声哭了一场。
冬天过了一半的时候,老公的公司出事了。他接了一个大单子,对方却是骗子,几十万元被骗得精光。
老公几乎崩溃,从不沾酒的他开始酗酒。我心疼且焦急,可又无计可施。
弟弟是第二天中午打来的电话。我没心思和他寒暄,他听出我的焦虑,便耐心地询问。
我还是对弟弟说了。没想到他竟连夜坐火车赶了过来,一进门,从怀里掏出一沓钱,说:“姐,这是5万元,不多,先拿着应急。”
我吃惊不已:“你哪来的钱?”
“这几个月拉货赚了一部分,用房子抵押贷了3万,县城里的房子不值钱,只能贷这么多……”

我心里一热,把钱推给他:“我不能用你的钱。”
弟弟急了:“姐,去年工厂倒闭,我和你弟妹都下岗了,想买一辆车,没钱,你给了爸4万元,让他给我,还不让爸告诉我那是你的钱。我最难的时候,你这样帮我,不让我心里有负担。你能这样对我,为什么不让我这样对你……”
我呆住了。弟弟依然在说:“爸说了,小时候你总让着我,因为我是弟弟,现在我要保护你,因为你是女人。爸还说,有一天他不在了,我那里就是你娘家……”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1.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父亲要钱借口我的表现父亲的反应
第一次体检非常痛快
第二次买电动车①慌张
第三次②③④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吃着吃着,我几乎流下泪来。”的原因。(4分)
3.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父爱?这种爱是如何具体的一点点得以展现的。(不超过150个字)(7分)
篇3:《一寸寸父爱》阅读答案
1.示例:(1)犹豫(迟疑)(2)翻盖房子 (3)伤心(无奈) (4)愧疚(无奈)
(共4分。每空1分)
2. 示例:答案:直接触动我的——母亲式的味道 间接引发的——对逝去母亲的'怀念,对父亲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和深切的父爱的感动。
(共4分。每要点2分)
3.示例: 观点1、我觉得文章最让人感动的是父亲对家庭的维护,对这对儿女深切的爱。父亲三次借钱都以不同的借口,父亲对我和弟弟的“善意的谎言”,为的不是自己,为的是维系下一代人的亲情。观点2、我觉得文章最让人感动的是父亲对家庭的维护,对这对儿女深切的爱。父亲三次借钱都以不同的借口,父亲对我和弟弟的“善意的谎言”,为的不是自己,就是要消除儿女之间的隔阂。(共7分。观点正确2分(对家庭的维护;对亲情的维护;消除儿女之间的隔阂;维系下一代人的亲情。只答出深沉的父爱不给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语言表达2分)
篇4:《石枕》阅读答案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奈伤势不轻,拨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你的腿已经废了。”
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还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滩的。你到下游去找吧。”
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河心深处,你在河滩怎么能找到?
阅读题:
1.第二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五段中小映哇地大哭,”当即跪在床上“求”爷爷“救救他,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3.”石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
4.三年里,小映风雨无阻,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寻找条石,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他为什么能有这种精神品质?
篇5:《石枕》阅读答案
1.渲染伤情,为下文作铺垫。
2.不愿终身残废,有要求治愈的强烈愿望。
3.”石枕"象征小映的希望。
4.(1)反映了小映坚强的精神品质。
(2)因为他主观上有信心和希望,客观上认得碰伤腿的那块黑色条石。
篇6:竹石阅读答案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篇7:竹石阅读答案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4分
参考答案:
答:(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答: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篇8:竹石阅读答案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3)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案】
答案:略
解析:(1)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
(2)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3)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竹石》解说
《竹石》全诗鉴赏
《竹石》赏析
篇9:《母亲石》阅读答案
阅读题的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母亲石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2.请说出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3分)
3.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4分)
4.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5.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4分)
篇10:《母亲石》阅读答案
1.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共3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
2.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1分)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2分)(意对即可。)
3.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2分)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2分)(意对即可。)
4.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每点2分,共4分。)
5.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2分)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