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angh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Unit 12 Mainly revision知识拓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Unit 12 Mainly revision知识拓展,欢迎大家分享。

Unit 12 Mainly revision知识拓展

篇1:邯郸学步知识拓展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

“邯郸学步”是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有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非常优美,便慕名前往去学习人家走路,结果是没有学会人家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先走路的样子给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来了。这个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想到了我们作文教学当中存在的误区和一些仍在坚持的做法。

记得有位知名的作家给自己上中学的女儿设计了十多篇文质兼美的“范文”,“范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到各种体裁,表达方式也是面面俱到。女儿考试的时候只需要根据作文的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便确保符合要求,最后也会取得不错的“分数”。无独有偶,在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当中,有些教师也让学生去背诵“范文”,去改写、仿写“范文”,特别是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改写“范文”,偶尔的几次也许会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有益,特别是在仿写的时候不去生搬硬套,不去变相的抄袭。但是,长久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文品和人品。

也曾经看过一位著名教师上的作文课。作文的要求是围绕“答案不唯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作文。由于是借班上课,他要求作文第一节写今天给你们上课的老师,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对这位教师外貌、神态、语言等的描写,第二节写这位老师出的问题:“8+4= ”、“55+5= ”,学生们给出了答案后老师却给出了其他的答案“1”,由此产生的疑惑进入第三节的书写,第三节老师给出的理由是:八加四等于一年,五十五加五等于一小时。到了第四节的写作内容是老师又给出了像八角加两角等于一元,七百克加三百克等于一公斤的题目。第五节学生写出了本次作文的主题和本次课堂作文的感受包括对人生的启迪。整节课学生在边讨论边写作的过程中完成了一篇结构清晰、主题明确的写作活动。我自己也曾经上过这样的一节课,作文要求写《我的》(要求写一个人),我也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引导学生写作:第一节写对某人的描述,包括外貌、性格等,第二节列举一个事例写某人对自己的爱,第三节再列举一个事例表现他(她)对自己的关爱,第四节开始抒发感情,写对这个某人的感激之情。这样写作,文章的思路是清晰了,可是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了。

我在想,以上几种情况都是新时代的为师者在教育学生“邯郸学步”。不管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背诵“范文”,还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去“填充”文章,都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害无益,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千人一面,要么缺少创造性。

作文教学不能教学生邯郸学步,作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拓展作文的思路,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而且能够感受到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才行。作文教学中教师切忌给学生订出写作框架,文章没有写作框架并不等于没有清晰的思路。最上乘的武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好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淡化作文的痕迹和写作技巧,使学生在多读多写多改的潜移默化中习得作文的技能方法和思想。毕竟学生们能够把生活写入文章,让文章表现生活,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个人独到的所见所思才是学生最愿意做到的,也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

篇2:《诗词曲》知识拓展

《诗词曲五首》知识拓展

1、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光、霜、乡”是韵脚。

2、押韵:诗歌词赋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叫押韵,如《静夜思》押ang韵。

3、律诗的结构: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4、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从意义的表达看,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由二、二、一式变成二、一、二式。

篇3:初中化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拓展知识

初中化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拓展知识

钢铁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一类重要物质。诸如我们的日常用品,奥运场馆“鸟巢”,在神舟飞船上,我们都看到钢铁身影,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

理论分析

1.原理:生铁冶炼原理是利用还原剂CO将铁从铁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化学方程式是3CO + Fe2O3 2Fe + CO2 ;而炼钢则是在高温的条件下用O2或铁的`氧化物把生铁中所含的过量碳或其它杂质氧化为气体或炉渣而除去。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2.原料:炼铁的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而炼钢是用生铁或废钢、氧气、生石灰炼得。

3.设备:炼铁是高炉,炼钢是转炉、平炉、电炉。

4.性能:生铁硬而脆、无韧性;钢韧性大、有弹性。

例题赏析

(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在图中,甲图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装置的示意图,乙图是高炉练铁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甲图中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高炉中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O还原氧化铁生成单质铁和CO2,这样红棕色粉末会逐渐变黑,同时生成的CO2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在甲图中缺少处理有毒气体CO的装置。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为Fe2O3,3CO + Fe2O3 2Fe + CO2

答案:(1)红色粉末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3CO + Fe2O3 2Fe + CO2

Unit 12 Mainly revision知识拓展

篇4:加强数学阅读 拓展知识视野

加强数学阅读 拓展知识视野

加强数学阅读 拓展知识视野

河北迁安●宋江红

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高考数学的新亮点,如各地高考数学试卷中的全国卷第12 题、北京卷第20题、辽宁卷第20 题、浙江卷第19 题等,这些题目把好多学生的答题思路都打乱了,使考生感到很意外,甚至还影响了整体成绩。当然这些题目并不多,但对考生的整体发挥影响很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平时的课上就重视数学阅读,进行魅力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在课堂上经常会提问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定理与性质,学生要么回答不出来,要么表述不到位,当然也包括班里的数学尖子生。这种情况在其他同行所教的班里也普遍存在,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平时在备课时已经把教材内容进行了提炼,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给学生,而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和理解,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印象不深,时间一长容易忘记,缺乏阅读教材的能力和习惯。

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强化学生灵活的应变能力,拓展知识视野,培养独立思考阅读的习惯。下面我就说一说具体的做法。

一、明确阅读内容

在新课改下的课堂中,我们每一节课都会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在讲课前要求他们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大致了解,弄清本节课要学什么?需要课下准备什么?如我们在学习正余弦定理应用这节时,会读到方位角、方向角等名词术语,而课本上根本没有解释,此时可要求学生可以事先查找资料、参考书或词典弄明白。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激发阅读兴趣

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上数学课,这就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恰当地结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我们的课堂也变得有声有色。如在讲解椭圆的标准方程时,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就给学生观看了“神六”的视频,看完后学生会主动地去阅读课本,效果真的不错。

三、引导数学阅读示范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教材也随之有所改变,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节都有一些阅读材料,每次我会找一篇有代表性的来给学生作示范,什么地方需要注意,怎样应用,哪些是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的……在这些材料中,学生们可以拓展知识视野。

四、强化在习题教学中的阅读

其实不管学生学多少定义、定理,最终都离不开做题,习题不仅仅能考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数学中的常用的`思想、方法的理解。题做得多了,学生就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和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现在往往是一些学生并没有理解问题和条件就进行解答。所以,在阅读例题时,我们应要求学生看懂解题过程,理解公式、定理在解题中的应用,注意例题书写格式,最好能在解题过程的每一步批出运算理由,这样有利于他们对当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总之,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让数学学习因魅力阅读而更添亮点。

(河北省迁安市第二中学)

篇5:《观潮》赏读及知识拓展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概括全文,先声夺人点明题旨。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排山倒海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篇6:《观潮》赏读及知识拓展

《观潮》典故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有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八月半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

《观潮》改编

自古云:“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我却要说:“钱塘江潮甲天下。”

当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漫步在钱塘江畔时,我不禁回忆起五年前在这里观的潮。

那天,我和友人相约来到钱塘江观潮。虽然我们已经提前来了将近一个小时,但我们还是晚了,钱塘江看棚里早已挤满了人,有些人没租到看棚就挤在江畔。人潮涌动,我和友人只好顺着人潮往里走。突然,有人用兴奋的声音喊:“快看快看!来了!”一听这话,所有人都一齐伸长脖子向海上望去。

当潮刚从浙江入海口涌出的时候,仅如一条银白色的线:然后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高,就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如同电闪雷鸣,震撼天与地,激荡溅射,吞没了天空,冲荡了太阳,气势及其壮观雄奇!突然“轰”的一声,江水冲在了岩头上,那气势仿佛让天地都在摇晃。

这时,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弄潮儿站在岩头上,个个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他们手中拿着好几面红旗。弄潮官一声令下,他们就跳下岩头,争先恐后地沿着逆流的潮水而上,万仞高的巨浪淹没了他们,然而他们又立刻出现在江面上,在江面上忽隐忽现。他们谁也不让谁,在水中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即使在这个当儿,他们手中旗子的旗尾也还是没沾上水。他们好像在凭这个来夸耀自己的能力。

我静静地立在人潮中,仿佛在做梦,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太令人惊讶了,然而当梦醒了,我就会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真的。

思绪拉回,看着江面上“蠢蠢欲动”的波浪,我才猛然醒悟:今天好像是农历十四啊,再过几天就是潮水最大的时候了。看来得再找友人看潮了,是时候聚一聚了呀。我淡淡地笑了笑,慢慢地离开了江畔。

篇7:切入知识要点、拓展学生思维

切入知识要点、拓展学生思维

案例

一、问题情境,切入要点。

电脑出示:苹果 苹果

师:从165个苹果中取出97个,你会取吗?

生1:先拿65个,再从100个的一箱中取出32个,这样就取出97个。

生2:我先取出一箱100个,再拿出3个放回65个那个箱子,这样就取出97个。

师:如果让你来取出这97个苹果,你会用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纷纷举手,表示第2种方便)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课。

师:从165个苹果中取出97个,求还剩下多少个,怎样列式计算?请同学们算一算。(学生独立尝试)

师:除了用竖式进行计算外,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生1:我是这样列式的:165-100-3=68(个)

生2:他这种列式错误,用65减去3得62,所以错,我列的算式是:165-(100-3)=68(个)

生3:我想问“165-(100-3)”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按照运算顺序应该先算小括号里,这样又变成了先前的题目“165-97”,没有使计算简便。

生4:我认为“165-97”可以这样想,就象刚才取苹果那样,从165个苹果中先取出100个,这样多取了3个,再把这3个放回去。所以,我列的算式是“165-100+3”,我觉得这样算就能很快地算出结果。

生讨论简算过程。

师:下面的题目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如果能,请说出计算过程。

师逐一出示:

(1)346-97(结合回答,显示计算过程:346-100+3=249)

(2)198-74(绝大部分学生把减数74看作80先减,再加上6算得124,也有学生把减数74看作1 00先减,再加上26得124,特别是有的学生把被减数198看作200来计算得126,结果错。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学生大都体会到,在一般情况下把“减数”凑整,能使计算简便,从而悟出“多减几要加几”)。

(3)543-198(学生普遍是这样算:543-200+2=345)

师:你觉得什么样的题目能简算?你能举个例子吗?(生列举出类似上面的减法算题,但也有学 生从减法的简算联想到加法的简算,列举出:“345+99”,师趁机激发学生思考)。

师:“345+99”这题你想怎么做?请试试。(全体学生积极尝试计算后,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交流后得出:345+100-1)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因为对于减数接近于整十、整百的数,我们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数来计算,所以,加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也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数来计算,不过“多加几要减几”。

三、联系设计、拓展思维。

●基础练习

师:你们不仅学会了,而且是学活了。下面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157+98 (2)199+321

(通过第(1)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加法的'速算方法;第(2)题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加法速算有别于减法,被加数接近整十、整百时也能进行简算,防止学生思维的定势)。

●综合练习

(1)199+198 (2)98+199

(3)199-97 (4)498-198

集体反馈,对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各自的想法,师对易错点要进行强调。)

●深化练习

黄老师买一台九阳豆浆机用了198元,买一个手提包用了97元。她带300元,还剩多少元?(让学生解答,并让学生充分展示计算过程。对于学生在计算“198+97”时自觉地进行简算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同时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总结全课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反思:

《加、减法速算》这节课,学生学得扎实、灵活、有成功感,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找准知识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的问题情境,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是开放的且能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如由电脑出示两箱苹果,一箱100个,另一箱65个,让学生从中取出97个,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取”的方法,结合不同取法的交流,电脑取苹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又深刻地体会到,先取一箱(100个),再放还3个苹果的取法最简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隐含着“多减要加”的思想方法,为学生主动探究加、减速算的算理提供了鲜活的生活原型。

二、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减法速算”的教学重点则在于学生自己发现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由此。在教学中,当学生用巧办法很快地从箱子里取出97个苹果后,我便恰如其分地提问:从165个苹果中取出97个,还剩多少个苹果,你会列算式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激发了,面对“165-97”这个算式,许多学生习惯列竖式计算,有的学生借助头脑中的竖式进行计算,也有学生受前面巧取苹果的思考方法的启发,列式:165-100+3=68。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自己发现减法速算“多减几要加几”的算理,与此同时,我并非浅尝辄止,而是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有利契机,顺水推周,放手让学生自编速算题目,结合学生编题中出现的“345+99”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与减法速算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加法速算要“多加几要减几”的道理,并层层深入,拾级而上,从整体的高度领悟加、减法速算的方法。又吻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为这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由此可想,这样的教学,不但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学的轻松、学的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

三、练习设计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

注意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发现加、减法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方法的同时在练习设计中不断进行题目变式,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要认真审题,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进行计算。如最后一道深化题,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有的在计算共用去的钱“198+97”时采用速算法,再用“300-295”时直接口算;也有的先分别算出“200-198”和“100-97”,再把2和3相加。学生自觉地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同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不言而喻,设计这样的练习,练习量虽少,但其效果远胜于机械重复练习的几十题,因为学生的思维一直伴随着习题的深入而展开,况且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总之,这节课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不断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自己发现知识规律,不仅学会加、减法速算的方法,而且数学思维得到较好地拓展。

篇8:第一单元 复习及知识拓展

第一单元 复习及知识拓展

教学目标

1、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总结,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以及连续性。

2、了解什么叫友谊以及妨碍交往的心理因素

3、了解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了解中小学学习方面的变化

3、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怎么办?

4、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

5、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6、理想的重要性

7、如何制定计划?制定计划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8、理想如何成为现实?

9、什么是友谊?

友谊是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学会互相帮助。

1)情感互利:互相信任、亲近、关心、抚慰

2)精神互助:互相激励、启迪

3)物质互酬:互相接济、馈赠

4)能力互酬:在人际交往、生活事宜中互相帮助,朋友与人有矛盾:出面调解。

10、择友的基本原则:坦诚、可靠、正直、有共同志向或兴趣

11、妨碍交往的心理因素:自卑、恐惧(害怕、紧张)、自我封闭、嫉妒、猜疑、自傲、过分干涉、敌意

12、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1)优化个人形象:言行举止文明,衣着整洁;知晓并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自尊、自爱、自信

2)克服心理障碍,主动与人交往、交流,不宜消极等待

3)正确认识、深入了解对方

4)学会谅解、宽容他人

13、词语归纳:适应、坚强、坚持、努力、自信、自觉、自律、珍惜。

篇9:知识拓展:俞伯牙简介反思

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

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

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

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然而断,不知是不是此意?

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

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

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分不满。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

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

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

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他略一思忖,便问道:《礼经》云: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书经》亦云:八音克谐。请问:这八音作何解释?与七音有何不同?

钟子期随口答道:所谓八音,乃指八类乐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是也。而所谓七音,不过是七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五声外,又加变宫。变徵二声,合为七声。

俞伯牙想到这一般乐理,只要记忆力好都记得,不足为取。他想了想,又问道:何者为乐?何为乐之妙境?

钟子期侃侃答道: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且闻乐习乐,可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知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和声成于乐。盖人有喜怒哀乐,声有节奏法度,应时变化,不失其和。以是观之,乐之妙境胜界,唯和谐焉!

俞伯牙见难不倒钟子期,哪肯罢休,又问道:同是音乐,何以有动人。不动人之别?

钟子期微微一笑:作乐者性情有真假之分,听乐者心弦有动凝之异。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无以动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情动于中而神飞于外,外感于人乃复动于中。所以音乐想感动人,其要旨贵在一个真字!

俞伯牙见钟子期对答如流,暗思道:老夫琴艺,天下第一。每逢弹出蓬莱自创的琴曲无人可识,现即兴弹出,谅他绞尽脑汁也难猜出!于是,他又问道:倘若老夫弹琴,眼前虽无其景,心中却有所思,你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吗?

钟子期笑道:在下不才,然而只要听到琴音便知雅意,大人且请开弹,在下洗耳恭听。

俞伯牙十指跳跃,使出浑身解数,弹出一曲。

钟子期听罢,击掌赞叹道:妙呵,听老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扬雄伟,就像巍巍峨的高山一样!

俞伯牙不禁暗自惊奇。他不动声色地又重划快搓,只听那叮叮咚咚,嘈嘈切切,又泻出一支曲子来。

俞伯牙的曲子还没弹完,钟子期又赞道:妙呵,听老大人的琴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一样!

俞伯牙一听,惊喜万分。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遍游五湖四海,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

钟子期听到这前所未闻的琴音,知道这老大人来历不俗,拜问后,知是大名鼎鼎的当今司乐太师,顿生敬意,便相邀到自己茅舍叙谈。

俞伯牙欣然随钟子期登上岸上山,来到山间茅舍。他在这里看到钟子期所整理的乐谱竹简,那渔歌。牧歌。猎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类在册。他大开了眼界,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乐谱只记下皮毛,而眼前这小伙子却记下世上难觅的乐谱。他拜谢再三,要钟子期出山辅佐他修乐谱。钟子期道:我收集的乐谱全在简册之中,老太师可悉数拿去。这些乐谱,能留后世,我这位山野中人就心满意足了。以此去谋个一官半职还显得不够朋友。

钟子期边说边束起竹简,作为送给俞伯牙的礼物。

俞伯牙见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钟子期的茅舍,谁知在路口,便见一块墓碑。他上前一看,墓碑上写着:钟子期之墓。他顿时热泪长流,捶打着墓碑道:天不该灭我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天下可以无伯牙,不可以无子期啊!可怜我一辈子才遇到这一个知音,竟先我而亡啊!天地不公呀!

俞伯牙悲恸欲绝。他在钟子期前行了三叩九拜大礼后,一直眼泪长流。

琴僮劝道:老太师,天已不早了,快些下山吧!

俞伯牙生气道:我与子期知音一回,怎能如此轻易诀别呢?快把琴取来,待老夫为他再弹一曲《高山流水》吧!

琴僮无奈,只得取来琴放在钟子期墓前。

俞伯牙跪在琴前,辛酸的老泪洒在琴上。他悲怀难抑,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

俞伯牙泣不成声,只见他双臂大起大落,十指如颠如狂。只听那琴声起初呜呜咽咽,含悲带血;继而又嘈嘈切切,噪响不绝。他悲愤填膺,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罢,他蓦地抓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磐石用力一摔,只听得轰然爆响,琴身粉碎,弦轸分离。

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了,却留下摔琴谢知音的佳话。

篇10:教案案例:《沁园春·长沙》知识拓展

教案案例:《沁园春·长沙》知识拓展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3、诗歌的分类:

⑴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⑵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⑶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⑷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⑴赋:直接陈述铺叙;

⑵比:即打比方;

⑶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⑴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⑵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⑶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⑷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⑸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⑹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⑺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⑴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⑵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⑶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⑷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⑸清平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⑹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⑺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⑻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⑼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⑽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