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h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些常人看来很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2、“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3.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5.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6.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7.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参考答案:
1、因为就在这些嬉笑、打闹的儿童下面,却埋葬着累累白骨,缕缕阴魂,看着看着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幕幕的可怕的幻景,怎不叫人毛骨悚然?
2、因为导游的所指之处,皆留下了纳粹的暴行,游者一想象,便可感受到恐怖的气息,又何须导游多说呢?
3.这是生命的象征,不管曾经有多少苦难,生命永远不会停息。
4.用美丽的现实反衬大屠杀的恐怖,从而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与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
5、因为布热津卡大屠杀的场所,数百万的尸骨就在你的身旁,怎不叫人产生可怕之意?
6、因为在奥斯威辛到处都是冤死的灵魂,连上帝似乎都已无处容身。此句突出了奥斯威辛灾难深重。
7.南京大屠杀。
篇2:新闻阅读答案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
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
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篇3:新闻阅读答案
8.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9.导语
10.“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11.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2.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13.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4.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
15.“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
篇4: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鞭挞暴力与邪恶,呼喊和平与幸福的文章,文章寓情于叙事,富有很强的震撼力。准确把握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教学的导入阶段,我设计的关于什么是新闻的一段话中列举了四个事例,既扣紧了文章内容也为本节的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结尾联系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控诉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呼唤和平与正义,强化了这种情感基调。只有营造好这种情感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其实在备课时我还想到了另一种导入法,即引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导入。采用这种方法导入,虽然使学生对新闻的特点有所理解,但很明显,这种情感氛围与本文的教学是不相宜的。
在问题的设计上,本人也注意增强激发性,如“教学过程”2的三个问题都是如此。教师将两个矛盾体摆在一起,形成对照,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有思维的碰撞,这样,课堂也就有了生命力。
在教辅材料的选择上,我坚持“为了学生更好地学”的原则和适量的原则,不搞“电灌”,不搞图片展览,不以图害文,不以图代替学生的想象,而是只利用一幅德国法西斯大屠杀妇女的情景图,并配合问题:“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转入对文章以乐景写悲情手法的分析。以少胜多,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避免了以图代替学生想象、思考现象的发生。
篇5: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反思
《奥斯维辛没有什麽新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在於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而本课正是一篇新闻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新闻,这篇新闻的语言及写作方式都与一般的新闻不同,它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做了大尺度的突破,那就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写下了这样一篇“不客观”的新闻。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不止是一篇普通的教学材料,它还是一篇历史教育材料,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我设定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两个方面。知识目标主要在於认识本文的特殊写作方式和语言特点;而情感目标则是让学生通过奥斯维辛的事件联系到南京大屠杀,记住历史,并学会正确地看待日本。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奥斯维辛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在网上寻找了大量真实的记录图片,用形象的图片来让他们在脑海中对奥斯维辛有个具体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我还找了一些关於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以及相关的资料,还有两篇与奥斯维辛解放六十周年有关的新闻报导,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两篇课外新闻的内容分别针对这次纪念活动中德国总理的态度以及日本媒体的态度,都是学生平时接触得不多但是容易展开讨论的话题,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扭转现在学生们哈日哈韩的心态,正确对待日本人,牢记历史。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我设计了学案配合教学,主要抓住奥斯维辛给游客的感受来牵出整篇课文重点。课件根据设想的课堂情形设计调整了好几次,教学思路更是在脑海中过了无数遍,可是上课时因为太过紧张,教学思路被打乱了些许,原本制作好的幻灯片没有在合适的时候播放出来,原本设计好的板书也没能按照预想完整地写在黑板上。尤其是一紧张,我的教学语言也变得很枯燥呆板,所以上完课我自己感觉并不是太好。好在组里的同事们都对我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让我宽慰了很多。
但是我觉得本堂课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第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仍然不够灵活,所以在设计被打乱之后,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另外有些问题的处理过於片面,可以适当地进行扩展,让学生尝试著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课文。另外,可以逐步让学生自主研究课文并提出问题,而不是一贯由老师提问,学生根据课文解答,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经过这次公开课,我还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学常规在课堂中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不够简练,课堂应变能力不强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逐步规范和提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力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港台校的教学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6: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反思
一、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十几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绿树成荫”,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以自己的体验感染自己,然后我课上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节选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两个片段,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当然前期的选择过程时一定要做细的。
二、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 “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达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正如本班学生在评课时说:“这堂课上,老师不像过去的老师那样满堂灌了,而是让我们学生自己查资料、展示成果、自己读课文、自己提问、互相解答,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我们整堂课既紧张又充实,我喜欢这样的课。”我想对学生讲,我也喜欢这样的课,这也是老师所追求的。
三、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新课改研讨课,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课前学生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图片,体现了合作交流;课上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也给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
四、新课改促我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浅,诚如有些老师所言,人文性体现得较突出,工具性就显得有些薄弱;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作为一堂课,如何把用多媒体调动起来的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本本身来等问题解决得并不够理想,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作这堂课的收获,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篇7:《奥斯威辛的风》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奥斯威辛的风》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1.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4分)
12.(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3.(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6分)
14.(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自然地引出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心情的热切;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 绝的罪 行;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拒绝”埋下伏笔。
12.答案:(1)先概括叙述,再选取典…历史的重负,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2)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的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篇8:奥斯威辛的风阅读训练及答案
奥斯威辛的风阅读训练及答案
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绞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魇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5.请联系上下文分析,选文第二段在我提出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的要求时,翻译胡佩芳大姐为什么没有接话茬?(2分)
16.选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理解这奥斯威辛的风的。(6分)
17.第五段中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8.文末最后一句话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举例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5.(1)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2)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16.(1)奥斯威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狂风大作;寒气袭人,在高天咆哮;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发出嚎叫、呻吟的声音。(3分)(2)奥斯威辛的风既是自然界的狂风;也是百万冤魂形成的`死一般的压抑、恐怖的氛围;也是人们心底的风暴。(3分)
17.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的情感。(3分)
18.奥斯威辛的存在使人们正视历史上的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刺痛良知;并使人们警惕那些邪恶卷土重来。比如中国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能让国人更团结一致,渴望和平。(理解3分,举例2分)
【解析】
15.她没接话茬说明她有苦衷,在正数第四段和倒数第三段都提到她没什么拒绝到那去。每段中只要提取一句话则可。
16.在文章中间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这一段提到这里的风的特点,还要注意,人们在参观时内心的风则汹涌。
17.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这是诗句的最后一句,也是点睛之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8.不忘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历史是令人痛心的,却提醒着世人莫再犯下这样的罪行。历史在警醒着人们,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答题昌从正视历史,警惕邪恶入手。
篇9: 《奥斯威辛》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奥斯威辛》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奥斯威辛,波兰最著名的城市之一……
奥斯威辛,波兰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距华沙约171千米,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它与波兰的另一座城市布热津卡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像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人们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
人们又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1.通读这篇文章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2.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那个“温柔地微笑着”的照片,作用是什么?
3.留言簿: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奥斯威辛,波兰最著名的城市之一……》答案
1.略(说出真情实感即可)
2.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纳粹残酷地扼杀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充满对未来无限幻想的生命。
3.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不要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