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n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如何写好以景托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如何写好以景托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如何写好以景托情
如何写好以景托情
你还记得那个雪天吗,那个白色的世界?太阳的光辉是五颜六色的,很美丽。那些打雪仗的小孩子们,笑声都飞到天上去了……这时,我看见你!你真是冬天的一部分。雪白的上衣,像那白雪;蓝色的牛仔裤,像那蓝天。你坐在那,正专心致志地往一个本上记着什么。当时情景给了我最深刻的印象:白雪、顽童、石凳、女孩。于是,我便向你走去。
我的心里充满柔情,看到一切都如花似锦。蓝天上没有白云,阳光无比和煦,我好像置身梦境,爱的梦想今日成真,我感到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称心如意。有了你的来临,有了你的爱情,我感到自己这样美丽和纯净。我好像登上泰山俯视人间美景,一切那样绚丽,一切那样迷人。
昨夜,我失眠了,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寐。只好悄悄披衣而起,走到阳台上,凭着栏杆,有时眺望,有时沉思。白天虽热,此时却夜阑清爽。明月高悬,同时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长夜,竟夕起相思”的诗来,这不正是我此时此刻的写照吗?
春天,你陪我轻轻漫步在百花间;夏天,作陪我奔跑在长长的海滩上;秋天,你陪我徜徉在火红的.枫林下;冬天,你陪我围炉向火谈笑风生。两心相系,两情相抚,一年四季情意缠绵。
你现在干什么呢?我想你一定斜靠在床上,翻着一本什么书,灯光是那样的柔和,你的闺房中流动着撩人的幽香。我真想变成一缕清风,悄悄地来到你的面前。
爱你,以昔日的剧痛和童年的忠诚;爱你,以我的眼泪和笑声,以及全部的生命。
那个夏夜,仿佛永远烙印在我心中了。它是那么的宁静与明澈!似乎没有月光,星星却非常非常明亮。空气里弥漫着不知名的花儿的芬芳,淡淡的,似有若无。我们在石潭公园北角的那张长长的石凳上坐下来了,我好像觉得你的身子有些微微发抖,“青青!青青!”我柔情地低声呼唤你。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下着霏霏细雨,我正有些焦躁地在公共汽车站候车。忽然,远处一顶花雨伞跳入我的眼帘,它愈来愈近,当雨伞收起后,我便第一次看见了你。一脸的妩媚,一身温柔,于是,那一瞬,我仿佛觉得那寒风确确实实是夹带着暖意了,那细细的雨丝也变得那么的缠绵而温软,那依依的杨柳也飘拂得那样的多情。我有些迷惘,不知是春天塑了如春般的你,还是如春般的你带来了春天。
我们就那样无言地漫步在林荫道上,四周是一盆盆的秋菊花,红的、白的、黄的。有的打着朵儿,有的伸着叶儿,有的抱成团,有的拉着手。我们都感到,在春天播下的爱和种子,在秋天该开花了。我知道,我该勇敢地说那三个字,我知道你在期待那三个字。
还记得我们相识的那个舞厅吗?那灯光、那乐曲真叫人回味无穷。我殷勤地邀请你跳舞,温柔地搂着你的腰,在优美的乐曲中,在镭射激光叫人眼花缭乱的光雨中,我们轻盈的旋转,轻松的跳跃。好几次,你那引以为傲的长发拂过我微微有些发烫的面颊。
篇2:中考作文素材:以“景”写情类作文
中考作文素材:以“景”写情类作文
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比写景法。
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能够突现“景”的细微差异。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把十几年前的一株零丁的藤萝同眼前的紫藤萝瀑布对比着写,表现文革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迥然不同的时代特征;《故乡》一文,作者把二十年前故乡的美好同现实中故乡的萧条进行对比,揭示辛亥革命以来广大农村经济日趋破败的现实。
2、拟人写景法。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把“景”人格化,能使“景”富有生机。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那“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白云、瀑布、悬崖、峡谷、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一个个与之互诉心声,展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3、比喻写景法。
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使所绘之景更生动形象、更具体可感。如朱自清的《春》,文中分别用“火”、“霞”、“雪”喻春花,用“牛毛”、“花针”、“细丝”喻春雨,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喻春天,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江南春天的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一一刻入读者的脑海里。
4、动静结合法。
景物描写要动静结合。自然现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状态,既要写出它的静态,例如景物的位置、形态、大小、色彩等,又要写出它的动态、景物瞬间的形态、位置、声音、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写景要做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逼真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鲁迅的《社戏》写春夜出航时连山之景:“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一句,化静为动,以动写静,衬托出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5、简笔勾勒法。
也叫“白描”,是一种文字简练单纯、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能保持生活的原滋原味。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部分写百草园冬景时,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出了百草园的其乐无穷。
6、细笔描绘法。
也称工笔描绘,即注重细部的描绘,表现其独有的特征。
7、综合表现法。
即综合调动各种表现手法,来描摹景物的特征。写景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或调动多种感官多侧面多层次地反复描绘。如鲁彦的《听潮》一文,作者调动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写潮来时的情景,这种先声夺人之势,紧紧抓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也调动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描绘百草园美丽景色,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时甚至还将某一种感觉转化成另一种感觉来描写景物。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写到:“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作者以视觉写嗅觉,把虚幻的芳香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怎样才能写好景呢?
1、抓住特点。也就是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观察要讲究方法,一般是按照“整体——局部(重点观察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不但要观察景物的静态,还要观察它的动态,抓住它的特征。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自身构造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态势、光泽、声响等构造特征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从地理因素讲,高山、平原、荒漠,都是风姿迥异,即使同是风、霜、雨、雪,江南塞北也各有不同。就时间因素讲,一年之内,春、夏、秋、冬的景色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季节,南国北疆也有差异,因此,我们写景时一定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本质特征。
2、写出层次。确定了特点,还要按一定顺序描写。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需要。写景的文章,通常是用第一人称“我(作者)”观察的顺序描写,或按观察点的转变和时间的先后去安排。如果是固定观察点,可按空间顺序来写,也可按时间顺序描写,还可以按作者的行踪线索来写。如果是移动观察点,一般是将时间与空间的顺序结合起来写。特别是在描绘某一场景时,要注意动静结合,或先静后动、或先动后静、或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还要注意把听到的、看到的、嗅到的、尝到的、摸到的、想到的按某种顺序多层次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感受。
3、融入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景”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可言,但它一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融情于景,往往是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用抒情的笔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对景物的或褒或贬的感情。写景时要调动想象,把自己对景物的独特、真实的感受表露出来。可以直抒胸臆,如朱自清的《春》,文章通过对初春景色的描绘、渲染,抒发了热爱春天、热爱生命、对未来充满信心与美好憧憬的诚挚感情;也可以结合叙述、描写等,渗透在字里行间间接抒情,如陆定一的《老山界》,文中描写战士们半夜露宿悬崖边的场景:“……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一段,“春蚕咀嚼桑叶”的安宁、“野马在平原上奔驰”的自由、“山泉在呜咽”的清幽、“波涛在澎湃”的博大,透露出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锤炼语言。任何文章都需锤炼语言,写景文更是如此。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锤炼:1词语的富于变化(要斟酌每一个动词、形容词、量词等是否准确);2长短句的交错使用(长句显得庄重,短句显得活泼);3句与句的音韵是否和谐(和谐的音韵利于朗读);4贴切地运用修辞格(如:引述典故、诗句,能增加文章的传奇色彩,给景物增添诗情画意,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运用排比、对偶等,能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等,这样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描得形象具体,呆板的绘得灵飞神动,繁杂的画得层次分明,肤浅的写得丰厚深邃,使文章语言优美,意蕴丰厚。
篇3:古诗词以景衬情题的解题技巧
古诗词以景衬情题的解题技巧
一、类型例说
以景衬情又可分为两大类:以实景衬情和以虚景衬情。
1.以实景衬情
根据景与情的关系,我们又可以将其细分为以哀衬哀,以乐衬乐,以乐衬哀等。
(1)以哀景衬衷情。
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分析:这两句描写了送别时所见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写出了山高水长,路途艰险,属于哀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用路途艰险来表达对友人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以山高水长来流露自己对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此可谓以哀景衬哀情。
这种手法在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也有体现。
(2)以乐景衬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中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之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诗人在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于江畔散步,见到繁花似锦,蝶舞莺啼的明丽之景,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就是以乐景衬乐情。
另有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之情,同样是以乐景衬乐情。
(3)以乐景衬衷情:
盐城一模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问: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分析:从首联颔联可见诗歌描写的是初春时节,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清新明朗和生机勃勃,而从“悬旆”、“寂寥”二词中可见,作者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种以美景反衬人物愁情的手法即以乐景衬哀情。
这种手法在晏殊的《蝶恋花》和江苏卷辛弃疾的《鹧鸪天》中均有体现。
2.以虚景衬情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等,是诗人通过主观想象获得的部分。虚景可以丰富诗的意象,拓宽诗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在此试将虚景分为以下几类:
(1)想象之景。
①想象此时异地之景:
201 1年江苏卷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中,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作者通过想象此时李白在异地思念之状,更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含蕴极丰。
另有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通过想象此时家人思念自己之情状,流露自己思乡之情。
②设想未来之景:
20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里的“忆”字,不是回忆,而是想象,词人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柳永的《雨霖铃》中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来突显依依惜别之情,增添了抒情色彩。
(2)梦中之景。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语文教学论文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通过写梦中激烈的战斗场景,来反衬现实闲居的苦闷,表现了词人杀敌报国的渴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慨。
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通过写梦中与妻子重聚的场景,来表达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
(3)回忆之景。
年苏锡常镇三调(二)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通过对与参寥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对过去美好场景的追忆,表达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的无限惆怅与寂寞。
二、答题步骤
以上我们已经了解了以景衬情的多种形式,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分三步走:
1.明确手法
回答时要采用术语:“借景抒情、以乐景衬衷情、以哀景衬乐情”等。
2.分析运用
要指出衬体与主体分别是什么,有必要的话还要指出衬体与主体间是谁衬谁。
3.点明效果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若涉及到虚景,还要补充回答“拓宽了诗歌意境,使感情更为深沉”。
总之,无论是以实景衬托,还是以虚景衬托,无论是“以哀衬哀,以乐衬乐”,还是“以乐衬哀”,都是诗人将情巧妙地融入景中,从而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篇4:“以景结情”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以景结情”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以景语结情语”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来探讨一下这类诗歌的解题技巧:
如全国卷中出现过这样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类诗歌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第一步先分析诗歌前几联的内容,可以从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上考虑,答题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此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了什么。第二步答表现手法,因为这类诗歌的特殊性――以景结句,往往可以直接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比如融情于景,情含景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等。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可以先从抒情角度来写,比如答到这类话语――此诗抒情含蓄而委婉;再从这样写的最终效果来分析,可以按这样思路来答――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练习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明代夏完淳《即事》,完成下面题目。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此诗尾联在表情达意上有何特色?
篇5:古诗词以景衬情题的解题技巧
古诗词以景衬情题的解题技巧
一、类型例说
以景衬情又可分为两大类:以实景衬情和以虚景衬情。
1.以实景衬情
根据景与情的关系,我们又可以将其细分为以哀衬哀,以乐衬乐,以乐衬哀等。
(1)以哀景衬衷情。
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分析:这两句描写了送别时所见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写出了山高水长,路途艰险,属于哀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用路途艰险来表达对友人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以山高水长来流露自己对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此可谓以哀景衬哀情。
这种手法在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中也有体现。
(2)以乐景衬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中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之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诗人在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于江畔散步,见到繁花似锦,蝶舞莺啼的明丽之景,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就是以乐景衬乐情。
另有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之情,同样是以乐景衬乐情。
(3)以乐景衬衷情:
2010年盐城一模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问: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分析:从首联颔联可见诗歌描写的是初春时节,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清新明朗和生机勃勃,而从“悬旆”、“寂寥”二词中可见,作者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反而受到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种以美景反衬人物愁情的手法即以乐景衬哀情。
这种手法在晏殊的《蝶恋花》和2006年江苏卷辛弃疾的《鹧鸪天》中均有体现。
2.以虚景衬情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等,是诗人通过主观想象获得的部分。虚景可以丰富诗的意象,拓宽诗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在此试将虚景分为以下几类:
(1)想象之景。
①想象此时异地之景:
201 1年江苏卷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中,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作者通过想象此时李白在异地思念之状,更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含蕴极丰。
另有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通过想象此时家人思念自己之情状,流露自己思乡之情。
②设想未来之景:
2010年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里的“忆”字,不是回忆,而是想象,词人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柳永的《雨霖铃》中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来突显依依惜别之情,增添了抒情色彩。
(2)梦中之景。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语文教学论文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通过写梦中激烈的战斗场景,来反衬现实闲居的苦闷,表现了词人杀敌报国的渴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慨。
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通过写梦中与妻子重聚的场景,来表达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
(3)回忆之景。
2010年苏锡常镇三调(二)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通过对与参寥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对过去美好场景的追忆,表达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的无限惆怅与寂寞。
二、答题步骤
以上我们已经了解了以景衬情的多种形式,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分三步走:
1.明确手法
回答时要采用术语:“借景抒情、以乐景衬衷情、以哀景衬乐情”等。
2.分析运用
要指出衬体与主体分别是什么,有必要的话还要指出衬体与主体间是谁衬谁。
3.点明效果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若涉及到虚景,还要补充回答“拓宽了诗歌意境,使感情更为深沉”。
总之,无论是以实景衬托,还是以虚景衬托,无论是“以哀衬哀,以乐衬乐”,还是“以乐衬哀”,都是诗人将情巧妙地融入景中,从而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以景衬情题的区别
首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
这两个概念都表示,在诗词景物描写中包含了作者特有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并不直接表露,而是借景物来含蓄地传递出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如: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这首诗中,前三联以及诗的`最后一小句都是描写景物,作者的情感并不直接表露出来,而是藏在了具有感情色彩的描写语言中。
第一句,交代了全诗游览的地点,同时描写了此处的风光。
“水面初平云脚低“,描写了春水涣涣,刚刚涨起来与堤岸相平;空中云脚低垂,预示者一场可喜的春雨将要来临。
经过一冬的闭塞与萧索,人们看到这样的景物,那肯定是油然感到高兴。其中的“初”和“低“,表现了作者惊喜之情。
二联和第三联是描写动物和植物的。那些动物也在春天焕发出自己的生机,草木开始发芽滋长。
“几处”、“谁家“,更能表现早春时节,那些刚刚感知春天温暖的可爱的禽鸟,在树枝间跳跃、鸣叫,带给诗人欣喜之情。
”渐”和“欲",也形象地表现出百花即将繁盛地绽放,小草即将绿油油铺成地毯时的情景。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应该明白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就是只出现景物描写而不直接抒情。
其次,情景交融,顾名思义,就是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两者同时出现。
景物衬托感情,而感情又交代景物描写的原因。
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小句是纯写景物,景物中含情,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二小句就是情景交融。
诗人先描写江枫和渔火两种景物,然后交代自己的感情是愁。景中有情,同时景物衬情。而感情愁,又交代他关注江枫和渔火的原因。
江枫点出时间是深秋季节,烘托萧索凄凉的环境,也预示着一年又要过去。而渔火,描写当地百姓的生活,衬托自己天涯游子的孤寂。
第三,以景结情就是特指诗词的最后一句是描写景物,在景物中含蓄地传递作者幽渺的感情。
强调一点,以景作结,意思就是纯景物描写而不直接出现作者的感情。
我们来看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夜晚因为相思而难以入眠。她在三更时候听到秋雨敲打着梧桐叶,在寂寥的庭院里,这雨声一直滴到天明。这是我们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的,而原词只写了环境,从听觉写秋雨的连绵。但写秋雨并不是诗人的目的,诗人借这一句环境描写来渲染一种悲凉气氛,微妙地传达出闺思的缠绵悱恻。“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一句环境描写,是在诗词的结尾,所以诗人以之传情,同时也结束全诗,所以叫以景结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