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老虎去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东尖山学校是如何抓课堂教学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东尖山学校是如何抓课堂教学的,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东尖山学校是如何抓课堂教学的

篇1:东尖山学校是如何抓课堂教学的

东尖山学校是如何抓课堂教学的

东尖山中学教导主任 吕德鑫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根本,没有了质量就无从谈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即教与学。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课堂教学艺术,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是实现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最直接、最重要的是课堂授课效果,而影响授课的主要原因是老师的备课质量和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教学环节;从学生学的方面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互动是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就我校在抓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同行们交流。

一、向备课要质量,实现有效备课

我们作为主管教学的领导,都肯定经常强调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的,没有一个较好的课堂设计,把功夫真正下在课前,就很难上好课。但在工作实际中,我看到教案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一种负担,成为应付学校检查的`被动工作,与我们所强调的背道而驰。经过几次调研和认真学习,以及听了中教部徐永政主任对教案的讲解后,我对我校的备课提出新的要求,达成了一下共识:①教案不是可有可无,连特级教师都有教案,何况我们呢?②备课≠写教案。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有形教案是指备课的部分内容以文本的形式体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书面教案。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有必要写出来。真正要写的是上课构思的步骤,也就是上课的流程设计。要体现出重点知识强化的方法,难点突破的方式,学练习题的安排。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还同各教研组长共同商讨,拿出了一份示范教案让教师体会,并进行适当的讲解。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我校教师已不再把教案当成是累赘,而是真正成为教师备课的有效载体。

二、以模式为载体,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网网 )

我们这些年都曾经历了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训,一些新的理念使我们深受启发。但从我校的实施新课程的起步阶段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的茫然。有的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干脆不知如何走路。兰•本达说:“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是以老师活动为主,你是个不及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如果3/4的时间都给学生,你是个优秀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部给学生,老师只是几句点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级教师了。”反思我们学校当时的状况,要找一个几个的老师都是少之又少。

面对现状,我校张伯余校长经过认真学习,反复钻研,起草了《东尖山中学课堂教学规程与模式构建》。在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各教研组长的多次研讨,并报送中教部徐永政主任征求意见后成稿。在张校长对①结构模式名称;②建构的理论依据;③模式的结构特点;④模式操作规程解读后付诸实施。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很好的得以体现。而且,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每学期教导处都要结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学实践效果分析,对模式的操作层面进行总结提升,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使模式更好的发挥了载体的作用。我校几年来教学质量的提升验证了了运用这一模式的显性效果。

三、加强听课调研,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听课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做法。主管教学的领导只有经常深入一线多听课、多指导,教师才能有效地更新课堂,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实效。我校领导班子从校长到主任,坚持每天听课。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大随意性听课力度,即不打招呼当堂听课,看教师的课前准备、教案设计、心理素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二是调研性听课。我们带着从教研组搜集的教师在教学中问题听课,加强调研、探讨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听课,达到研究的目的。三是组织实验课、观摩课听课,把某一教师教学中突出的做法向全校推广交流,以达到促使学校课堂教学整体推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以上只是我校在如何抓好课堂教学质量中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与之同行们探讨、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3月

东尖山学校是如何抓课堂教学的

篇2:鲁东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学校

学校坐落在“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烟台,是一所以文理工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评价鲁东大学“人杰校灵”。

学校于1930年始建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县莱阳,历经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莱阳师范学校、莱阳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学院等历史阶段。,原直属山东省交通厅、建校于1978年的山东省交通学校并入。,学校更名为鲁东大学。八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何其芳、吴伯箫、臧克家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八十余年之发展,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精神,砥砺耕耘,开拓进取,孕育形成了“求是至善、尚实致用”的校风,这一切融汇成一种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成为学校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

篇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高中特级教师肖培东)

教学,是信任,是唤醒,是耐心,是激励。

即使你含苞羞涩,我也依然等待。

看,春风吹拂大地,每一朵花都睁亮了眼睛。

--肖培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肖培东

教学背景: 2015.5. 13,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中心小学。

一、导入--花儿真美呀!

课前学生照例集体背诵《论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会场来了这么多人,如果你用你刚才背诵的《论语》名句来说,你会用哪句话?

生:学而不思则罔。

师:哦?(微笑)今天这里来了这么老师,你说要“学而不思则罔”?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真是爱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好学的态度!还有没有更贴切的?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很热情,很有礼貌,大家一起来读一遍,预备起。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很好,其实三位同学都没有说错。第一位同学是说啊,今天来了这么多人,我要学你们,怎么学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如果你真碰到难题的话怎么办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请教多学习。当然,作为主人,这么多客人来了,还是先伸出我们温暖的手,表示我们的欢迎。好,同学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肖。(大声)

师:知道我和你们老师是什么关系吗?

生:师生。

师:你们班的语文老师她是我的学生,那我就是你们的?

(学生兴奋,“师公”“师尊”“师哥”的猜)

师:老师的老师,还是老师。很开心,和你们一起学习。你们老师姓什么呀?

生:叶。(大声)

师:叶子上长出了一样美丽的东西,叫--

生:花。(大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同学们,你觉得标题里面哪个字最美呀?

生齐声:花!

师:花,很美,一直开放在我们的心里。那你能给花组词吗?你能给花造句吗?把花的美给说出来。

学生纷纷举手。

生:百花齐放。

生:花繁--

师:花繁什么?看,你们老师来了。

生齐声:花繁叶茂!

(学生纷纷说出的词语有:繁花似锦、花团锦簇、争奇斗艳、鸟语花香、百花齐放、花红柳绿、万紫千红……)

生:绿肥红瘦

师:绿肥红瘦,谁写呀,难住你了吧,大家知道“绿肥红瘦”谁写的?

生摇头

师:回去要好好查,我不告诉你。

(生笑)

师:还有没有?

生:昙花一现。

师:哦,昙花一现,美得惊艳。

生:姹紫嫣红。

师:接下来把四个字换成一句话,花的美能不能说出来?“花儿真美呀”,-把它说成一句话。

生:花儿真美呀,像人的笑脸。

师:花儿真美呀,像人的笑脸。大家笑笑看

(生笑)

师:真的很像花,还有谁说说?这位女同学来说。

生:迎春花没有玫瑰那样的美,没有牡丹芬芳那么浓郁,但它用生命第一个向人们报告了春天。

师:很有意思,你知道用什么手法来说的吗?哎,比较,对比。

生:学校的春天真美呀,红花绿叶,百花争艳。

师:你们学校有这么美吗?

生齐声:有!

师:好,那谁能把这个会场比作一朵花?

生:会场里摆满了即将开的花儿。

师:蛮不错的,如果我们整个会场里都是花儿的话,那这里就是--

生齐声:花的海洋!

师:花的海洋,很好,看看文章里有没有“花的海洋”,找找这句话。

(生找)

师: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师:这是在哪个地方看到的花的海洋呀?

生齐声:德国。

师:作者季羡林曾两次到德国,他为德国人爱花的真切,很是惊奇,并且很感动。那么德国的花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好吗?

生齐读全文。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二、借助课文插图走进德国的花

师:作者具体写花的是哪个段落?

生齐答:第3段。

师:第3段,我们请一个同学把它读出来。

(生举手)

师:哦,这么多手举起来了,来,你来读。

一生读: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非常好!你们看一下,这一段话就具体写到了德国的花。编者为了让我们有直观的感受,配了几幅插图?

生:两幅。

师: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教师投影文章的第一幅插图。(见课本插图)

小学五年级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肖培东

师:这是第一幅图,接下来看看这幅图,看看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出几个词来形容它?

生纷纷举手。

师:先别忙着举手,想一想好不好?

(生想)

师:这里的花怎么样呢?来最后一个男同学,你来说。

生:花团锦簇。

师:这里的花,花团锦簇。请坐,一个了。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这里的花,姹紫嫣红。

师:这里的花,姹紫嫣红。请坐,还有没有?

生:这里的花,令人应接不暇。

师:这里的花,令人应接不暇。我们来看一下,这里有三个词,大家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四字的--

生齐声:成语。

师:它们都是成语。仔细看这幅图,思考一下,这三个成语配这幅图是不是用得最妥帖呢?

(生思考)

师:你来说。

生:我觉得其他两个可以,但是中间那个“姹紫嫣红”不合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中间那个插图上的花只有一种颜色,“姹紫嫣红”不是说只有一个颜色的。

师:听懂了吗?“姹紫嫣红”从字面上看怎么也得几种颜色?

生齐声:两种。

师:一个叫什么?

生齐声:紫色。

师:一个叫什么?

生齐声:红色。

师:当然,这里是一个代码,不一定真说是紫色红色,但是“姹紫嫣红”这个成语是要形容什么?

生齐声:花的颜色很多!

师:可这幅图上只有几种颜色呀?

生齐声:一种!

师:一种颜色?

生:两种。

师:呵呵,一种是叶子的颜色。花的颜色就是一种,红色。所以我们发现这幅插图,书里面其实配得并不好。好,这个成语我们就懂了,先把“姹紫嫣红”这个成语写写看,自己写写。

(生写)

师:会不会写了?好了,再想想看,除了“姹紫嫣红”形容这幅图不太妥帖之外,还有哪个词也欠妥帖?你来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应接不暇”。

师:为什么?

生:因为“应接不暇”是指东西很多,来不及看。

师:那你觉得这幅图上花多不多呀?

生:不多。

师:我觉得对一户人家来说已经很多了。

生:就是它颜色还可以再多些,也就感觉不是很多了。

师:我听明白了,你是希望“应接不暇”在表现花多的时候,能把颜色的缤纷斑斓也表现出来,是吗?

生:恩。

师:好,先请坐,来,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我也觉得应该是“应接不暇”。

师:为什么?

生:因为“应接不暇”色彩是丰富的,这里是单一的颜色,看起来不那么多彩。

师:你就是认为这个图画花色不够丰富,是吧?大家知道“应接不暇”什么意思吗?

生:多得来不及看。

师:这个成语主要强调的是多,还是可以用它来形容,因为对一户人家来说,窗口的花应该算是比较多了。若是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那就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更是令人应接不暇。好再考虑一下。“花团锦簇”是什么意思?你来说。

生:“花团锦簇”是指花是一簇一簇地在盛开。

师:“一簇一簇地”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做一做这个动作。

(生做一簇一簇盛开的动作)

师:好,“一簇一簇地”还得要说明花的种类要怎么样?

生齐声:要多。

师:这幅图能不能用“花团锦簇”来形容呢?

生:不能,“花团锦簇”,形容花儿非常的多,颜色五彩缤纷。

师:花儿还要紧凑在一起。所以能不能配这幅画呢?

生:不能。

师:看来,编书的人还不够细心。好,老师现在把它换一幅画。

多媒体出示。(插图内容不变,花的颜色多了很多。)

小学五年级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教学实录 肖培东

师:这幅图可不可以呢?

生齐声:可以!

师:现在我们就会用这三个成语说话了,第一个成语怎么用?这里的花--

生齐声:姹紫嫣红!

师:这里的花--

生齐声:花团锦簇!

师:这里的花--

生齐声:令人应接不暇!

师:“暇”是什么偏旁呢?

生齐声:日字旁。

师:什么意思?

生:空闲。

师:日字旁肯定与时间有关系,那这个“暇”就是空闲的意思,连看的空闲也没有了。注意这个字很容易错写成“目”字旁。写写看。(生写)因此,这样的三个成语大家要记在心里了,好,一起来读一读相关句子,把课本打开。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好了,除了这三个成语以外,你还能找出哪些四字词来说明这里的花?整篇课文去找。

(生找,陆续有学生举手)

师:来,你说。

生:还有“花的海洋”。

师:“花的海洋”,比喻,好。现在能不能找成语,整篇课文里边找找看。还有哪些成语印入你的眼帘?你来说。

生:这里的花颇耐人寻味。

师:哦,看到没有,这里的花看了颇耐人寻味。“颇”什么意思呀?

生齐声:很!

师:嗯,耐人寻味,也是一个成语,说的真好!还有一个成语,平时可能很少遇到的,找到了吗?

生齐声:莞尔一笑!

师:嗯想,莞尔一笑,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东莞,是个地名。现在谁有办法把这个成语用在花里?先把原来这个句子读出来,好不好?你来读。

生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再和上面一句连起来念一下。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莞尔一笑?

生齐声:微微地一笑。

师:嗯,莞尔一笑是指美好的意思,来,你们莞尔一笑,笑笑看。

生莞尔一笑。

师:也像我一样的喽,莞尔一笑,好,谁能把这个句子改一改,改成问花?

生思考。

师:大家把这个句子重新改一遍,改成问花的句子,自己先说说看。

(生自由说)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说,你来说。

生:我曾问过我窗前的花:你这样生长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他改得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他用了哪个词呀?

生:生长。

师:养花,变成“生长”,我们可以把它换成另外一个词,你这样--

生:开花。

师:哎,那就更有诗意了。不经意间,我们就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什么?

生齐声:拟人。

师投影出示修改后的句子: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声读。

师:第二个句子,再来读。

生齐声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们看,这两段话串起来是不是很有味道了呢?

生齐声:是!

师:现在我们想办法把这个词放到心里去,好吗?想象一下,花如果说这句话,它是怎么说的?像花儿一样,谁来读一读?

教师念: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下面,谁来读?

生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又有三女生读。

师:嗯,非常好!大家一起来。

师念: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齐声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太棒了!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怎么样?

生齐声: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好!这样我们就学会了几个成语了?

生齐声:五个。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这里的花--

生齐声:花团锦簇。

师:这里的花--

生齐声:姹紫嫣红。

师:这里的花--

生齐声:令人应接不暇。

师: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齐声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

生齐声: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就写出了德国的花的美,好,现在回到第三段。考虑一下,该用怎样的语调读出花的美丽?读读看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师:好,谁带头来读一读? “抬头向上看”,哪个同学来读一读?我们请个男同学来读好不好?能不能读出花的美?你来读。

一男生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得很快)

师:好,大家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生齐声:太快。

师:太快了,你要向别人介绍美丽的东西,你一定要沉住气,把美告诉大家,来,你来。

一男生美美地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有感情)

师:好,一起来读读看。

生齐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生齐声读: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师:让我们看的人如入--

生齐声读: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好,一起来再念一遍,看看能不能背出来。

投影出示。其中的成语下面划线。

生看投影齐声朗读。

师:好,闭上眼睛,老师开始读,你呢,把老师停顿的地方给我填出来,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闭上眼睛。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生齐声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生齐声背: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师: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生齐声背:应接不暇。

三、走进花一般的民族

师:嗯,真好!这就是德国花的美。我们都是用四字成语或者四字比喻来形容的,再看看,这么美的花,你能不能再换成两字的词语来形容?

(生举手)

师:先别忙着举手,看看这个词儿要到文章的哪一段找?

生齐声:最后一段。

师:嗯,好!读一下最后一段,自己读。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好,你来说

生:两个字,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奇丽”。

师:奇丽,还有没有?

生:我觉得还有“美丽”。

师:美丽,还有没有?

生:奇特。

师:奇特,好!接下来我们就把三个词从文章中划出来。花的“美丽”我们已经都清楚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等,那么“奇特”“奇丽”,我想问了,德国的花,奇在什么地方?请到文章中去找。德国的花,奇在什么地方,或者说是“特”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他们是把花--

生: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哪个词最奇特?

生:外面。

师:嗯,外面,把花朝向外面,还有哪个字感觉很奇特?

生:“都”字。

师:点出来。

生在书上点出“都”字。

师:还有哪句话也能看出德国的花很奇特?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师: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又用哪个字了?

生齐声:都。

师:都有一个“都”字啊,课文当中还有吗?

生:花朵都朝外开。

师:每一朵花都朝外开,大家找到没有?“都”字又来了。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

师:每一家都是这样。“都”在了,还有没有?你来找,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还有没有?你来找

生: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嗯,我们都找到了,这样的话,我们就找到了德国花的美。

PPT投影: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谁来读?每个同学只能读一句,要读出句子里的美。

生依次朗读,一起读最后一句: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这些“都”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德国人都很爱花。

生:德国人没有一家不养花。

师:还有吗?

生:养花成了德国人的一种生活。

师:太棒了!还有吗?

生:自己的花就是给别人看的,每个德国人都这么做。

师:哦,自己的花就是要给别人看的。

生:我觉得这些“都”写出了德国人都愿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写出这行字,这是一种--

生齐声:境界。(写)

师: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就是德国,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这是多么--

生齐声:奇特的民族。

师:我要问了,“奇特”这个词,作者在文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齐声:民族。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就用这个词来形容德国的花,你觉得可以吗?

生齐声:不可以。

师:先想想了,用“奇特”形容花行不行?学而不思则罔,想想--

(学生思考后举手)

生:我觉得可以,一切行为美皆人美。

师:哦,善行的背后都有一颗--

生齐声:美丽的心。

生:我也认为可以,花美人美,都有美丽的心。

生:我认为“奇特”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花,因为花是人养的,人奇特,花也就变得奇特。

师:所以,同学们,用词不必拘泥。我们有首歌怎么唱的,五十六个民族--

生齐声:五十六朵花。

师:所以,不经意间,其实已经把德国这个民族当做花来看了,这就是用词的高境界。好,我们一起来说,德国的花--

生齐声:美丽!

师:德国的花--

生:奇丽!

师:德国的花--

生:奇特!

师:德国的花,奇丽,奇特,美丽。德国这个民族也在作者笔下成了一朵--

生齐声:美丽的花。

四、走进花一般的德国人

师:所以,花美依旧,人美依旧,一切依旧,一切都没有改变,文章有没有写到德国人很美的?

生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你觉得哪一句话、哪个词写出了像一朵花呢?

生:她的对话,还有“莞尔一笑”。

师:莞尔一笑,笑起来像一朵花儿一样。来,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生: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声音平淡)

师:这样读,对不对呢?再请一位同学读读。

一生再读,也平淡。

师:听了两次了,读得对不对?看一下,这里有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齐声:感叹号!

师:两个同学都读成了什么号了?

生齐声:句号。

师:考虑一下,能不能把感叹号改成句号?

生齐声:不能。

PPT: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一句,一生读第二句。

师:好,有点差别了,读出来了。再请其他同学读读看。

一生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语气区别明显。

师:好,文章为什么要用感叹号?你来说。

生:我认为用上了感叹号,更能表现德国人为他们的爱花心切感到自豪。

师:哦,一种自豪的感觉,除了自豪以外,还能读出什么?你来说。

生:平静的感情,因为她觉得是应该的。

师:向一个外国人介绍自己美丽的花,表现很平静?平静的话就用句号呀,那作者为什么用感叹号呢?用句号行吗?

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外国人,感叹号的话,语气强烈,外国人更能理解她的话。

师:欧洲人是非常开朗外露的,介绍自己家美丽的花,会有一种自豪的心情。另外用感叹号,还能显出对人的什么?

生:热情。

师:接下来我们读好这个感叹号,好吗?“她莞尔一笑”,预备起。

生齐声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教师竖起大拇指,并重复:她莞尔一笑,说--

生齐声(自豪地):正是这样!

五、走进花一般的思乡梦

师:所以,一个小小的标点就把她读成一朵盛开的花。所以,这就是花一样的德国人,而这件事之后,作者回去就做了一个--

生齐声:梦。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做梦那句话怎么读?

生齐声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朗读,声音响亮。

师:读梦的时候声音要响一点,还是轻一点?

生齐声:轻一点。

师:轻一点,别惊扰这个美丽的梦。一起来读读看,好不好?

投影: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生齐声读,声音较轻)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做个花的梦。在梦里,作者梦到了什么?自己想象,眼睛闭上,先别举手。记住,作者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一个花的梦,季羡林先生这个梦里究竟是怎样的情境?

生:我看到了,他走在街上的时候,满地是鲜花盛开。

师:嗯,梦里处处鲜花盛开。你来说

生:在梦里,我看到季羡林先生被花包围着。

师:接下来,你代季羡林说这个梦,“我”就是季羡林,你来说

生:我,不仅看到房子的窗户上有很多花,而且天上也会落下很多花。

师:天上也会落下很多花,真美。接下来,考虑一下,要把思乡的主题放进去,刚才做的都是花的梦,接下来做一个思乡的梦。

生:在梦里,我与亲朋好友团聚。

生:在梦里,家人们朝我奔来。

生:在梦里,云形成了家人的脸。

师:好句子,在梦里,云形成了家人的脸,真美。联系文章,云还可以改成什么?

生齐声:花。

师:嗯,花形成了家人的脸,把花和家人联系起来了。现在作者要把花和思乡一起做,怎么办?

生:在梦里,我看到窗户上都是花,好像家人在微笑。

生:在梦里,我站在德国的街上,我在德国看到花都朝外开,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师:你自己的家乡花也朝外开,因为我们中国人也要像他们--

生齐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才是花的脊梁,也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花一般的思想梦,也是要让我们走进花一般的精神家园,是希望我们这个民族也拥有我们的脊梁。把“脊梁”这个词写写看。

(学生写)

六、“花”,“让”我们更美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接下来再一起读一读这个标题。预备起。

(生齐声读标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除了“花”字美,标题中哪个字最美?

生:在标题中除了花美,还有“自己的”、“别人”最美。

师:“自己的”很美,人要有自己的花,民族要有自己的花。“别人”很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哪个字上?

生:看。

生:我认为是“让”,很主动地为别人。

师:看花美,但是让别人看花的“让”字更美。我们不仅学到了花的美,还有“让”中的心灵精神之美。这不仅是德国的脊梁,也应该成为所有民族的脊梁,我们的精神家园的脊梁。一起来读一读德国的花美,把花的美装进我们的内心深处,好不好?

生齐声朗读: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好,回去好好想一想,我们怎么样做到这样的美。下课!

人人为我

板书:花------让 我们更美

我为人人

·小学语文课件下载

·小学语文视频下载

·小学语文备课中心

·小学语文试题下载

·小学语文教案下载

·小学数学试题下载

·小学数学课件下载

『教师投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