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懒懒和孔怼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老人手脚冰凉中医来解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老人手脚冰凉中医来解决,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老人手脚冰凉中医来解决
中医认为,老年人及部分女性在冬天由于手、脚血液循环不良而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如果经常拍打按压或针灸足三里,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的“气感效应”,能使手指和脚趾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进而使手脚变得暖和起来。而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也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
泡脚是医生推荐的另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主要针对“寒从足底生”的症状。
脚底是人体血气循环的末端,如果血气不足,首先出现供应短缺、循环停滞的地方当然就是这里。血气不足,抵御力就不足,寒气就容易借机入侵。热水泡脚正好送来温热之力,能促进血液循环,引来新鲜血气并温化寒凝之物。但是,泡脚不是简单地洗脚,而是用一个高一些的木桶,泡到离膝盖不远的位置,这是因为人体的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这一段儿,三阴交、足三里、涌泉穴、昆仑穴等,这都是一些养生大穴。还有,足部是足三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开始,也是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结束,泡脚就是同时疏通这六条经脉。
当归、鹿角胶、海马、鹿茸等中药有温阳作用,以其入膳比单纯吃肉食更补。如当归生姜煮羊肉就是大补元气的金方,对女性极度虚弱疗效显着。补阳也需补气,以党参、北芪、高丽参等炖瘦肉或鸡,或以狗肉、小茴香、陈皮、生姜同煲,均有益气的功效。
俗话说:“冬季进补,来春打虎。”因为冬天皮肤毛孔闭合,新陈代谢减慢,进补给身体储存足够能量,来年便会有一个好身体。陈瑞芳说,冬季人的胃口特别好,其实是适应大自然的变化,此时要养精蓄锐,就得多吃一点,特别要多摄入蛋白质,像羊肉、狗肉、兔肉、鸽子肉都是不错的食物。此外,还可以适当、少量地进食红酒或糯米酒。
篇2:如何预防老人手脚冰凉
每天秋冬季节人们就易感到手脚冰凉和腿冷,体质弱的老年人看是如此,老年人需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可利用上各种保暖方式。从中医角度来讲,比较推崇食疗的方式,下文就推荐了3款可预防改善老人腿冷的中医药膳,另外,还有6种预防手脚冰凉的方法。
1.肉苁蓉、当归、肉桂、小茴各5克左右,羊肉1500克,调味品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其余药材纱布包裹、缝口,同炖熟后调味服食,每周2-3剂。可补肾益阳,温经散寒。
2.肉桂、小茴、花椒、干姜、干辣椒各5克左右,羊肉1500克,调味品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与诸药同炖熟后调味服食,每周2~3剂。可活血通脉,温经散寒。
3.当归15克、生姜30克、桂枝10克、羊肉1500一克,调味品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其余药材纱布包裹、缝口,同炖后酌加调味品服食,每周2~3剂。可活血通脉,温肾暖脾。
老人如何预防手脚冰冷
1.保证充分的营养,食用有足够热量的食物,以增加机体的产热量。
2.如手足冰冷伴有四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苍白青紫缺血表现者,应至医院检查。
3.加强保暖,随着气温下降及时增加衣着,穿戴保暖性能好的手套鞋袜,手足可经常擦些油脂。
4.坚持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每天以温热水浸泡手足或按摩四肢,以改善四肢血液的局部循环。
5.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有人测定,当情绪激动时,手的温度可很快地从℃降至24℃,平静后才缓慢地恢复。
6.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壮健身的中药,如人参、蜂皇浆、附子等,有人认为附子对老年人手足冰冷有较好的疗效。
秋冬季节是最容易感冒的季节,而手脚冰凉和腿冷也是这两个季节常见的问题,尤其对于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体质较弱,这种体寒的情况就更明显了。除了要准备好保暖的衣物外,还可以尝试服用中医药膳来抵抗寒冷。

篇3:老人手脚冰凉怎么办
很多老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这是因为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末梢循环不良”。老人手脚冰凉多无大碍,只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就可以改善症状。
多吃含碘食物。
老人要选择多吃低脂蛋白质,如鱼肉、家禽肉;其次多吃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蜇、贝壳类等。此外,还可以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能扩张末梢血管,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烹调时为菜肴添加一些香料,但注意不可过量,如辛辣的生姜、葱、辣椒、胡椒、大蒜和咖喱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产生热量。
按摩相关穴位。
经常揉搓手脚心,能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或按摩以下穴位。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心部,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有热感为佳。劳宫穴:劳宫穴位于手心部。一手握拳,揉搓另一只手的手心部,直到感到手心微热,再换另一只手,交替进行。
选好鞋袜手套。
老人外出时,要穿戴保暖性能好的手套鞋袜,同时手足可经常擦些油脂。鞋袜选择纯棉材质,不宜过厚,否则容易出汗,鞋内湿气遇到冷空气,双脚会感觉更冷。鞋底要厚,2~3厘米为宜,薄底鞋隔寒效果差。白天坐着时下肢可以盖一条小毯子。
适度晨练。
一早起来做做运动,让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一整天都会充满活力,不容易发冷。简单地爬楼梯、原地跳跃等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也可以在起床前,先用手按摩下肢。平时坚持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但不可运动过度,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泡澡泡脚。
每晚睡觉前泡脚,在较深的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热水,让水漫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效果会更好。每周泡一到两次澡,可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暖和起来。
篇4:小儿手脚冰凉的解决
小儿由于太小还没发育完全会使得他们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还不完善。所以爸爸妈妈们应该更要注意小儿是否有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如果有,就要去找明原因所在,及时地解决小儿的手脚冰凉问题,防患于未然。
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难以很好的调节体温,不太可能是遗传体质的原因。遇到小儿手脚发凉的现象,首先要看看生活环境温度和衣服包被是否合适,只要鼻尖和后脑勺热就是不冷。
爸爸妈妈们可以在睡觉前给小儿泡泡脚。烧水的时候放点枸杞进去,每次放十几个就可以了,烧出来的枸杞水是淡红色的。泡脚前先给小儿搓搓脚,等到搓热了再给小儿泡脚,泡上二十多分钟,直到水不热为止。泡完后,小儿脚面上会沾点枸杞的红色,不必用清水去洗,也不要马上用布擦干,稍晾一会儿,再擦干。 《本草经疏》中说:“枸杞子性甘、平、温,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
此外,小儿在发热时常常伴有手脚发凉,这时有手心足心无汗干燥现象,用手背触及小儿前额可以感到发热,必须及时看医生。一些疾病可以影响宝宝的血液循环,如贫血、心脏疾病、营养不良等,家长注意观察小儿是否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哭声弱、活动少和容易疲劳等现象。
最后,温馨提醒一下各位妈妈们,给小儿保暖要特别注意腿和脚,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同时,别穿过小的衣服使得他们血液无法良好的循环。只有平时注意日常这些小细节,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小儿,给他们最好的照顾。
篇5:老人冬天手脚冰凉怎么办
老人冬天手脚冰凉怎么办
冬天很多老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这是因为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 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末梢循环不良”。 老人手脚冰凉多无大碍, 只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 就可以改善症状。
●多吃含碘食物
老人要选择多吃低脂蛋白质,如鱼肉、家禽肉;其次多吃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蜇、贝壳类等。此外,还可以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能扩张末梢血管,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烹调时为菜肴添加一些香料,但注意不可过量, 如辛辣的生姜、葱、辣椒、胡椒、大蒜和咖喱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产生热量。
●按摩相关穴位
经常揉搓手脚心, 能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 或按摩以下穴位。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心部,用手掌快速揉搓,直到有热感为佳。 劳宫穴: 劳宫穴位于手心部,
一手握拳,揉搓另一只手的手心部,直到感到手心微热,再换另一只手,交替进行。
●选好鞋袜手套
老人外出时, 要穿戴保暖性能好的'手套鞋袜, 同时手足可经常擦些油脂。鞋袜选择纯棉材质,不宜过厚,否则容易出汗,鞋内湿气遇到冷空气,双脚会感觉更冷。鞋底要厚,2—3厘米为宜, 薄底鞋隔寒效果差。 白天坐着时下肢可以盖一条小毯子。
●适度晨练
一早起来做做运动, 让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 一整天都会充满活力,不容易发冷。简单地爬楼梯、 原地跳跃等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 也可以在起床前,先用手按摩下肢。平时坚持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但不可运动过度,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泡澡泡脚
每晚睡觉前泡脚, 在较深的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热水,让水漫过脚踝。 浸泡20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 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 , 效果会更好。每周泡一到两次澡,可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暖和起来。
篇6:老人改善手脚冰凉吃哪些药膳
老人改善手脚冰凉吃哪些药膳
每天秋冬季节人们就易感到手脚冰凉和腿冷,体质弱的老年人看是如此,老年人需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可利用上各种保暖方式。从中医角度来讲,比较推崇食疗的方式,下文就推荐了3款可预防改善老人腿冷的中医药膳。
1、肉苁蓉、当归、肉桂、小茴各5克左右,羊肉1500克,调味品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其余药材纱布包裹、缝口,同炖熟后调味服食,每周2-3剂。可补肾益阳,温经散寒。
2、肉桂、小茴、花椒、干姜、干辣椒各5克左右,羊肉1500克,调味品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与诸药同炖熟后调味服食,每周2~3剂。可活血通脉,温经散寒。
3、当归15克、生姜30克、桂枝10克、羊肉1500一克,调味品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其余药材纱布包裹、缝口,同炖后酌加调味品服食,每周2~3剂。可活血通脉,温肾暖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