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热】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想拟事迹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欢迎阅读与收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热】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

  朱丽华:光明溢天地

  43年前,浙江嘉兴人朱丽华因伤失明,受张海迪事迹所感动,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嘉兴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工作30余年,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

  1991年嘉兴福利院为她安排了一处诊所让她经营,她招收徒

  弟一律免收学费,免费安排吃住,先后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职位。同时,她坚持做慈善,从1991年到20xx年,朱丽华捐助的资金已达373万元,帮助了480名孩子圆了上学梦。她说:只有奉献才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颁奖词】不幸关上了你的门,但你帮别人打开了窗。看见过这世界的阴影,但还是面向光明。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能感受到。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

  想想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我们能够生存在和平的环境下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现在,我们面临的只不过是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让那些还没有过上温饱日子的老百姓脱贫。山路虽然崎岖,村庄虽然破败,农户虽然贫穷,但是这些与当年随时流血牺牲的环境完全没有可比性。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这就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这一历史阶段赋予我们每一个党员的历史使命。

  要树立自觉意识,明确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脱贫攻坚工作上,不论你是什么样的.职业,不论你几岁,当历史的潮流把我们推向前方时,我们就应该挺身而出。

  如果你是村里面的老党员,你可以宣传一下脱贫攻坚的政策,让更多贫困群众了解政策;如果你是一名技术工人,你可以教一些甚至一个贫困群众一门技能;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可以倾注更多的时间给你的贫困学生,让他们得到关爱;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你可以吸纳一些贫困群众就业;如果你是一名白领,你可以在周末抽一些时间做点公益事业。是的,不管你是哪一个领域,有钱没钱,你都是可以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

  今年,6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离开了我们。她还很年轻,还有美好的日子没有过。她是我们党员的代表,也是我们党员该学习的榜样。

  在面对脱贫攻坚这项历史任务上,每一名党员应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不去抱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每一名党员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做到无私奉献,接受组织安排的脱贫攻坚任务;每一名党员都应该锤炼党性,做到自觉服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推动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3

  阎肃 弦歌感人肠

  【颁奖词】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

  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xx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4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热】

  当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当家长觉得孩子总是不尽如意的时候,可曾想过,除了一味指责,是不是更应当为孩子供应帮助和支持,陪他找寻更多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没有人会生来胜利,假如孩子们在学习过程遇到了问题,我们也不能急于指责孩子,而是应当耐性地找出问题,分析解决方法。譬如,试着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提高阅读理解实力,建立错题集,改进写字速度……总之,请信任,这世上没有毫无理由的胜利,不过是找准方向,然后不断努力罢了!

  顶级运动员如此,我们的孩子更如此。

  苏炳添父母对儿子的评价很低调,只说努力了就好,结果怎么样现在谁都不能下定论;儿子能有多点时间回家探望父母,他们倒是兴奋,一年见不上一两次面,挺惦念儿子的;当然,不能影响竞赛和学习,儿子既要好好竞赛,也要好好读书,将来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好。

  也正是苏炳添父母对孩子不骄不躁的教养看法,苏炳添对待竞赛时才能恒久保持一颗冷静踏实的平常心。

  自律是人生的珍贵财宝

  苏炳添始终很当心地看护自己的身体。他作息特别规律,晚上23点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追求大运动量训练。他曾提过自己在2023年上半年训练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23年在封闭备战的时候,成果也不比今年的成果差许多的,但是始终没有竞赛,然后在5月底的时候就训练过度,就出现了一些骨裂,然后看到钻石联赛取消,国内全部的'竞赛都取消,我自己就请假回家了。”

  这就是苏炳添之所以能够在31岁照旧成为中国短跑领军人物的重要缘由——不管面对任何状况,他都极度自律地完成训练安排;不管年龄多大,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成果,将技术推动到新的高度,他都情愿做出变更和尝试。

  有时,那些努力和尝试并不肯定能帮助到他,就像他所说,有的带来了伤病,让人不得已选择放弃,但有也有另一些带来了主动的进步,激励人接着打磨到完备。

  正是苏炳添对待短跑的极度自律和不断探究的精神,他才能一次次突破极限,做到更好。我们的孩子不肯定要成为冠军,但也应当有进取心,对待自己想要做好的事保持专注的看法,自觉自律地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一点(站上奥运决赛)了,我希望我们后面的年轻运动员,可以借鉴我的训练手段,然后调整,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资源。”

  站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苏炳添说到了刘翔,“刘翔就像是中国田径的开路人”。而如今,苏炳添成了下一座灯塔,把刘翔给他带来的那束希望之光,照得更亮、照得更远。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

  安徽省和县卜陈村退休教师叶连平出生于1928年,自幼跟随做外交工作的父亲,学会了流利的英语。1978年,叶连平在乌江卜陈村当起了乡村教师。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叶连平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眷恋。那些年,叶连平多次放弃进城、回家乡工作的机会,在这所农村学校,一直干到1991年退休。卜陈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留下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放学后乱跑,也经常出危险。看到这些情况,退休后的叶连平把附近一些孩子招呼到家里,免费进行辅导。对于那些父母不在身边或者失去父母的孩子,叶连平会让他们干脆住到家里。每个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他几乎都花在孩子们身上。20xx年,当地政府出资,把叶连平家对面的两间仓库改造成教室和图书室,正式成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20xx年开始,叶连平拿出部分退休金,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设立"叶连平奖学金”。自成立以来,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已经培养1000多个孩子,“叶连平奖学金”发放10多万元,先后奖励资助130多名留守儿童。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叶连平并不在意,他说他更在意的是时间,他要把余生的每一分钟都留给孩子们。近年来,叶连平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6

  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

  这一代人

  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这一代人

  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

  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徐淙祥:欣欣田间麦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还将50多年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7

  梁益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他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处处为病人省费用,更常为贫困患者捐钱、四处化缘募捐。20xx年他的团队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目前已帮助近200名患者!他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梁益建颁奖词:

  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梁益建事迹介绍:

  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8

  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在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凌晨4点,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9

  杨xx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xx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xx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xx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xx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xx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xx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xx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xx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xx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xx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xx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0

  陆鸿今年45岁,是苏州市缘跃纸制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被称为“阿甘厂长”。不满一周岁时,一场中毒性脑炎让他成了一名脑瘫患者,他的小脑指挥神经失常,影响了肢体和表情的控制,头也常不受控制地晃动。身体上的“不一样”让陆鸿在找第一份工作时碰了壁,职高毕业时,本该接收他的工作单位拒绝了他。后来,他在叔叔的工厂里学习“敲白铁皮”的手艺,还学会了骑自行车,正是那段骑自行车上班的时光,让他的体态更接近了正常人。

  在叔叔的工厂干了两年后,陆鸿辞职了,并从20xx年开始创业,他修过自行车,开过报刊亭、电话亭和碟片店,开过专门出售视频素材的网店,又跟店里的'顾客学了摄影。20xx年,他终于开了自己的照相馆,并苦练修图技术,凭着这一绝活,照相馆的生意越来越好。不少顾客总问他要和照片配套的相册,陆鸿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自己制作相册,从家庭作坊做起,一步步发展成了如今营业额超过千万元的企业。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1

  在进入高中后,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作为一个小山村的农民,要同时供养6个儿女上学,压力非常大,日子也过得异常的艰苦。

  作为老二的刘伯明,身上的责任感让他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以及想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们。

  在高一的时候,他选择了辍学,跑到当地一个砖瓦厂,搬砖和拉板车,那些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当时还未成年的刘伯明,却坚持了下来。

  搬砖的少年如果剧情如此发展下去,那么世间将少了一个航天英雄,而某处却多出了一位搬砖和拉板车的工人。在父母的.劝说下,刘伯明体会到搬砖的辛苦,以及未来的渺茫,他决定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他结束了砖瓦厂搬砖的工作,重返学校上学。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2

  这个时代,当然不能简单地用“物欲横流”来形容,但物质与金钱,确实是人们追求的幸福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不能辜负时代,但也不辜负自己,能吃得好点就吃好点,能用得好点就用好点,能玩得开心就玩开心,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滋味和意义。

  然而,对14岁就参军的退休军人马旭来说,人生意义早已定格在奉献。

  马旭身上穿的`旧军装,已浆洗多年而发白,脚上穿15元钱的鞋,用胶水补了多次。就是这样一位连一双鞋都舍不得买的人,攒下千万。

  她攒下这笔巨款,不是为了给儿孙留产业,而是全部捐给了自己的家乡木兰县,只为给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1千万,放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你是否舍得全部捐出?

  对马旭来说,人生不是为了享受,所以衣,蔽体即可;食,果腹即可。

  年过八旬还要考研,不是为了名,只是为国防多做贡献;节衣缩食,不是为了利,只是想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心意。

  对于马旭来说,我是军人,奉献的时候就该我上!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3

  20xx年“神五”发射前,刘伯明被选入备选梯队。但在选择第一梯队航天员时发生了两件事,让刘伯明与“神五”的第一梯队擦肩而过。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介绍,1998年,国家为“神五”发射在几百名中一线飞行员中分两批挑选了14名航天员,其中第一批6名中就有刘伯明,并且在随后的各项训练中都表现得非常好。

  就在刘伯明准备把最好的状态以保持到最后选择阶段时,一次打篮球,刘伯明竟然把脚扭伤。等刚把伤养好,更大的不幸降临了,在依安老家,刘伯明不到60岁的`母亲突发心脏病突去世。

  刘伯明没有被这些意外打倒,反而更加勤奋学习、刻苦训练。

  20xx年9月25日,“神七”升空,刘伯明第一次随飞船进入太空,并与队友景海鹏配合,帮助翟志刚完成中国航天首次太空漫步。

  “神舟十二即将发射了,我们在家里也很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已经联系不上二哥,估计又是在封闭性训练,以前也是如此。”刘伯忠说,家人都很牵挂他,都会默默祝福他。

  作为长兄的刘伯真,也是一直记挂着弟弟刘伯明这次飞行任务。“虽然平时隔段时间我们兄弟两人就会通电话聊家常,但是自从知道神舟十二即将发射,我怕打扰他训练,就没有打电话了。”刘伯真说,明天上午他会准时观看电视直播,祝福弟弟为国争光,平安归来。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4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在日本,很多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自民间机构或是企业;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创新。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一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

  【人物事迹】

  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5

  20xx年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支队西昌大队组织消防队员开赴一线展开扑救。 3月31日消防队员克服山高坡陡、沟深林密、缺氧难行等困难,每人负重30余斤,徒步行军8个小时,在海拔3700余米的地方与森林大火展开了搏斗,当天下午,明火已被扑灭后,消防员在向山谷两个烟点迂回接近时,遭遇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三名当地扑火人员全部牺牲。

  痛失患难与共的`战友兄弟,一起出征却没能活着一起回家。大队营区的笑脸墙上,每一张年轻的脸庞都笑容灿烂。牺牲指战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为有牺牲多壮志,为国捐躯重如山。让我们向这些可爱可敬的扑火勇士致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