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的文档如下:

一、教学目的: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

借助投影片和录音,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深究其古诗意境。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语言,启发想象,体会意境。

难点:几个动词的理解,如“鸣”,“含”,“泊”。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投影仪等。

五、教学准备:

自制一张帮助学生理解全诗内容的覆盖投影片,(此片八三年全国语电教研讨会上获二等奖)。

将黄鹂呜叫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用于课堂让学生听。

把全诗写在明胶片上,便于学生正确朗读理解。

六、教学步骤:

(一) 启发谈话,揭题释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叫《绝句》(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写的。

释题:绝句:是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只有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宇的叫七言绝句。

(二) 借助字典,自学字词。

将“鹂(li)鹭(lu)泊(bo)”等三个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各宇的音、形、义。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明白“黄鹂,白鹭,泊”等词语的意思。

自学后教师抽查(略)

(三) 凭借灯片,理解诗意。

A. 教师将全诗出示在银幕上后范读一遍,学生齐读两遍。 B. 逐句理解。

指名朗读第一行诗后,理解“鸣,翠柳”等词语。

提问:鸣翠柳是什么意思? 教师出宇画有鸟儿在柳树上欢叫的灯片同时放呜叫录音。

让学生进一步看图后,说说第一句是写的什么情景? 这个景*是在近处? 还是在远处? 为什么?(近处,因为黄鹂体形不大,近处才能看清楚是黄鹂)

让学生看着图画说说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呜叫。)

齐读第二行诗句后理解“行”、“上青天”等词语。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这句诗写的什么情景? (出示灯片)

让学生观察回答后又问:这个景*是近处? 还是在远处?(不近不远)。

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图,然后让学生说说这行诗的意思。(一行白*的鹭鸶飞上蔚兰*的天空)

出示图后,教师提问:

在这幅图里,远处是什么?(雪山),这雪山在什么位置?(在西边。也就是西边的山岭)

诗中的“千秋雪”是什么意思? 一年有几个秋季?(一个)。千秋指多少年?(千年)。师述:这里不是指整整的一千年,是形容时间很长久。(千秋雪:指的是常年不化的积雪)

这个景*是通过什么看到的?(是通过窗口看到的)。那么“窗含”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进一步看图后回答。含,包含。这是景*象是镶嵌在窗框里面似的)

指名说说这行诗的意思。(从窗口看去,远处西边的山岭上还有常年不化的积雪)

指名朗读第四行诗句后,问:

窗外有这些景*,门外有什么?(出示第三幅图打开右边的“门”让学生观后回答)

“泊”是什么意思?(泊,停泊)。“东吴”呢?(东吴,是古时的吴国,在我国的东部)。“万里”是什么意思?(万里,指杜甫家离东吴很远,不是指整整一万里。)

指名说说这行诗的意思。(门外停泊着来不完整。继续:

往于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

小结:

问:所有这些景*是在屋内看到的,还是在屋上看到的?(屋内,因为那时,杜甫住在成都的草堂)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

小结: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 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

(四) 指导朗读,加深理解。(略)

(五) 复习巩固,背诵默写。(略)

(此文发表在《湖北电化教育》86年第1期上)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教学步骤〕

一、导入,竞背学习过的唐诗。

二、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岱宗(dài) 决眦(zì) 簪(zān)逾墙(yú) 邺城(yè) 老妪(yù)

幽咽(yè)

三、比读,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1.比较角度:抓住一个“望”字。

2.明确:

(1)《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写此诗时诗人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安史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2)《望岳》之望是由远而近,由朝而暮,由大略而细致,《春望》之望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

(3)《望岳》之景阔大雄伟,令人心神为之激荡,豪情满怀;《春望》之景满城残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4)《望岳》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格调高昂,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春望》则抒发了战火之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深沉抑郁,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小结:分析诗歌风格可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诸方面入手。

4.自读《石壕吏》,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几方面分析此诗的写作风格。

明确:《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60万大*被史思明打得全*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苦不堪言。杜甫在诗中记叙了县吏夜晚捉人的事,诗人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绘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诗歌风格是含蓄的、深沉的。

四、链接延伸。

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和自己课外背诵的杜甫诗。

2.将这些诗作按诗歌风格归类,引导学生体会杜诗风格的多样*。

如雄阔高昂、深沉含蓄、清丽温馨等。

五、背诵三首诗。

【教学设计b】赏读课

〔教学创意〕杜律向来被誉为律诗的最高境界,为很多后人效仿。原因何在?语言的苦心锤炼是一个重要原因,杜甫曾自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本设计就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习杜诗。

〔教学步骤〕

一、字正腔圆吟读三首诗。

二、从词语锤炼的层面鉴赏三首诗。

1.造化钟神秀,*阳割昏晓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三、引用诗中名句造一个句子,然后说说这些句子成为名句的原因。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确:名句都是千百年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人类经验通感,在鲜明的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的句子。

四、背读三首诗。

【教学设计c】杜甫作品朗诵会

〔创意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杜甫诗,对一位作者来说,这就犹如编者给他安排的个人专场,设计一节“杜甫作品朗诵会”,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他,深入地了解他,放声地吟咏他,不失为“用好教材”的作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复习曾经学过的杜甫诗歌。《闻官*收河南河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迟日江山丽》《绝句·江碧鸟逾白》《江南逢李龟年》《出塞·挽弓当挽强》《江畔独步花》

2.学习本课三首诗,了解大意,理解第一首和后两首诗风的差异。

3.教师准备相关音像资料,制作课件。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汉》《旅夜书怀》《登楼》《登高》《蜀相》..

4.根据学生准备的篇目编排朗诵顺序,安排学生主持人。

二、朗诵会过程:

1.引子:“千秋诗圣———杜甫”,简介杜甫。

2.第一乐章:“青年才俊———一览众山小”,朗读篇目:《望岳》朗读vcd,学生朗读《出塞》。

3.第二乐章:“诗穷而后工———记录历史的如椽巨笔”。

“忧国忧民———直面现实时的真情”,朗读篇目:《兵车行》《石壕吏》vcd,学生朗读《江南逢李龟年》《闻官*收河南河北》《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vcd。

“乱世暂安———浣花草堂前的微笑”,朗读篇目:学生朗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迟日江山丽,江碧鸟逾白)《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vcd。

4.尾声:“写诗———生命的存储方式”,朗读篇目:《登岳阳楼》《登高》《登楼》(师生齐诵)。

5.结束语。师生共同小结,下课。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