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重在“伤”字。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其背后的含义则不易把握。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是学习本文的关键任务之一。
“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什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学应让学生明白,文章通过仲永的故事扩展到古今所有放弃学习的人,目的是警示人们。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价说:“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够领会这一点,才是最大的收获。
课堂上:
给仲永下评语
师:说说对仲永的评价。
生:仲永是个很聪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个毫无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个可怜的牺牲品。
师:仲永的故事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同学们的评价各有侧重,但显得比较简单。请大家作为仲永的老师,结合他的表现,给他写一段评语,怎么样?
师:写评语时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且简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好。
生:仲永,你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确实聪明,是个神童。然而,你不应年纪轻轻就放弃学习。最终你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并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你应该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于学习。
师:写得好!
生:*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习会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一真理。虽然你落后了,不要灰心,要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你。
生: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有可能成功,但你没能做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你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观念。你没有理想,缺乏热情和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却成天跟随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而降。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也永远不会成功。
生:仲永,你最大的错误是把自己当作了天才。真正的天才是勤奋的,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师:同学们的评语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大家从仲永身上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智商多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一样变成庸人。
师:那么,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否仅仅是为了批评仲永一个人呢?
生:不是。是为了批评像仲永那样只靠天赋却放弃学习的人。
师:对。仲永的悲剧在于他放弃了学习。那么,谁造成了他的悲剧呢?
生:是他的父亲。
生:是他只知道赚钱、利欲熏心的父亲。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父亲剥夺了仲永受教育的机会,不让他学习。
师:仲永的父亲不懂教育的重要*,扼杀了人才。同学们有什么想对仲永的父亲说的呢?可以写下来,当堂完成。
七年级语文教案2
月之美——寻找月迹的童趣之旅
执教对象:蒙山中学预备年级
执教教师:上海市吕巷中学 吴昌琼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体悟并学习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寻找月亮的踪迹。月亮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现象,它不仅给我们带来光明,也是诗意和浪漫的象征。
(二)初读,寻月之迹
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赏月之美
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归纳明确: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充满诗情画意。
(四)再读,探月之喻
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时,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这篇文章重点强调了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月之美,帮助学生欣赏和体验诗意的语言,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表达。
七年级语文教案案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很久以前,在一条河边的一座寺庙里,有两座石兽因为河岸的崩塌掉入了河中。十几年后,寺庙的和尚们想知道这两座石兽会被冲到哪里去?(如果学生预习了文章,就会知道是被冲到了上游)为什么石兽会朝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找出其中的*。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他学识渊博,曾任职于翰林院编修和侍读学士。因遭罪被流放到乌鲁木齐,后来释放回京后,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方面有重大贡献。他的代表作还包括《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确保朗读流畅。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的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生词,尝试翻译课文。 (4)标注无法理解的词或句子,小组合作探讨解决。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与“耙”同义,是用来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沉入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了几十年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个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坚重”。 古义:这个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知道一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 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 如是再啮像: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提到了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学者都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三、交流展示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学者都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庙僧: 第一种:没有考虑到流水、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 学者: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因此,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通过对石*、泥*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特*的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际经验,准确把握了这三者的*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他提出了正确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石兽。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通过寻找河中倒塌的石兽的故事,本文阐述了许多自然现象发生的复杂原因,强调了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
七年级上册语文《感受自然》教案4
《感受自然》这片课文主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引发他们进行物我之间“心灵的对话”,触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沉浸和遐想,激活他们平日的生活积累,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让他们形成呵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下面是其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2、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积累。
3、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模仿掌握写景的方法,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2、过程、方法: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3、感情、态度、价值观: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教学难点: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准备:
一、选取你最喜爱的本单元的诗文,朗读或背诵来感受自然的美。
二、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四季的诗歌或散文,准备课上交流。
三、找出印象最深的一次走进大自然的感受,与同学交流(可附相片)
(一)导语:蓝天白云很美,红花绿叶很美,山水人家很美,四季景*很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你有一副好心情,用审美的目光去寻觅,用美好的心灵去感悟,你就会有表现美的*与冲动。让我们感受自然,走进四季,学习描述美景吧!
(二)复习单元内容,展示讨论观察积累的材料。
1、学生抢答单元图片。
2、学生展示课内外积累的材料。(形式可多样)
(三)学习写好心中美景的方法。
1、介绍方法:真情感悟表达
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2、分析课文例子:一、分析卷面诗文的内容,并找出诗文的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注:诗文内容包括(描述的诗文是什么季节?有什么具体特征?作者想要描述什么样的景*?等等。)
诗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形容词、动词、修辞方法、人的感官、想象、虚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动静描写、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等等。)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直观描写,形容词、动词)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抓住春天生长发展的特征描述。
比喻、拟人、排比。)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抓住春风温柔,拟人、比喻、引用)
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天的温暖,和人的喜悦。人的感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象、虚写。侧面描写)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侧面烘托)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9、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想象、拟人,直接抒情。)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运用拟人,抒写人的主观感受。)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
(四)模仿前面学习的写作内容和方法,用一句或一段话,描述抒写四季中的美丽景*。
1、学生当堂写作。
2、按座次读自己的作文.
布置作业:作业:整理三单元,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学习本课所学的描写景物方法,写一篇描写四季美文。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感受自然
走过四季
描述美景
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七年级语文教案5
导语:走过四季,春季温馨,充满生机;夏季火热,包含热情;秋季成熟,展示丰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课题:综合*学习——走过四季(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活动目的:
一、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
二、体悟自然的生命与灵*,认识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观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
会在观察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活动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教学让学生搜集有关四季的词语、诗句、歌曲、文章,并搜集或绘制四季图景,写景物观察日记。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语(由两名主持人朗诵)
A: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B: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A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A: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B:向我们展示了*彩斑斓的美。
AB:下面让我们走进自然,发现美、感悟美。
欣赏美景:
(一)1、教师出示四季风景画,让学生抓住特征分清四季。
2、板书:春、夏、秋、冬(间隔大而均匀以便于下面环节学生张贴图片)
(二)过渡语:
A:春、夏、秋、冬各具神韵。
B:自然景*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情画意。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景。
(三)学生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片,按节特征分别粘贴在春、夏、秋、冬下面。
三、感悟美景:
(一)过渡语:
A:同学们搜集的图片,绘制的图画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B: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AB:下面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二)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句式谈:我喜欢()季节或()图画,因为它描绘了()季节()的景*,突出了()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的美。
(三)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1、小组交流。(每四人一个小组,交流三分钟。)
2、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春、夏、秋、冬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学生自由登台交流。(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注意问题:
交流时要鼓励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可以与意见分歧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展示自己语言精彩的可以掌声鼓励。
四、四季词汇库:
(一)过渡语:
A: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四季的语言资料。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语言资料,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粘贴在相应的季节下并读出来。
(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充实四季词汇库。
1、学生上台粘贴自己搜集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提前用彩笔或毛笔写在纸上,字迹要工整,字要大一些,让同学们看清楚。)
2、请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词汇。(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朗读好的可以掌声鼓励。)
五、课堂练习:
充实自己的四季词汇库,整理在积累本上。
课堂小结:
春季温馨,充满生机;夏季火热,包含热情;秋季成熟,展示丰收;冬季深沉,体现博大。春兰、秋菊、夏荷、腊梅,各具风韵。不同的人对四季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独特的感受,他人不能代替。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尽情描绘四季的风采,展现自己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
感受自然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6
导语:自然景*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情画意。让我们走进自然,发现美、感悟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受自然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活动目的:
一、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
二、体悟自然的生命与灵*,认识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观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
会在观察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活动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教学让学生搜集有关四季的词语、诗句、歌曲、文章,并搜集或绘制四季图景,写景物观察日记。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语(由两名主持人朗诵)
A: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B: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A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A: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B:向我们展示了*彩斑斓的美。
AB:下面让我们走进自然,发现美、感悟美。
欣赏美景:
(一)1、教师出示四季风景画,让学生抓住特征分清四季。
2、板书:春、夏、秋、冬(间隔大而均匀以便于下面环节学生张贴图片)
(二)过渡语:
A:春、夏、秋、冬各具神韵。
B:自然景*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情画意。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景。
(三)学生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片,按节特征分别粘贴在春、夏、秋、冬下面。
三、感悟美景:
(一)过渡语:
A:同学们搜集的图片,绘制的图画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B: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AB:下面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二)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句式谈:我喜欢()季节或()图画,因为它描绘了()季节()的景*,突出了()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的美。
(三)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1、小组交流。(每四人一个小组,交流三分钟。)
2、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春、夏、秋、冬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学生自由登台交流。(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注意问题:
交流时要鼓励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可以与意见分歧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展示自己语言精彩的可以掌声鼓励。
四、四季词汇库:
(一)过渡语:
A: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四季的语言资料。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语言资料,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粘贴在相应的季节下并读出来。
(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充实四季词汇库。
1、学生上台粘贴自己搜集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提前用彩笔或毛笔写在纸上,字迹要工整,字要大一些,让同学们看清楚。)
2、请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词汇。(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朗读好的可以掌声鼓励。)
五、课堂练习:
充实自己的四季词汇库,整理在积累本上。
课堂小结:
春季温馨,充满生机;夏季火热,包含热情;秋季成熟,展示丰收;冬季深沉,体现博大。春兰、秋菊、夏荷、腊梅,各具风韵。不同的人对四季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独特的感受,他人不能代替。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尽情描绘四季的风采,展现自己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
七年级语文感受自然教案7
导语:生长在城市,面对林立的高楼和灰暗的天空,最渴望的,就是感受一下真正的大自然。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感受自然教案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活动目的:
一、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
二、体悟自然的生命与灵*,认识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观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
会在观察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活动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教学让学生搜集有关四季的词语、诗句、歌曲、文章,并搜集或绘制四季图景,写景物观察日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导语(由两名主持人朗诵)
A: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B: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A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A: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B:向我们展示了*彩斑斓的美。
AB:下面让我们走进自然,发现美、感悟美。
二、欣赏美景:
(一)1、教师出示四季风景画,让学生抓住特征分清四季。
2、板书:春、夏、秋、冬(间隔大而均匀以便于下面环节学生张贴图片)
(二)过渡语:
A:春、夏、秋、冬各具神韵。
B:自然景*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情画意。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景。
(三)学生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片,按节特征分别粘贴在春、夏、秋、冬下面。
三、感悟美景:
(一)过渡语:
A:同学们搜集的图片,绘制的图画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B: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AB:下面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二)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句式谈:我喜欢()季节或()图画,因为它描绘了()季节()的景*,突出了()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的美。
(三)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1、小组交流。(每四人一个小组,交流三分钟。)
2、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春、夏、秋、冬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学生自由登台交流。(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注意问题:
交流时要鼓励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可以与意见分歧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展示自己语言精彩的可以掌声鼓励。
四、四季词汇库:
(一)过渡语:
A: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四季的语言资料。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语言资料,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粘贴在相应的季节下并读出来。
(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充实四季词汇库。
1、学生上台粘贴自己搜集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提前用彩笔或毛笔写在纸上,字迹要工整,字要大一些,让同学们看清楚。)
2、请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词汇。(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朗读好的可以掌声鼓励。)
五、课堂练习:
充实自己的四季词汇库,整理在积累本上。
课堂小结:
春季温馨,充满生机;夏季火热,包含热情;秋季成熟,展示丰收;冬季深沉,体现博大。春兰、秋菊、夏荷、腊梅,各具风韵。不同的人对四季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独特的感受,他人不能代替。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尽情描绘四季的风采,展现自己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8
《春》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①嫩嫩的、绿绿的
②偷俞地、钻
理由:
①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②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二教时
五、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六、词汇参考
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嘹亮
黄晕烘托
(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1、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2、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七年级语文作文教案9
教学目标:
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
二、教师引导:结合第一单元的《一面》、《童年的朋友》《我的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选取第一次作文中的肖像描写的优秀片断,让学生自己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
1、五位同学的学生作文中的外貌片断描写(即第一次作文课布置的作业)
2、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进行点评,指出每一篇作文的优点与缺点。
四、请一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朗读作文《老师的目光》。
老师的目光
老师的目光,有时让人害怕,有时让人高兴,有时令人伤心,有时让人充满力量。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教室里静悄悄,只听见老师在黑板上沙沙的写字声。我们正在教室做数学题目,题目很简单,我很快就做完了。这时有的同学发出信号,我便把书本移了过去,好像很害怕被老师发现,当我回头的时候,有一双利箭似的眼睛正看着我,我好害怕,我把本子收回来了。这时老师的目光多吓人啊!
发语文卷子了,我提心吊胆地做在座位上,恭候老师读分数。当我听到邓琴琴69。5分时,老师那和善的眼睛立刻向她投去了和善的目光,她高兴极了,飞快的从老师手中接过卷子,老师笑了,她也笑了。这时老师的目光多好看呀!
大扫除开始了,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把教室的靠边的一扇窗户擦干净,我接过抹布呼的跳上窗台,完成老师交给我的光荣任务。透过玻璃,看见外面同学们正在忙忙碌碌地干活,老师还和他们在一起干活。,我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放出了耀眼的光,这时,老师还夸奖我呢!
老师的眼灯睛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星星。
它,就是我们心中的航标。
教师进行重点讲评。
1、这位同学主要写了老师的眼睛,围绕眼睛写了三件事,有详有略,前两件事略写,第三写擦玻璃是详写。
2、文章地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写出了师生之间真挚的爱,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请同学们想一想她的这种写法模仿的是第一单元的哪篇课文?
3、她的这篇作文,在结尾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对老师的眼睛进行了总结:老师的眼睛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星星。它,就是我们心中的航标灯。这与大家小学时常用的结尾方式不同,她未没有用老师的眼光是多么的可爱呀,多么的和蔼呀,我是多么喜爱老师呀这种方法。同学们,今后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五、实际练习。
看教材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的第2个作文题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作文的构思练习。
1、问:如果你在完成这一题目时,第一步应当做什么?(将题目补充完整。)
2、教师提问:如果你要写这样一篇作文,你将怎么样来完成?(学生讨论,要围绕人物个*来写。)
教师举例: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同学们先读读外貌描写的文字。
(2)为什么要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因为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牲进行描写。)
(3)练习朗读王熙凤的所有语言,表现出人物的*格特征。
(4)从携、送、拭泪、拉这些动作的描写中,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