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字词解释:
⑴木兰花:词牌名。又名“玉楼春”。
⑵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
⑶春梦:喻好景不长。
⑷闻琴:暗指卓文君事。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解佩:典故出自刘向《列仙传》:郑交甫至汉皋台下,遇二仙女佩两珠,交甫与她们交谈,想得到她们所佩宝珠,二仙女解佩给他,但转眼仙女和佩珠都不见了。
⑸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翻译: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早已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劝君莫要作举世昏醉,唯我独醒的人,不如到花间去尽情狂饮,让酒来*我这颗受伤的心灵。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此词即作于这种背景之下。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赏析: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上片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像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庆历年间,宋仁宗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个人资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贮ahref='/zuowen/yu/'target='_blank'>雨碳傅溃怀莆按箨獭焙汀靶£獭保钟肱费粜薏⒊啤瓣膛贰保灰喙な莆模屑焉⒇4媸烙小吨橛翊省贰ⅰ蛾淘滓盼摹贰ⅰ独嘁凡斜尽Ⅻ/p>
《木兰花》翻译赏析2
中庭月*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译文]庭院中,月*是那么清莹明亮,可数不尽的杨花飞絮飘过,竟留不下一点儿影子,只留下春的气息和淡淡的清香。
[出自]张先《木兰花》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释:
乙卯:即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寒食:清明节前的一天。
龙头舴艋:象蚱蜢一样的龙舟。舴艋:象蚱蜢式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年。吴兴古时为吴国属地。
笋柱秋千:竹制的秋千。笋柱:即竹竿做的柱子。
游女并:两位少女并坐荡秋千。
拾翠:采集花草。出自《洛神赋》中“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意为拾翠鸟的羽毛,后泛指女子野外游春。
踏青:郊外野游。
行云:这里比喻女子。
已放笙歌:乐声、歌声已经散去。放:消散。笙:乐器,泛指演奏音乐。
中庭:庭院中。
译文:
吴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龙船竞赛,竹架秋千上荡着成对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还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浮云散尽,远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洒满清朗的月*,无数柳絮轻轻飘过,看不到影子。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八十六岁在吴兴故乡度寒食节所作,反映出作者虽高寿而身心俱健,精力旺盛,情趣浓厚。上片句句置人物于美景之中,极富生活情趣。龙船、秋千、拾翠、踏青无不是佳节所有。更为鲜明生动。下片则由动转为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层层写来,描画了一个清明幽静的夜*。
这首词是张先八十六岁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时所作。上阕尽写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是由四幅场景,写的是吴地的四种传统习俗,两两对应组成,前两幅是特写,后两幅是泛写。第一句写吴儿竞舟。寒食节举行龙舟竞赛,是吴地相沿的风俗,可以想象一下宽阔的江面上万舟竞渡是多么的热闹激烈,气势宏大啊!第二句写游女成对儿荡秋千。在郊外临时搭起数座秋千,装饰华美,穿着节日盛装的少女们一定打扮的花枝招展,五颜六*,可以想象一下,荡秋千荡起的时候,彩丝纷飞,定是耀人眼目,欢声笑语。这两句,一句写男子,一句写女子,一句阳刚,一句*柔,一句写水上,一句写岸边,展现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和热闹场面。第三句写方舟拾翠。在江边的沙滩上,水中的洲渚上,长满了花花草草,这平时是鸟儿的天堂,如今,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在草地里找寻翠鸟的羽毛,仔细的,专心的,比赛着,吵嚷着,竟然忘了已是日暮时分,可见玩得兴致高昂,乐不思家。第四句写秀野踏青。在景*秀丽的郊野,游人往来不绝,幕天席地,罗列杯盘,把酒言欢,畅谈古今,心情舒畅,兴致高昂。总之,这四句极力渲染节日的热闹场面。但是这是属于青年男女的狂欢节,对于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词人来说,热闹是他们的,夜深人静时分才是真正属于他的。
下阕写夜深人静的幽静场境。第五六句写词人从白天喧闹中归来,歌儿*已经表演完毕,纷纷离去。这时天也黑了,远处的山也看不见了,屋里屋外也是一片安宁静寂,属于词人的世界来到了。第七八句写词人告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此时,月亮已经升到高空,皓皓明月,把清辉洒满庭院,也洒在杨柳树上。微风拂来,无数的柳絮翻飞,在明亮的月光下飘过,竟然无影无踪,穿出院墙而去。在于别人是看不到如此景象的,只有无欲无求,内心清净,优游卒岁的老人眼中,才能抓住如此细微诗意的境界,让人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精巧的构思,只有那一份清净让人回味无穷。
赏析二:
此词题为“乙卯吴兴寒食”,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在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在幽静的月*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秋千游并”句便说游女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相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月*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又是一种情趣。
此词是一篇韵味隽永的佳作。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全词情景交融,艺术效果颇佳。有人说其末句堪与使作者闻名于世的“三影”合称“四影”,可谓深得此词之妙。
木兰花花语及传说赏析3
花叶两不相见的花卉不少,比如木棉、彼岸花、木兰花。与木棉和彼岸花的炫目红*相反,木兰花开时满树洁白,毫无杂*,让人心生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敬畏感。清高*的木兰花,它的花语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动人的花语传说?一起来看下吧。
木兰花的花语:高尚的灵魂
木兰花树高可达5米,花朵开放时傲立枝头,纯白圣洁,因为木兰花是先开花,花谢后才长叶,所以木兰花开时满树洁白,毫无杂*,让人陡生敬仰之感。所以,木兰花花语就是高尚的灵魂。
在每年教师节,现在的孩子们都流行给老师送出自己的礼物,送贺卡不环保而且比较过时,送昂贵的礼物不符合孩子的身份,不如送一朵开放正艳的木兰花,来表达自己对老师崇高灵魂的尊敬和赞美吧。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专门作诗赞美木兰花,诗云:“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此处,木兰借用了古代传说的巾帼女英雄花木兰。
木兰花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从江西庐山那边来了两户人家,一户有个男孩叫阿木,一家有个女儿叫阿兰。这两户人家男耕女织,狩猎捕鱼,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
一天,城里王府老爷出来巡猎,看中了阿兰的姿*,便差人抢进府里。阿木闻知,偷偷溜进王府院,带着阿兰一起逃跑,不幸被王府发觉,派人追赶。阿木和阿兰逃到浑江畔上的望江崖,见后有追兵,前无进路,被逼无奈,双双投身江底。
他俩的父母把阿木和阿兰从江中打捞上来,葬在望江崖的丛林中。第二年春天,望江崖上的密林间长出了奇异的木本花树,雌雄同株,花香沁人,十里不绝。据说,这便是阿木和阿兰的化身。
当地人们为纪念这对坚贞不屈的年轻人,给这棵花树起名为“木兰花”。
《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4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译文]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
[出自]晏殊《木兰花》
《玉楼春》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1.长亭:秦汉时每隔十里建一亭,故称十里长亭,供行人休憩饯别之处。
2.容易:轻易、随便。
3.一寸:指心、心绪。
4.穷:穷尽、终了。
译文1:
离别的道路上已见杨柳青青、芳草萋萋。青春年华最容易抛人而去。好梦惊醒时,楼头正响起五更的钟声,三月的雨使花底落红点点,惹人离愁难禁。
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天涯地角虽然遥远,也终有到头的时候,只有这相思呵,竟无穷无尽、无时无处不在。
译文2:
绿杨挺拔,芳草凄凄,相送在大道边上的长亭。少年郎不知别离之苦,把和恋人的分别看得那么轻。楼头的五更钟声惊醒了闺中的相思之梦,三月淅沥的春雨更勾引起那花下的离愁。
无情不像多情有那么多痛苦,一寸相思可以化成千丝万缕情思悠悠。天涯地角再远也有个穷尽,只有人间的相思永无尽头。
译文3:
在长满绿杨、遍生芳草的长亭路边,情郎竟轻易地离我远去。从此以后我独卧楼中,长夜难眠,忍受煎熬数着那五更的钟声,徘徊花下,看三月的春雨浇洒着花枝,更增添无限的离愁别绪。
无情的郎君倒不如我这多情女子更加痛苦,一寸芳心,化成了情丝千万缕。天有涯,地有角,总会寻到边际,惟有这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永远也没有尽头。
赏析: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作者抒发人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笔而悟。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实际上,本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蓼园词选》赞曰:“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本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天涯地角虽远总有边际,只有相思的痛苦无边无际。古人以为天有涯、地有角,故云“有穷时”。“穷”与下句的“尽”是同一意思。以天下之大,尚有穷尽的时候,而人的相思,却无边无际。这种比较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好似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样,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但燕山毕竟有大雪,这就是真实;而此词中的少女又毕竟怀有深刻的相思,所以同样是真实的。
晏殊《木兰花》翻译赏析5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是晏殊的一首词作。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晏殊《木兰花》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译文]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掐指算来,如今已经不足一半。
[出自]晏殊《木兰花》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释]
①玉真:晏殊家歌妓名。
②重头:一首词前后阕字句平仄完全相同者称作“重头”,如《木兰花》便是。琮:玉声,比喻玉真嗓音脆美如玉声。
③入破:乐曲中繁声,与“重头”一样为官弦家术语。
④香阶:飘满落花的石阶。
⑤点检:检查,细数。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翻译:
池塘水泛着新绿,风儿满是暖意,记得与佳人初次相遇,她的歌声如泉水叮咚,舞曲动感强烈,穿着红衣旋转,看得我眼花潦乱。
在锦帘玉钩栏杆下,在散发着花香的石阶畔,我醉态蒙蒙珑珑,不知至夕阳天*已晚。回想当初同赏花的伴,屈指来算,如今在世还不足一半。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译文二
池塘中绿波荡漾微风送暖,记得就在那时我与玉真初次相见。她甜美的歌声清脆悦耳,穿着红裙的细腰纷乱地旋转。
我躺在玉钩栏下的香阶旁,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已晚。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评点
本篇为追怀旧日生活之作,全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词人人生如梦、好景不长的凄然感慨。
上片回忆,词人以感伤的心情描写了当年与友人聚会观看歌女歌舞的情景,渲染欢歌醉舞的热烈气氛。“池塘水绿风微暖”点出此时为春天,在微风送暖的春日,词人漫步园中,看着眼前池塘中绿波荡漾的情景,恍惚回到了过去,想起了与玉真初次相见的情景,并由此引出词人对一个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升平场景的回忆。“重头歌韵响?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玉真跳舞的迷人状态。此二句为本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也是晏殊词中的名句。“重头”是指一首词上下二片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回环和覆叠是“重头”的典型特点,故此处的“歌韵”分外“?琮”,更为动人心弦。入破是唐宋大曲的乐曲阶段名称。当乐曲演奏至“入破”阶段时,乐曲节奏急促,故言“舞腰红乱旋”。此二句中“响?琮”写听觉感受,“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虽未直接点评歌舞情态,但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抒写世事无常、不胜今昔的深沉感慨,悲凉沉郁。“玉钩阑下香阶畔”承接上片,点明了当时歌舞宴乐的地方。“醉后不知斜日晚”仍写当年的酒宴情事,沉醉后竟然不知道夕阳西下天*已晚。“斜日晚”隐含人生晚景的意思,为下两句抒情做好了铺垫。“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道出词人深深的感慨:当时与我一同饮宴赏花的旧友,算起来如今健在的人已无一半。
整首词充满哀思,尤其是最后两句,让人读来不尽心*。在结构上,上片怀旧,下片写今,紧凑而又对比强烈。词人以前后互见的手法,将思念之情自然表达出来,婉曲而又意蕴深长。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在池塘旧地回忆往昔初见美人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为今日情事,中间四句为忆旧。绿水池塘,微风送暖,牵动词人对往昔的回忆。当时词人与玉真初次相见。她动听的歌喉,像吐出一串串的如玉美声;她袅娜的腰肢,旋舞成一朵乱飘的红云……舞后歌罢,他们又在白玉栏杆下的台阶上幽会,如胶似漆,不知天*已晚……掐指细数当时与之一道在这儿赏花行乐的人,至今已没剩下一半。表现出词人博爱的胸襟,透露出人生无常的伤感。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今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今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洞柿旨褪隆分兴担?ldquo;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1.晏殊《木兰花》诗词翻译赏析
2.晏殊木兰花赏析
3.晏殊《木兰花》赏析
4.赏析晏殊《木兰花》
5.晏殊木兰花
6.晏殊《鹊踏枝》翻译赏析
7.晏殊《清平乐》翻译赏析
8.晏殊《木兰花》全词赏析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翻译及赏析6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作者为宋朝诗人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前言】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显示了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注释】
⑴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⑵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支将要开放的梅花。
⑶泪:指形似眼泪的晶莹露珠。
⑷奴:作者自称。
⑸云鬓:形容鬓发多而美。
⑹“徒要”一句:意谓自己比花更好看。徒:只、但。郎:在古代既是妇女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对她所爱男子的称呼。这里当指前者。比并:对比。
【翻译】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赏析】
这首词上片主旨是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词人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一开头写在卖花担上买得一枝花,但不说买得一枝花,却说“买得一枝春欲放”,就写得有含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其中“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春”字境大,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用个“欲”字,有将要的意思,说明春意还没有蓬勃。从没有蓬勃中看到春意的将要蓬勃,这正是词人的敏感。接下来笔锋一转,转到另一方面。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儿被人折下,似乎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
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露水像珠,正好同美好的花朵结合。不仅显出了花之*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透露了词人的爱花感情,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泪染”的“染”,四印斋本《漱玉词》作“点”,“点”不如“染”。因为“犹带彤霞晓露痕”,把露水写成带着红霞的痕迹,好象带着红*,所以称“染”。作“点”,就把这个含意忽略了。露水是无*的,看作有红霞*,染在花上,又染得轻匀,说明这枝花是红的是轻匀的,所以说成“泪染轻匀”了。把“晓露”同“彤霞”联系,显出词人的富有想象力。这个想象,不是空想,是跟花的红*相结合的。由花的红*想到泪染,由泪染想到泪带红*,想到给红霞染红,这个想象就这样自然形成了。
下片主旨写戴花。首先,作者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这样说,好象与上文无关,其实是暗中相关的。上面已经用拟人化手法把花说成有泪,这里用花面比奴面,正是拟人化写法的自然发展。此句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妒忌的心理。她在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
如此写的原因是要在平淡的作品中引起一个波澜。这样设想,就引起一个微波,产生比美的想法。通过这个想法,引出她和郎心灵的美好,透露出两人的爱美,透露出两人相爱的感情来。借这个插花的事,来写出两人的爱情来,这首词就有了意义了。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词人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髻斜簪”,丰神如画。这里李清照,写出了一点闺房的乐趣。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木兰花》阅读*及赏析7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1分)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2分)
(2)“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2分)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2分)
赏析: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即所谓闺怨.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唐诗、宋词中是数不胜数的。但这首词在写法上自有它的新意。
起句在词序上有点倒装,并不是“独上小楼”便觉“春欲暮”,而是正当“春欲暮”时我们的这位女主人公“独上小楼”。拿王昌龄那首有名的《闺怨》(闺中少妇)来参照.王昌龄首先提出“闺中少妇”,是客观的叙述。
韦庄在这里却省去主语,是主观的抒情。王昌龄在那里先说这少妇“不知愁”,又逢美好的“春日”,于是便“凝妆上翠楼”,先一点也不写愁,为后面的“悔教”提供对比,反差愈大效果愈突出。这里却是一开始就强调“独”与“暮”,而且紧跟着“愁望玉关芳草路”,不仅提出“愁”,而且还指明“玉关”,反过来也把主人公的身份亮出来了。“消息断,不逢人”的“人”,是为“玉关”征人传“消息”的“人”。这个传递“消息”的“人”都等不到,无可奈何,当然只好“却敛细眉归绣户”了。“敛眉”即低眉、颦眉、蹙眉,含愁之态。“连娟细扫眉”(温飞卿语),“细眉”,正是晚唐风尚。
上片是登楼远望,一无所见,消息全无,只好无可奈何地归房。写的是白天,在楼上。下片却写楼下院中,时间也到了黄昏。“坐看落花”的“坐”,用如杜牧之“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因看落花而自悲遭际,这方引起“空叹息”。“落花”在时序上照应上片的“春欲暮”,又是主人公的自我写照。“罗袂湿斑红泪滴”句子也有点倒装。正因为“红泪滴”,“罗袂”上才会出现‘湿斑”。“红泪”暗用《拾遗记》所载魏文帝所爱美人薛灵芸被选入宫,“别父母,泪下沾衣,以玉唾壶承泪,壶中泪凝如血”的故事,极言相思之苦。
所以说下片写的是黄昏,是从结尾两句推测出来的。征人在“玉关”,当然要相隔“千山万水”。一个闺中少妇,何曾经历过干山万水的远行呢。远望不见,愁闷无端,当然只好托诸魂梦,希望在梦中相见了。做梦本是虚无飘缈的事,用不着遵循道路的。这里却故作痴语,玉关道路未曾经行,梦中恐怕也无从寻觅。俞陛云《五代词选释》引沈休文诗“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作比,认为“皆情至之语”,是很有道理的。主人公因见落花而滴泪叹息之余,进而想到梦中寻觅,时序应该已是黄昏。这首词实际上写出了终日的相思,与王昌龄《闺怨》中那忽然的懊悔也是对比鲜明,很不相同的。
俞陛云又说:“此词意欲归唐,与《菩萨蛮》第四首同。”这是联系韦庄的身世来立论的。张惠言编《词选》,创常州词派,认为温飞卿的《菩萨蛮》(小山重叠)是“感士不遇也”,认为韦庄的《菩萨蛮》五首是“留蜀后寄意之作”,都是这种解释方法.温词比较隐晦.书目却比较明快,《菩萨蛮》寓有思唐之意,也不能说全是穿凿附会,不过,这首《木兰花》的“归唐”之意却不甚明显,似不必节外生枝地去搞“有寄托入,无寄托出”那—套。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原文及译文赏析8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前言:
《减字木兰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词的上片描写“莺语”“草*”“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注释:
1、初:刚刚。
2、解:能、知道。
3、语:这里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4、酥:酥油。
5、近却无:近看什么*彩见不到。
6、休辞:不要推托。
7、颠倒:纷乱。
8、红英:落花。
翻译:
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的苔藓。
赏析:
上片,写初春美好时光。第一、二句点明初春的时令:“莺初解语”;点明初春地位:“最是一年春好处”。接着三、四句就写初春美景:“微雨如酥,草*遥看近却无。”通过初春细雨滋润草根而转青*而转明丽这一细微变化,把如画的春光美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尤其是“草*遥看近却无”,观察得极为细致,描写得极为逼真。因为远看刚刚返青的草芽,呈现青*;而近看草芽,则仍是黄*的了。这自然不是东坡的发现,早在唐代,韩愈就注意到了,并写进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员外》诗中去了。诗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东坡点化运用韩诗的传神之词句,用进上片,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贵,而又不露痕迹。
下片,劝人尽赏春光。“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是说不要借“醉倒”沉醉之故,而拒绝去看春花。不看春花,就意味着失去了花会给人的青春活力,意味着时光易逝,人走向衰老。这是最大的人生误区。“人生易老天难老”。东坡的言辞中同样也充满了人生哲理。东坡曾说“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何不改为“人生何以易此乐,及时看花春常归。”“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带有醒世之意的恒言。不要等到春离开人间吧。否则,将是“红英”纷乱地夹杂着“绿苔”而失去春的魅力。子由《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一开头就说得好:“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木兰花的译文及诗词赏析9
北宋诗人晏殊的《木兰花》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译文:
绿杨挺拔,芳草凄凄,相送在大道边上的长亭。少年郎不知别离之苦,把和恋人的分别看得那么轻。楼头的五更钟声惊醒了闺中的相思之梦,三月淅沥的春雨更勾引起那花下的离愁。
无情不像多情有那么多痛苦,一寸相思可以化成千丝万缕情思悠悠。天涯地角再远也有个穷尽,只有人间的相思永无尽头。
译文2:
在长满绿杨、遍生芳草的长亭路边,情郎竟轻易地离我远去。从此以后我独卧楼中,长夜难眠,忍受煎熬数着那五更的钟声,徘徊花下,看三月的春雨浇洒着花枝,更增添无限的离愁别绪。
无情的郎君倒不如我这多情女子更加痛苦,一寸芳心,化成了情丝千万缕。天有涯,地有角,总会寻到边际,惟有这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永远也没有尽头。
赏析:
本词写闺怨,表现思妇刻骨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这阕词实质*的东西是不多的。通篇也就只“年少抛人容易去”而已。因此,这也就是他这篇词的主题思想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在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实际上,本词写思妇闺怨,用的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残梦”和“落花”在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蓼园词选》赞曰:“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忠厚,无怨怼口角。”
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