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是一季寂寥而又深远的时节。古人诗词中的《秋思》便如一幅幽静的山水画,用浓郁的笔墨描绘出那些远离故土的归思。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正如元代文学家周德清所言,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于生活深情的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元曲四大家的角度入手,探索了《秋思》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内核。首先,我们学习了元曲四大家的背景和其代表作品,了解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随后,通过老师的范读和学生们的集体朗诵,我们深入感受到了诗中所传达的那种凄凉哀婉的情感。几经互动与讨论,学生们从枯藤老树、昏鸦夕阳到小桥流水人家,一一揭示出这首诗背后所勾勒的深秋意境。这些景象不仅仅是形象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投射,勾勒出了游子心中对故乡和亲人深切感情的回忆与思念。
最后,学生们的作品在展示与评价中获得了鼓励与肯定。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将那首小令重新演绎,让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这个过程不仅是对文学理解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更是对祖国和亲情的一次深刻感悟。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会了赏析古诗词的方法,更是品味了语言之美,感悟了对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情感。这些都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丰富和深刻。
《天净沙·秋思》教案2
深秋的黄昏,天地间弥漫着一种别样的宁静。在这寂静的山林深处,一位游子独自行走,身后随风飘扬的落叶在枯藤上发出轻微的哗哗声,如同岁月的叹息。他驾驭着一匹老马,那马儿瘦弱得几乎无法支撑游子的体重,仿佛是岁月流逝的象征。游子的眼神中充满了深深的归思,他在这片凄美的景*中感受到生命的沧桑与无常。
枯藤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述说着古老岁月的流逝,它们缠绕在老树的枝干上,共同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和今日的落寞。树下,昏暗的黄昏投下斑驳的影子,一群幕鸦在树梢上盘旋,发出凄厉的鸣叫声,预示着夜幕的降临。这些昏鸦宛如生命的代言者,在此刻的山谷中回荡着凄远的歌声,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无尽哀思。
穿过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在他脚下轻轻流淌,流水声如同岁月的涓涓细流,永恒不息。对岸的人家透出炊烟袅袅,温暖*的场景在这寒冷的黄昏中显得格外温馨,却也更加勾起游子心头的乡愁。这些景象,或许是平凡的田园风光,却在他的眼中,成为了情感的源泉,唤起了对故土、亲人的深深眷恋。
老马踏着枯叶,步履蹒跚,似乎在述说着自己浪迹天涯的心路历程。夕阳西下,映照在山路上,将游子的孤影拉得极长,仿佛在黄昏的宁静中显得格外孤寂。这一刻,他感受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意境,如同古人诗词中所描绘的那样,生命中的离别与思念在这寂静的山谷中,化作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深切情感。
思乡:《天净沙·秋思》3
引导语:《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词。
翻译
天*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虽然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岁月,但岁月始终掩饰不住它那魅力的光芒,现在让我们再次品味它的平淡而又辉煌、质朴而又纯真的`诗句。
这首小令自问世以来就会有后朝的许多文人墨客赏析。元代有人称其为“秋思”之祖,清代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称此曲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曰:“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这首小令主要写游子浪迹天涯,目睹萧飒景象,以及游子产生的无限悲秋的感慨。就其写景特征来说:
小令仅有28字,共有11个景物,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它们都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事,这些景物孤零零的,似乎他们之间毫无关联。但恰恰是这11个景物,把它们构成一幅西风飒飒、古道漫漫,游子浪迹天涯的画面。
这些平淡的景物,正是游子思乡的寄托体,由于有游子思乡之情、思亲之痛,才使得景物生动活泼起来,才是整个画面成为一幅幅场景。在心中放映。使读者的心灵与游子的心有力的结合在一起,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游子的心情,与其融合,在你的脑海中不停的闪现出那种凄凉、惨败、无尽头的秋景。使读者产生共鸣。
作者善用渲染手法,首先出现的是枯黄的蔓藤和枯瘦的老树。这展现出一片毫无生机的凄凉之景,此时,一只昏鸦映入眼帘,发出凄惨的叫声,此情此景让游子毛骨悚然、惊愕半天(在古代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动物,有“乌鸦至,人之将死”的传言),停留在那棵老树上的昏鸦为本来就十分凄凉的旷野中增添一种死亡的味道,形成一种石块压着游子的心灵,使其透不过气的感觉。但是,作者笔锋一转(或者说是游子扭头一看)——“小桥流水人家”,这样让人欣慰,让人激动,让人感觉还有佛祖保佑。这是一种别样的景物啊。试想,一座小桥,还可以听到溪水潺潺的流动,仿佛还有鸡鸣狗吠之声,或许还可以听到在一户人家外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正如*霾的冬日里的阳光那样突然袭来让人感到突然的温暖。在经历昏暗凄凉的画卷后,终于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场景。
在这里,与“枯藤老树昏鸦”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引起游子更为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可惜小桥不是“我”家门前的那个,那户人家也不是“我”日夜思念的家,那里的欢声笑语怎么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那边风景独好,可我这边秋风瑟瑟,无情的赶走了树叶,一片残破、凄凉。孤独的“我”该向何处去呢?
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游子冒着凛冽的寒风从口里吹到心里,更是吹到心灵的深处,而此刻,跟随游子身边的那批瘦弱的老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在荒郊野道上与主人一起踟蹰而行,一片凄苦之景,映入眼帘。
“夕阳西下”,这是全文的核心景物,正是夕阳缓缓而下,黄昏时刻(古代人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夕阳西下,万物归家,可是游子要回到哪里去呢?回望那户人家,可惜不是客栈,更不是家,在那西风瑟瑟、古道漫漫上,哪里才是尽头,哪里才是自己的家?这更引发了游子的辛*、心痛、无奈……
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乌鸦还知道在枯枝上栖息,小桥流水人家也有安身之地,游子和那匹瘦弱的老马,还在踟蹰而进,有家不可归,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剧了情节的凄凉气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看似随意的、平淡的景物安排,其实是作者的匠心设计,巧夺天工,因此全文一气呵成,毫无雕琢之感,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的高超技艺,令人折服。
天净沙.秋思4
枯藤老树昏鸦
“呀,呀”,一只老鸦在天上盘旋
最后,无可奈何地回了那摇摇欲坠的“家”
树枝一阵颤动
似乎发出了最后的叹息
小桥流水人家
这里那曾经碧绿的水池哪去了?
无人回答
只有大自然在痛苦的呻吟
小桥人家的美景已随流水的消失“去了”
古道西风瘦马
一阵西风把黄沙卷上天空
古道上烟雾迷漫、沙尘肆虐
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在苦苦寻找记忆中的绿地
断肠人在天涯
大自然在受辱后愤怒了
滔滔的洪水、飞泻的泥石、漫卷的黄沙
一夜之间
又有多少断肠人浪迹天涯
天净沙·秋思5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天净沙秋思教案6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教案]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作文7
一人,一马,一份寂寞,踏满地落叶而来,马瘦人衰……
正值黄昏,归巢的乌鸦凄厉地叫着,落在绕满枯藤的老树上,沙哑的歌声盘旋于老树分叉的枝丫。他蓦然仰天长啸,天起微风,林叶沙沙,偶有几片枯叶落到他身上,捻起,长叹一声,无尽的悲凉啊……
他裹了裹衣裳,里面有隐约的一抹红——是块护身符。那是临行前,他的老母亲!一步一磕头,去那高耸的山顶求来的。
“祝你平安。”娘只是嗫嚅着说了这么一句。
“嗯!”
他想说很多,却只是重重地点头。他的眼圈,泛着红。
他起行了,才刚没走几步,娘又追上来。
“……小心。”娘轻轻为他抚平衣上的褶皱。
他知道,娘想说,早点回来。
“驾!”他转身催马急行,因为他,不忍……
他隐约看见了娘,娘又追了几步,踉踉跄跄,她老啦。
他想着,脸上浮现了几许温柔,他瞧见流水的小桥旁有户人家,炊烟袅袅,演绎着千百年不变的和平与安详。
他挥鞭催马,跃上一处小丘。他望着家的方向,就那么望着,到月明。
娘啊,你可是也倚在窗前,双目无神,望着月光铺成的小路——那是儿归来的方向,盼望着,盼望着……
那融融的月光呵!我看见大地到处闪着你的光泽。这一刻,没有一切的距离与国界,穿越所有的时间与空间,只有浓浓的爱与思念,在月*中涌动……
天净沙·秋思原文8
导语: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重点学习这首古诗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天净沙·秋思原文,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好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