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个人喜好的方式描述诗歌的主旨,领悟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够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能够背诵古诗,并能默写重要词句。
能够领悟富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体会其中的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时,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竹子、柱子和墙壁上有一些什么东西呢? 学生回答:“某某到此一游”……
教师:没错,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但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种方式。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留下的。(板书课题)
大家看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能向我们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墙壁上的古诗讲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件展示庐山的风景录像。观看完录像后,大家对庐山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回答:“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对。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庐山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尝试翻译,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由诵读,标出生词。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价,看是否表达出了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三、体会诗境,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
通过“横”、“侧”、“远”、“近”、“高”、“低”等词,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教师:大家都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但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该诗句的意思。
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
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1) 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看不出其真面目? (2) 从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启示?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举个例子说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教师:这么富含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应该背诵下来吗?背诵的诀窍在于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例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分组比赛背诵古诗。
抄写古诗,提醒学生书写要正确、规范。然后尝试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导学设计2
导学设计:《题西林壁》精读
教学目标:
带着情感朗读古诗,并能默写。
正确理解诗句内涵,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其中的哲理。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句,领悟其中的诗境。
教学难点:
将诗歌的哲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领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
1个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集体朗诵《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让我们跟随苏轼的笔触,踏入庐山,领略那神秘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诗意
请同学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苏轼的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讨论《题西林壁》的题目含义。
题:写下、刻画。
西林:位于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老师带领泛读诗歌。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并展开思考。
指定学生读诗,纠正发音。
集体讨论,哪些地方理解了?还有哪些需要解释的?教师可指导:
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词汇描述“远近高低”所见不同景象,并用简笔画表现。
庐山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怎样?雄伟壮观,千姿百态。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和《画杨梅》来展示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结果。
引导学生朗读前两句,表达情感。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深入探讨“缘”的意义。通过问答式思考:为何身处庐山却不了解其真面目?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局限*,呈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点。
引导学生品读其他名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望岳》。
四、吟诵古诗,品味诗境
教师提示朗诵方法,并示范诵读,要求学生说说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与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引导他们通过联想体味诗歌。
引导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诗歌。作者热爱庐山,从不同角度细致描绘了庐山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其美景的留恋。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
五、总结
《题西林壁》不仅是对庐山壮丽景*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理解。
题西林壁教案参考3
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各类的诗词歌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参考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够与他人交流读后感。
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自行标注出来。
指名读,纠正发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已经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将用学过的方法来解读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了解作者
谈谈这首诗的题目意思吗?
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理解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思考得很好。是的,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庐山面前……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 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不仅仅是看了庐山,而是仔细观察了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且用心去思考。你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
(三)、多诵读,领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流连忘返。他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将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是有一个地方可能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无法全面正确认识。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全面了解事情,就要多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谈谈观后感受。
举例生活中的情况来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为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说课课件
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分析
《题西林壁》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
《题西林壁》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解析
苏东坡《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新解
《题西林壁》议论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