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要素不同,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具有独特特点。本文首先指出在破产清算会计要素中存在的问题:受破产法思想和持续经营会计思想的束缚严重,导致相关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准确。在研究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对象变化及其对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本文对破产清算会计要素体系进行了重构,包括清算资产、清算负债和清算净损益。

【关键词】破产清算、会计要素、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损益

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研究的关键议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破产清算现象逐渐增多,引起了对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的研究关注。然而,由于破产经济现象的复杂*和相关制度环境的不完备,目前有关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的研究不仅论著较为有限,而且存在多项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分析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对象变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体系。

一、目前破产清算会计要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破产法思想的束缚严重

直接引入破产财产、破产债权等概念,作为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概念(钟传家,1996)。会计学和法学是两个*的学科,由于其目的不同,会计学中的概念与法律上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起点,因而可能导致会计要素涵义不规范的问题。例如,会计上的资产概念是严格定义的,而法律上的财产概念较为笼统,不能简单地将法律上的财产概念代替会计上的资产概念。

照搬破产法的逻辑思路。破产清算会计理论的构建必须以破产法为指导,但1986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试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带有时代特征和局限*。过度迷信破产法可能使会计学者将破产法的缺陷引入会计领域。例如,破产法对破产财产的定义存在逻辑缺陷,会计学者若过于简单地使用破产资产代替破产财产,可能导致逻辑上的混乱和自相矛盾。

(二)受持续经营会计理论思想的束缚严重

主要表现为简单地套用持续经营会计要素的构建思路,将破产清算会计要素简单地构建为六大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等(佟玉凯等,1996)。这一观点的缺陷显而易见,简单套用并在原有会计要素基础上添加“清算”两字可能导致构建不准确,不符合破产清算实际需求的问题。(二)受持续经营会计理论思想的束缚严重

主要表现为简单地套用持续经营会计要素的构建思路,将破产清算会计要素简单地构建为六大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等(佟玉凯等,1996)。这一观点的缺陷显而易见,简单套用并在原有会计要素基础上添加“清算”两字可能导致构建不准确,不符合破产清算实际需求的问题。

首先,持续经营会计要素体系的适用*在破产清算条件下受到限制。将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等元素简单地添加到持续经营的六大会计要素中,未能考虑到破产清算中特有的资产和负债处理方式,因此,构建的会计要素体系未能充分反映破产清算实际情况。

其次,简单套用持续经营会计的构建思路可能导致对破产清算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和特殊要求的忽视。破产清算条件下,企业资产可能需要进行抵销和担保,而清算负债也可能包括担保债务等非破产债务。因此,简单地将清算损益等要素添加到原有的构架中,未能全面考虑破产清算的独特要求,可能导致遗漏重要信息或产生错误的会计处理。

会计电算化: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条件2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下面是会计电算化之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条件。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条件

一、企业的客观需要

企业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迫切程度决定了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目标和任务,是当前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前提。在开发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之前,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是否能满足需求是一个考虑因素。大多数企业原有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逐渐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迫切需要进行会计电算化。然而,对于一些小企业,原有的手工系统可能仍能满足需求,因此并不需要强制实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免浪费资源并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负面影响。

二、领导的重视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涉及到所有部门和人员,同时也涉及到管理机构及管理体制的变动,需要企业领导的组织和协调。缺乏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将导致实施会计电算化所遇到的问题难以解决,例如人员配置、资金问题、部门间合作与协调、配套改革等。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应该领导该项工作,有条件时可吸收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电算化领导小组,领导整个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三、良好的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会计基础工作

良好的管理基础包括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完整的规范化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健全的会计制度、规范的核算规程和准确完整的基础数据。这是成功实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要求事先设置好处理方法,因此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相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以确保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对于基础较差的企业,应首先提高管理水平,规范会计、财务制度,改善基础工作,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创造条件。

四、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

实施会计电算化将改变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分工与职能。除了财会人员,还需要配置与电算化工作相关的专业人员,包括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人员、硬件维护员和懂计算机且熟悉财会业务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员分别负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划、项目开发、计划、组织、运行管理,以及整个电算化系统硬件的维护和维修工作。对于一些范围较小的企业,硬件维护员可以兼职。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可以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

五、经费保证

实施会计电算化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这包括项目开发、硬件维护、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经费。企业应确保有足够的财政支持,以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推进。经费保证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应在计划阶段充分考虑和安排相关的经费,避免因经费不足而影响工作的进展。

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3

[摘要] 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管理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随着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这个环境下,建立适应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管理。这一举措使会计数据处理速度加快,减少了疏忽和计算错误,但也带来了新的内部控制挑战。因此,在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的便捷高效*的同时,建立适应新环境、确保资产安全、提供正确信息支持决策、创造更高效益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变化

内部控制形式变化:传统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也适用于电算化系统,但在这里涉及的职务分离更为复杂,涉及系统开发与*作、数据维护管理与审核等。这要求建立更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控制制度,包括职务轮换制度,并将内部控制形式由制度控制转变为制度和程序软件控制。

内部控制范围变化:引入计算机技术扩大了内部控制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交易处理控制,还需关注网络系统安全、系统权限、程序修改控制、磁盘内数据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护、*作管理等方面的控制。

内部控制数据处理方式变化:传统手工会计需要大量人工汇总计算,而电算化环境下,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很多工作,大幅降低了人工工作量和数据计算错误的可能*。

(二)建立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

在电算化系统下,会计数据以电子形式存储,失去了手工方式的直观*,因此需要更严格的内部控制。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消失,必须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数据安全和质量。

(三)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新要求

确保原始数据*作准确*: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自动处理数据,但原始数据输入错误将导致输出数据的错误,因此所有数据处理过程必须规范化、准确,并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完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