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余秋雨《三峡》教学设计(模板6篇)

二、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四、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设计说明】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1.余秋雨《三峡》

2.三峡余秋雨赏析

3.余秋雨三峡原文

4.余秋雨《三峡》教案

5.余秋雨散文《三峡》

6.余秋雨《三峡》原文

7.余秋雨的三峡阅读

8.余秋雨《三峡》赏析


余秋雨三峡教学课件2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余秋雨三峡教学课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2、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谁喜欢旅游?)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

播放《三峡风光》(配解说词)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

多媒体:题目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

⑴据范读标出你误读或不会读的字的音。

⑵据范读划出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互相听一听)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关键要闯过字词关?

展示字词(正音正字)(不举手,谁会了就大声读出来)

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襄陵(xiāng)

沿溯(sù)素湍(tuān)绝(yān)飞漱(shù)

长啸(xiào)属引(zhǔ)哀转(zhuǎn)

3、闯过这一关,就能流畅地朗读文字了。可是要读出文章的韵律美,还要注意语句的节奏(请看大屏幕)

⑴根据标示的节奏,自由朗读,遇到困难,可以同桌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⑵大家读的都很好,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⑶全般齐读(以这些同学为榜样)

好,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初步感知了文章的韵律美,可要读出感情,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

三、合作学习

1、以六人为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圈点翻译文章(小组不会的字、词、句挑拣出来,我们共同解答)

2、展示:检查检测结果

⑴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缺

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⑵古今异义: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冲上,漫上)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真,实在)

⑶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⑷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象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奔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舟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的;湍:急湍;急流溅起的雪白浪花)

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着清波;倒影:倒映着影子)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转:婉转;绝:消失)

3、大声读出你的译文,体会三峡的美。

4、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我们再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齐读)

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呢?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四、课堂小结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并背诵

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作者描绘三峡的美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山、水)

2、找出描写山和水的语句,分别做好记号,大声朗读出来。

3、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展示:“两岸连山,……曦月”

关键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齐背此段,注意这些字要重读。

4、再来看水,找同学将描绘水的语句朗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

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季节顺序;由旺到枯)

⑵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词。

夏: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险

春冬: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趣

秋: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悲

⑶同样是写水,作者所用的表现一样吗?你能说一说吗?

夏──层层铺展──险

春冬──动静结合──趣

(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彩相同,“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更以“清荣峻茂”四字状物,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荣峻茂”的`三峡美景自然会使人产生“良多趣味”,而三峡的春冬之景毕竟只是在热爱祖国山川的人眼里才益发显得“清荣峻茂”。读到此处,使人油然而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秋──侧面描写──悲

(“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并不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

作者不再写山、写水,而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注意重读字。

6、通过我们的分析,朗读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写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

三、拓展延伸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展示图片及说明: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得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资料,展开想像,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地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五、板书

1.余秋雨《三峡》

2.余秋雨《三峡》教案

3.余秋雨的三峡阅读

4.余秋雨《三峡》教学设计

5.三峡余秋雨教学反思

6.余秋雨散文《三峡》

7.余秋雨《三峡》原文

8.余秋雨《三峡》赏析


余秋雨《三峡》赏析3

在诗人、画家的眼中,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常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笔下的山水草木,也大多清新可爱,带着许多灵气。就如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风波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

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在它七百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画廊,一奇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留连的.绝美画境。就说是“春冬之时”吧,三峡深幽隽逸,别是一种清奇秀脱的模样:你看那碧绿的潭水,浮漾着峰峦花树的倒影;而那些“吸翠霞而天矫”的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还有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面对着这种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幽秀景象,你是否也要与作者一起,发出“良多趣味”的感叹呢?

至于那些雨后初晴的秋日,或是霜花满天的早晨,三峡却又另有一番风致了:山野间寒静肃穆,仿佛含着深愁似的。寂寂的山谷之间,又常有“高猿长啸”,啸声绵长,凄凉怪异,加以“空谷传响”,很久才消失。它所带给你的,该是一脉何其缠绵的愁思!这种种惆怅和哀愁,又被作者巧妙地绾结到那一曲“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朴渔歌中去,听来便愈加余音缠绕,令你神思萧散而泪水涔涔了。

细细涵咏,这篇短短的文字,竟把三峡之美,表现得何等神奇!它的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和奇境迭出,究竟给了作者以多少画之笔意、诗之灵感呵?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入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格。这就是绵延大江七百余里的三峡!它仿佛一直在等待着人们发现它,认识它,以至于天荒地老,亿万千年。只是到了作者的眼中、笔下,它的雄峻神奇、秀美俊逸和豪放深情,才第一次得到了欣喜惊人的表现,激起了读者的诧愕高妙的赞叹、遐想。面对着这位拥有一襟山岚的友人的到来,倘若三峡有知,恐怕也要“惊知己于千古”了。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1.三峡余秋雨赏析

2.余秋雨《三峡》

3.三峡余秋雨赏析及原文

4.余秋雨三峡原文

5.余秋雨《三峡》教学设计

6.余秋雨《三峡》原文

7.余秋雨散文《三峡》

8.余秋雨《三峡》教案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三峡4

导语:《三峡》,是*著名文学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收录于《文化苦旅》一书之中。现在,一起来读读看下面的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三峡的内容吧!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还留下几个诗人?

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说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诗坛的罕见绝唱。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他们的船太小,不能不时行时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准备着一次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诗人在三峡的小木船上,刚刚告别白帝城。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翟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划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补上一个代表,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据一角观礼。被选上的当然是女*,正当妙龄,风姿绰约,人类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们。

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当李白们早已顺江而下,留下的人们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给她。“神女”一词终于由瑰丽走向淫邪,无论哪一种都与健全的个体生命相去遥遥。温热的肌体,无羁的畅笑,情爱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远古的造型,留在这群山之间。一个人口亿众的民族,长久享用着几个残缺的神话。

又是诗人首先看破。儿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无数旅客中,有一位女子突然掉泪。她悲哀,是因为她不经意地成了李白们的后裔。她终于走向船舱,写下了这些诗行:

在向你挥舞的各*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终于,人们看累了,回舱休息。

舱内聚集着一群早有先见之明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出过舱门,宁静端坐,自足而又安详。让山川在外面张牙舞爪吧,这儿有四壁,有舱顶,有卧床。据说三峡要造水库,最好,省得满耳喧闹。把广播关掉,别又让李白来烦吵。

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不久,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国游客还在声声惊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还老的疯诗人太不安分,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有点叛逆*,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在船舷上惊叫的外国游客,以及向我探询*第一名胜的外国朋友,你们终究不会真正了解三峡。

我们了解吗?我们的船在安安稳稳地行驶,客舱内谈笑从容,烟雾缭绕。

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

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去远了。

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

1.余秋雨《文化苦旅·三峡》教案

2.余秋雨《三峡》

3.文化苦旅余秋雨

4.余秋雨文化苦旅

5.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6.余秋雨文化苦旅好句

7.余秋雨文化苦旅

8.余秋雨《文化苦旅》作品价值


三峡 余秋雨 读后感5

三峡余秋雨读后感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太多的故事起源于长江,长江的故事神化在三峡。你看那风干的白帝城、颤巍的神女峰、断垣的张飞庙,是它们在召唤着整个长江的魂灵吗?如果是,那么长江的魂灵就能幻化成中原的心,然后,将它再升华成中华的梦。

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嘲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风骚。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余秋雨《三峡》读后感范文6

《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毕淑敏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作为一名女*作家,她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于是,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满睿智的眼光在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理*思索的智者。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说“我不重要”,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来解释“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忽视个体尊严和个体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接着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了“我很重要”理由:对生命而言,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不重要;对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慈爱的对象,幸福的中心,我们不敢说不重要;对爱人而言,我们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不忍心说不重要;对子女而言,我们是他们的靠山和慰籍,我们没有胆量说不重要;对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们不好意思说不重要;对事业而言,我们就是创意,就是新设想,我们无法说不重要。

面对着这么多无法拒绝的理由,我们怎能不说“我很重要”?而且应该是由不习惯说到大声地说,从“我对自己小声说”到“响亮的对世界宣布”,我们应该有这份勇气,因为能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就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很普通,你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会在史册上永垂不朽,但是,你作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世上走一遭,就注定了在你个人的历史上也将是一片辉煌。因为,对你的父母来说,对你的爱人来说,对你的子女来说,对你的友人来说,对你的事业来说,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确实很重要,这就是作家毕淑敏对生命的解读。如果读者你能理解,那么,你一定会不看轻自己而好好地活着。其实,每个人在世上活着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为何不珍惜这几十年的光*,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奋斗着,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她应有的光彩呢?

尚且,只要我们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我们就无愧于心灵对生命的许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