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

《不合群的小蝌蚪》教学设计之五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准确读出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

能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正确的方法读懂《日记》;了解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是什么。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百花争艳。小蝌蚪也迫不及待地出来游玩了。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小朋友们去踏青,寻找春天,却发现了一只不合群的小蝌蚪。

读课题:理解“不合群”是什么意思?

导入: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学了课文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默读课文,初知大意,讨论

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

它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后检查

让学生说说这些字该怎么记?字型分析:孤、扭(笔顺)略。

指名接读课文,正音。(成群接队、闹别扭、调皮、觉得、难道、请教、略微)

作业本第一题。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发现(发觉、察觉) 孤独(孤单、寂寞) 确实(确切、实在)

解释词语并造句:别扭、悠闲

讲读第1段

这一段交代了哪些情况?(人、地、时、事)

我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看图,说说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孤零零”)其他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成群结队”)

“闹别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像闹别扭似的?

齐读

作业:抄写生字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讲读第2段

为了让它回到大伙儿中间,我们想了个什么办法?(看插图联系课文说一说。)

用“----”划出写我把这只小蝌蚪拨进蝌蚪群的句子,想一想我拨了几次。

我们两次拨蝌蚪,结果怎样?用“??”划出有关句子。

两次拨蝌蚪,结果是否一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齐读第3段。

比较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难道它们不是一家人?

它们一定不是一家人!

“不是一家人”指什么?(不同类)课文用第1句而不用第2句说明什么?(能有根据地大胆地设想,但不轻易下结论。)

学习第4段

他们的假设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确实)为什么说它们不是“一家人”?

我和永明是怎样获得可靠的结论的?(请教老师)

创设情景:永明和我怎么问老师?

讨论:青蛙的蝌蚪和癞蛤蟆的蝌蚪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读后表达:可以画图、可以填表,可以用语言表述。

学习第5段

“这样”指什么?我和永明终于弄清了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的原因,心情一定会怎样?以这种心情读这段课文。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跟时间有什么关系?(春天是蝌蚪活动的季节)

我和永明能弄清不合群的小蝌蚪独游的原因靠的是什么?

综合提高

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家在外面,请你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讨论在启示中要写清什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成长为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以及青蛙的成长过程。

体验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指导学生区分“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培养语感。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和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大家还记得它吗?

(出示蝌蚪图) 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指名回答

出示蝌蚪步骤画图——大的脑袋、黑灰*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指名回答) 过渡:小蝌蚪们怎么找妈妈的?这个问题我们还没解决,我们从今天的学习中寻找*吧!

二、图文对照,讲读第二段 (一) 观察第二幅图

看图说话 提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时候碰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教师:是啊!看见小鲤鱼有妈妈带着,它多想自己的妈妈啊? 教师: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副图? 学生1:第二自然段 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想—想:这段有几句话,哪里是写小蝌蚪怎么做的。 教师:小蝌蚪怎么做的。谁来读读? (指名读第二句) (二) 理解“迎上去”

教师:小蝌蚪迎上去问,什么叫“迎上去”?谁来表演一下。 教师:看看图画,谁再来表演? (引导学生观察图表演,了解鲤鱼和蝌蚪是面对面说话的,从而理解“迎上去”)

表演讲解 教师:正面向前叫“迎”。在这里表示礼貌。 教师:谁来有礼貌地读读这句? (指名2-3人) 教师:哪个鲤鱼阿姨来告诉它? (指名读鲤鱼的话)

教师:小蝌蚪,你现在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子了吗? (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再观察图二 思考:你们再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教师:谁来读出小蝌蚪发生变化的句子? (指名读第一句) 过渡—教师:小蝌蚪带着鲤鱼妈妈的话游啊游,一直想着四条腿、宽嘴巴…… 看!前面是谁? 学生1:乌龟

三、图文对照,讲读第三自然段 (一) 看图说话

教师:乌龟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说) 教师:小蝌蚪不知道是乌龟,只知道四条腿、宽嘴巴就像鲤鱼阿姨说的,它们会怎么做呢? 想一想:课文第3段哪句告诉我们了,找找看? (指名读第2句)

理解“追上去” 课文中有个词“连忙追上去”,谁来表演? (评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体现出了它们以为找到了妈妈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教师:你追得那么快干嘛? (着急找妈妈) 教师:谁来读读? (指名2-3人,评读) 教师:是妈妈吗? 教师:哪位乌龟来告诉我们的小蝌蚪? (指名读乌龟的话) 板书:大眼睛、绿衣裳 教师:可不是,又不是妈妈。小蝌蚪该多难过啊! 教师:如果你是小蝌蚪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不放弃,坚持的精神)

指导朗读。 (分角*+齐读)

教师:不知不觉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贴蝌蚪成长图2) 教师:大家一起来读读变化的句子。 过渡—教师:妈妈不仅有四条腿、宽嘴巴,还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虽然和妈妈素为谋面,但是妈妈的样子越来清晰了。 教师:但它们没有放弃。游啊游,来到荷花边,看到谁? 学生1:青蛙

(三) 图文对照,学习四、五自然段 (出示青蛙图)

看图说话 谁来说说青蛙长什么样? (引导学生口述青蛙样子——掌握从上到下口述顺序) 教师:找找看课文怎么描写的。 (汇报)

出示图文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教师:我们一起读读。 教师:小蝌蚪们确定是你的妈妈了吗?确定? 学生1:确定! 教师:开心吗? 教师:这么难才找到向妈妈,还不快打个招呼。

教师:妈妈怎么回答的。 (指名读) 教师:他们的对话用什么语气读呢? 开心、激动—(指导读对话2-3组) 教师:这时小蝌蚪又变成什么样了? (尾巴变短) 教师: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已经变成了什么?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扩展训练 教师:今天回家给你的爸爸、妈妈介绍青蛙。谁先来介绍一下? (指名1—2人) (播放歌曲《小蝌蚪》—观看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四) 指导写字

区别“那”和“哪” 教师:你怎么区分他们?还有什么不同?

组词? 由词到句 口绝(开口问话就是“哪”)

书写

【总结】 教师:通过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向家人介绍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让小朋友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学习以下单词:蝌蚪、青蛙、鹅、乌龟。

复习句型:“Who is she?”

帮助小朋友熟悉用英语描述动物特征。

培养小朋友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创造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

教学准备:

准备鸭子、鹅、乌龟、鱼、青蛙、蝌蚪的卡片。

动物头饰:鸭子、鹅、乌龟、鱼、青蛙、蝌蚪。

《小蝌蚪找妈妈》故事背景模型。

教学过程:

单词句型:

老师:Here are some friends, let us look at them, ok? 学生:OK!

(老师拿出乌龟卡片) 老师:Look, who is she? 学生:乌龟! 老师:Yes, turtle, turtle, turtle. 学生:Turtle. 老师:Very good, she is a turtle. The turtle has four legs, yes? 学生:Yes!

(类似地让学生熟悉其他新单词如青蛙Frog、鹅Goose、乌龟Turtle。复习单词鱼Fish和鸭子Duck,并让学生描述动物特征。复习句型:“Who is she?”)

讲故事:

(老师开始模拟《小蝌蚪找妈妈》的情节,引导学生参与)

老师:Look! There is a pond. Small tadpoles want to find their mother. (唱歌"Where is my mother?")

(故事中出现各种动物,老师与学生互动,模拟小蝌蚪与各种动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回答)

老师扮演小蝌蚪,选取若干名学生扮演小蝌蚪。然后选取其他学生分别扮演鸭妈妈、小鸭子、鹅、乌龟、鱼、青蛙。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角*扮演游戏,内容与课堂讲解相符。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我收获颇丰。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游戏、儿歌等,给幼儿带来了很多快乐。但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用语不够丰富,结尾部分不够完善,也没有安排好课下活动。通过老师的指导,我会注意改进这些问题,加强幼儿与家长的课下交流,巩固上课学习内容。

这个教学剧本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欢迎大家亲自实践,并参与讨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