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欣赏活动中,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音乐艺术第三度创造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前几天欣赏课中,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全曲长27分钟,这么长的一个曲子要在短短四十分课堂中完成,显然是很困难的。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把乐曲根据片断剪辑了几个短小的音乐片断,配上简单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兴趣激昂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并掌握乐器的音*特点。我采用讲故事的手法,用情境导入,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的不同人物,重点让学生区分出不同音*的特点。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乐器在节奏、音*、旋律、速度及不同的音区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并能概括出各角*的形态和*格:彼得——*格勇敢、聪明、机智;小鸟——活泼、机灵;鸭子——行动摇摆、反应迟钝;猫——动作灵活、行动敏捷;爷爷——言语唠叨、行动迟缓、做事严谨;狼——*格贪婪、凶残、*险、恐怖,
在这堂课的教案中我准备了听、说、讲、演、创作等几个环节,但实际课堂中,我没有让学生出来表演一下,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我怕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设计好的请学生到前面把猫、小鸟、狼、爷爷等角*的表演跳过了,后来想想很是遗憾,其实简单的表演更能增加学生对乐器音*的掌握,了解每样乐器所表现出的人物*格特点,这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拓展学生的思路和创新意识。
音乐教学反思2
音乐作为心灵的艺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中音乐课堂上,我们注重从“音乐鉴赏”向“音乐欣赏”转变,希望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音乐作品。
首先,课程导入时的情景自然*尤为重要。本学期,我们从“音乐与人生”入手,意在通过探讨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虽然这不是一堂传统的音乐鉴赏课,而是更多关于文化叙述的探索,但通过让学生分享和讨论他们喜爱的歌曲及歌手,我们成功地打开了话匣子,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更好地理解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其次,学生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比如在老师的演唱中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绘制旋律线条,我们使得抽象的音乐形式转化为了可视化的形式,从而更直观地展示了音乐情绪的变化和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还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如何通过音高、速度和节奏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最后,综合教学经验,我们意识到音乐课不应只关注知识传授,还应注重其**和放松*质,特别是在当前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因此,我们提倡在音乐课中合理规划结构,包括人文社科知识的介绍、音乐作品的直观鉴赏以及身心健康的放松活动,以此来平衡学术和生活需求。
音乐教学反思3
《云》是小学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七课的表演歌曲,其节奏舒缓平稳,旋律起伏跌宕,抒情优美。这首歌曲以白云在蓝天上飘荡为题材,激发了孩子们天真的联想。从“蓝天”、“白云”延伸至“大海”、“帆船”,再到“装着小雨点”的大船以及“快快浇麦田”,这些词语寄托了孩子们真挚美好的愿望,因此深受学生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内体验到音乐的美妙。我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想象力,在创作中得到发展。一堂课下来,我们收获颇丰: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我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彩虹也偷偷地跑出来了,那么多的白云,天空上可热闹了!”这种方式不仅强调了语言艺术的应用,还通过情境的建构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在教唱的过程中,我使用柔和的语调和生动的场景描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天空中的云朵之中,这激发了他们参与唱歌的愿望。
其次,我注重让学生通过体验来理解和表达音乐。《云》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我在教学中强调了听唱的重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演唱,并为他们树立了表现自信的榜样。例如,即使某些学生在音准上表现不完美,但他们的节奏稳定,表情丰富,这为其他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示范。
第三,我运用了“你做我猜”的方式促进了创新。在编创环节中,我设计了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各种形态的云朵,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兴趣。这种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帮助学生们充分发挥个*想象和表现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戴上云帽子,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组合出了各种形态的“白云”,如云火车、云房子,甚至还有一组创作了载人的云火箭,尽管动作有些生疏,但却表现出了最真实的创意。
回顾这堂课的愉悦经历,我也意识到了一些不足。例如,在音乐创编活动中,我应该让每个小组有更多的机会展示他们设计的云图画,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我也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提供更有针对*的指导,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展现个*和才华。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