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示人物*格。

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格的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重点字词。

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培养复述能力。

大致了解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背景及作者。最后一课指的是何时的一节课?谁是老师?有哪些学生?"我"对这节课的感受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并补充懊悔、喧闹、惨白等词汇。

三、整体理解

主要讨论小说的主要事件和涉及的人物。

练习复述小说的基本情节。

初步了解小说的结构。

四、默读全文

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找出描述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其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六、作业布置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约200字的故事梗概。

七、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 人物 形象 上课前(1-10) 小弗郎士 上课时(11-23) 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情节发展的脉络。

二、阅读前10段

讨论小弗郎士在上课途中的感受以及文中为何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分析上课前与往日的不同之处,以及这种不同所反映的含义。

三、阅读11至23段

讨论小弗郎士听到老师说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感受以及他的变化。

分析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用法后的情绪变化。

理解老师对法语的评价以及比喻的意义,以及小弗郎士的领悟。

四、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分析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以及为何他听到钟声后脸*惨白的原因。

讨论文中用于表现人物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解读“使出全身力量”一句话所表现的情感。

五、板书总结 总结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及他们所经历的变化。

六、作业 回答为何小弗郎士会有如此巨大变化的问题。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72

七、最后一课

一、教学目标

掌握通过人物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格的方法。

了解小说的特点,理清小说情节结构,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 1、2、3

难点:教学目标 1、3

三、教学用时

3 课时

四、课型

讲读课

五、教学设想

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正确区分故事情节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阶段。

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

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特征及社会意义。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基本情节、小说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1. 导入新课

从神州 5 号引入,强调爱国主义精神。

简介背景及作者。

2. 朗读课文,理清情节。

梳理故事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了解小说的结构:三部分结构。

3.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情绪:沉重的气氛。

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呼应:深切不舍。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

3. 认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突出个*鲜明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1. 收集并整理关于作者及作品背景的信息,筛选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享。

2. 分析人物角*,感悟作品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与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信息。

都德是19世纪法国的知名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和1部剧本。1866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完成了首部长篇小说《小东西》。而《最后一课》则写于1873年,正值普法战争结束后两年。

二、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镇上的人”和“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的经历、上课前的情景、上课中的情节、最后的散学时刻。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描述普鲁士兵正在*练,且暗示了两年来的负面消息,从而揭示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

问题:小弗朗士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何韩麦尔先生被称为“可怜人”?

明确:他从愤怒转为难过,再到懊悔,最后表现出对祖国语言的深深热爱。

韩麦尔先生作为法国人,却被迫不能教授法语,他的离去是无辜的,这令人十分痛心。小弗朗士对老师充满深情,也夹杂着对共同遭遇的同情,形成了复杂的情感。

指名朗读:第18至20段。

四、讨论

1. 为什么会说“总把学习推到明天,这就是阿尔萨斯人最悲惨的命运”?

2. “一个失去国家、沦为奴隶的民族,只要记住自己的语言,就仿佛拥有了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五、拓展

与课外的《最后一课》进行对比,讨论两者的异同之处。

六、小结

【课后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