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鲁迅先生的《范爱农》,想到了先生不是很佩服的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觉得很贴切,先生与范爱农的相遇相识相交都让我想到“美丽的错误”这个词,是同诗一样美丽而充满淡淡的却拂之不去的哀伤,一种跨越万水千山却寻不到岸端的心竭力尽之辛苦。
先生与范爱农是在误解中相识的,这是文人间常有的美丽的错误,就如同苏轼与王安石的“桂花”轶事,多是拳拳真心,终大白于事实。先生起初误以为范爱农舍不了旧什物旧礼教,范爱农携带的绣花鞋、范爱农若干人谦让座席,使其留给先生迂腐不化的印象,不自觉间,先生就轻轻*了,而范爱农则误以为是先生瞧不起自己,于是对先生大为不满,此后,数次与之作对,双方闹得有些不愉快。看起来似乎开始一点也不美,可时间总是公正的,几年后,有缘人相遇,正是凭着过去的不愉快的深刻印象,他们如命定中人一眼辨出了对方。上天似乎有意留给这对文人*释前嫌的机会,在这个美丽的春末,他们相知相交,度过了一段风火知遇的日子。只是,后来,因时因势因钱,他们又分开了,鲁迅前往南京,而范爱农的学监被罢除后不久范爱农溺水而亡。和大多数失意文人一样,他也与这江南之水有着不解之缘,只是不知是自己投去还是的确是偶然,但这似乎已不太重要了。遗憾已经铸就了。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爱农与先生的相遇亦如莲花的开落,花开花落间,纯白如洗、淡漠如风、出污泥而不染已不足以形容纯朴的爱农的赤子之心,他就如倚楼长望的女子,期待着懂他惜他的人出现。也彷徨痴守过,也低迷伤心过,也轻狂不羁过,但终究等不来一个好天气,先生达达的马蹄为他送来一阵福音,短暂的欢喜过后残留无期的再等待与无限的哀伤。“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想,先生在听到爱农说“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是不是也会想到这句希望与失望交织满含心*、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近乎呢喃的话语。
读爱农,总是会有淡淡的哀愁,一种不可名状的哀伤冲击着,终于终于佩服怜惜起这样一颗赤诚之心来。
那是一颗跋涉千山万水、努力寻找梦想的心,有文有友有酒;那是一颗骄傲到能顶对先生而谦卑到互相推位的铮铮文人心;那是一颗挣扎于*而不失期待不失坚持的伤痕满铸的辛苦的心。千山万水、万水千山,爱农,在生活中执着,执着于情,执着于苦,终于没有悲伤哀怨地投入水的怀抱。
上下五千年,爱农淌了一条历代失意文人必走的崎岖艰辛路,而先生,以纯朴的文字、冷静的回忆,以伯乐之位,叙写了五千年来文人的坎坷历程,小小的角度,大大的世界。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这样一颗辛劳、充满期待而又孤寂的心呵!这样一颗颗跋涉万水千山的辛劳苦心呵!这样一缕缕孤芳自赏、如水东流的魂灵呵!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赏析:这两句话是我对比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
《简爱》读后感1000字2
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于离开我的!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是上帝没有这样做,但我的灵魂能够与您的灵魂交谈,仿佛我们都经历了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名著永垂不朽,但像《简爱》这样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并不多见。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读过《简爱》后,我有幸在文学鉴赏课上观赏了电影版的《简爱》。
我喜欢观看这些老电影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够从中感受到浓厚的欧洲贵族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在现代电影中已难觅踪影。即使是反映同一主题的电影,那个时代贵族的悠闲与优雅,即使是社会底层的贫民,也能保持整洁的服装和高尚的举止,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这些都是现代电影难以再现的。优雅源自文化的积淀,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形成的,这种气质与财富无关,是纯粹的文化沉淀。一个具备这种文化底蕴的人,即使沦为乞丐,也会以优雅的方式行乞,这就是昔日的贵族。
简·爱生存在一个双亲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中,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同的待遇:姨妈的厌恶、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的残酷践踏,但也许正因为这一切,她获得了无尽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力量。
在罗切斯特先生面前,她从不因自己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她不应该被视为仆人,而且应该受到尊重。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以及未受世俗社会污染的心灵,让罗切斯特为之折服,并视她为一个可以在精神上平等交流的人,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诚打动了她,她接受了他。然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感到必须离开。她这样说:“我要遵循上帝所颁布的世俗法律,我要坚守我在清醒时而不是疯狂时接受的原则。”“我要坚决保持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哪个女人能够忍受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欺骗呢?简·爱忍受了,甚至做出了一个非常理*的决定。在这种强大的爱情力量的包围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下,她仍然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精神魅力的地方。
虽然我认为小说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认为这种完美本身有些肤浅,但我仍然尊重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放弃爱情。在贫穷和富有之间选择富有,在爱情和利益之间选择利益。很少有人像简·爱一样,为了爱情和人格抛弃一切,并义无反顾。《简·爱》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回归本真,一种全心全意奉献的感觉。它就像一杯清水,净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发着读者的共鸣。
《简·爱》正是一部带有浓郁个人*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目送读后感范文1000字3
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静静的,缓缓的,有些许的小幽默,也有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个熟人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每一篇文章之间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层层叠加,是需要连贯下去看的。于是,其实有些看似是废话的话,是她预设的情感基调。而到了最后,那些积累的感情一下子爆发出来。用她的一个词来形容,读的时候“眼泪决堤”。
在“胭脂”中对母亲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她那满是皱纹的手像蛇蜕掉弃置的干皮。曾经劳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灯尽油枯的手。让我想像一个母爱的不容易。擦口红,涂指甲,化妆似乎就像是母女间的小游戏,直到天长地久,只要还是母女,会一直玩下去的游戏。“散步”中的大字报对年迈又记*不好的母爱来说已经没用了,因为母亲已经忘了认字。看到这我有些伤感,到我的母亲老了时我该怎么办。还是该像书中写的那样把她看成一个孩子,我的外婆虽然精明但我妈妈说老了就把她看成孩子吧,不要计较她说的和做的。龙应台将家庭中许多的小细节都完美地呈现着,让我都感到了老去的恐惧,可是那该也是幸福的吧!关于母亲让我想到“为谁”这一篇,读完才让我感受到母亲除了是生我养育我的人,还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安德烈一样离开自己的母亲,然后从呆在书房里的小姐变成母亲。我也要像他一样去教母亲做饭吗!我才要……应该一起的。不过时代在改变那个时代和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不一样了吧!我的外婆是个总是把新鲜的菜留给我们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妈妈应该是个先把新鲜的菜先吃后吃剩的,而我该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今天晚饭又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直努力改变却改变不了。)这便是三代人……母亲叫安德烈吃鱼、穿衣服那一段很是让我郁闷,这是母亲关怀的方式吧!虽然我的母亲有时会有些唠叨,但貌似没那么严重,我佩服安德烈的耐心,能够一句句地重复。
关于“距离”那是个需要时间去跨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处那个小国,我们和他们那里的孩子有多远?可不可以测量?几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识字,那里的孩子们每天跟着大人在海里打渔,种地,你说那是多少距离?是人的一生还是未来?我不知道有多远,但我相信存在我们心中。我看不清“距离”的深层含义,但写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儿。
这是后关于三代人的生活,我从龙应台的笔下看到的不止这些,有很多情感是难以言语的,要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其实很多情节很相似,可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总有些难以释怀,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其实可以表达……然后上路渐渐成为目送另一个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