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形声字的发音规律,知道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
(1)利用已学习过的声旁,能识读晴、清、饱、抱、洋、样、城、诚八个汉字及其相关的词组。
(2)过分析字形了解字义,能辨别具有相同声旁的汉字,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组词。
教学重点:
(1)重点是利用字形、字义、字音,进行集中识字教学
(2)难点是辨别具有相同声旁的汉字。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写有偏旁、笔画、相关熟字的卡片
(2)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具有相同声旁的生字,引导学生对生字进行简单的组词造句,并区别、辨认具有相同声旁的汉字。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a、用卡片指名认读熟字:青、包、羊、成、清、跑。
b、学生集体认读偏旁:日、扌、土、氵、讠
c、使用导语进入新课;小朋友,大家一起看图中的小猴和山羊在玩什么游戏呀?对,他们在玩猜字游戏,今天我要教小朋友们玩一个找朋友的猜字游戏,小朋友们可要听好了。
(2)拼读生字
a、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中两个生字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试着让学生由熟字及注音来拼读生字.
b、教师指名试读,正音,尤其是韵母ing、ang、eng的发音以及声调的变化
c、教师示读,告诉学生每一组的汉字都有一个共同的声旁
(3)字词教学
师生共同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第一组:青、清、请
启发学生说说晴、请左边分别是什么偏旁,与该字的字义有什么关系,再由教师归纳:晴天的晴,与太阳有关所以要以日字为偏旁,而请客的请与语言有关所以要以言字为偏旁。同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组词造句,如太阳出来了,天晴了、请问等
第二组:包、饱、抱
由学生来分析字形、字义,教师归纳:吃饱的饱,左边是食字旁,跟食物有关,而抱娃娃的抱左边是扌旁,因为要用手来抱。同时教师在写出一个熟字跑,巩固以字形来辨别同声旁汉字的观念。
第三组相同的方法
第四组:成、城、诚
分析字义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讲真话,做真人的好孩子,养成诚实的美德,以及使学生明白长城使*古代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的象征,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4)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注意由独体字变为偏旁时的笔画的变化,例土的最后一横改为提,日要写得瘦长一点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组及课后句子,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生字组,检查学生对具有相同声旁的汉字的辨别。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a、用卡片开火车认读新学的生字,词组。
b、进行同声旁汉字的辨别游戏。教师可请12名小朋友到教室的前面,每人发给一张卡片(上面印有课文生字的12个偏旁),然后让他们各自找朋友,组成一个汉字,然后请下面的同学认读合成的生字。
(2)进行说话训练。
朗读读读写写中的两句话太阳出来了,暖洋洋、雨过天晴,山清水秀注意朗读时的词儿连续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停顿,请学生利用课文中的生字试着造一些简单的句子例我爱长城、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作业指导
第一题,抽个别生字,请学生回答生字结构,例晴的左边是日,右边是青;
第二题,请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书写生字,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第三题,先让学生自己做,再同桌互改,最后教师纠正练习。
(4)布置作业:
a、抄写生字词
b、背诵太阳出来暖洋洋、雨过天晴,山清水秀。
《认一认2》教学设计范文2
第二课时
一、识字指导
1.“麻”、“皮”、“禾”、“米”、“谷”。
(1)指名会读的学生认读以上五个生字。表扬读音准确的孩子,并请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2)表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的学生,告诉他们这是识字的好方法。鼓励其他学生也拼一拼,尝试读准字音。
【点评】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使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
(3)指名读,“开火车”读。
(4)指导理解“麻”。教师出示准备的麻绳,给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启发用“麻”组词。
(5)理解“皮”。请学生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有什么感觉?启发用“皮”组词。
【点评】教师注意利用直观的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6)理解“禾”、“米”。指导看挂图,帮助学生了解“禾”是指农作物。有一种禾苗长成熟后,收割、晒干、脱壳,就是米。随机出示“米”,引导学生用“米”字组词。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禾”字的演变过程。引导思考:你觉得“禾”的字形与图上禾苗的样子像吗?哪儿像?教师画一棵成熟的禾苗的简笔画,并板书“禾”的古文字。
(7)理解“谷”。引导学生观察图,告诉学生“谷”也是一种农作物,成熟后碾去皮就成小米,可以吃,它的茎可以喂牲口。
2.教学“丝”。
(1)出示“丝”字,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2)教师出示一根长长的丝线,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教师解释:因为丝很细,单独一根不好*作,所以人们总是把好多根拧在一起用。教师边讲解,边做示范,并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出示丝的古文字,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丝”字的演变过程。)
【点评】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丝”字的演变过程,感知象形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指导学生用“丝”字组词。
3.教学“毛”。
(1)出示“毛”字,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2)指导观察挂图,启发回想曾经见过的“毛”,说一说毛有什么特点?
(3)指导观察“毛”字的象形之处,启发用“毛”练习组词。
4.教学“竹”。
(1)出示“竹”字,指名会读的学生读,并请读音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2)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说一说竹子各部分的名称。
(3)对照挂图,你有好方法来记“竹”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笔画,突出“竹”字的象形之处。
【课堂实录片段】
师:(出示“竹”的生字卡片。)这个字,谁会读?
生:(许多学生举起手。)我会读。
师:请你读。
生一:zhú。
师:好,你再来读读看。
生二:zú。
师:再读一遍。
生二:zú。
师:请注意,读这个字的时候要把舌头翘起来,zhú、zhú,请你再试试看?
生二:zhú、zhú。
师:很好!谁还想读?
生三:zhú。
师:你读得真标准!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好吗?
生三:(点点头。)请大家跟我读:zhú、zhú。
(同法,教师又请了三位学生带读)
师:我们一起读两遍!
生:(齐读)zhú、zhú。
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这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竹子。
师:你知道一根竹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教师边指挂图,边与学生交流,知道的学生就自由回答。)
师:(指着竹竿)这是——
生:(自由回答)竹竿。
师:这上面一节一节的,叫——
生:竹节。
师:这细一点的,叫——
生:竹枝。
师:竹枝上长了许多——
生:竹叶。
师:竹子小的时候叫什么?请你说。
生:竹子小的时候叫竹笋。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出示“竹”字。)请你们观察图,再看看字,你有好方法来记这个字吗?
(学生们开始观察、议论,有的迅速地举起手)
师:请你说!上台来,指着图说。
生:(走上讲台,指着黑板上的图。)我觉得,“竹”的第一笔就像这片叶子,这一横就像旁边的这片叶子,这笔就像竖着的叶子。然后……这笔就像这片叶子,这笔就像这片叶子,这笔就像这片叶子。
(教师一边不住地点头表示认同,一边用简笔画把该生讲的画下来,突出象形部分。)
师:(微笑着点点头,为他鼓掌。)你真善于观察和想象,说得真好!
师:(指着简笔画,)你们看,这两组竹叶和这个字像吗?
生:(异口同声)像!
二、练习
1.对照图,自由读一读相应的汉字。
2.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3.快速抽读生字。
教学随笔
本例教案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汉字构造的特点,巧妙地将字的音、形、义和图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
在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穿插识字教学,目的既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积累一些汉字,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汉语拼音及时运用于识字,这样也有利于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指导学生学用结合。
关于识字教学,教师没有单纯地为识字而教识字,而是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注意教给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教学效果明显。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
《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谈话引入法、矛盾冲突法、演示*作法
【学法】动手*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每小组的一把只有厘米刻度的硬纸尺、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看清楚了,变、变、变!
师:哎,你看到了什么?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1)出示木棒一根,来估一估它有多长?(生:一米长)
师:来现在让金箍棒变短。(变成后让学生猜有多长?20厘米)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
生:不到1厘米。
2、动手测量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你们测量的结果是……(生:7小格,不到1厘米……..)
3、导入新课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
生:1个小格。(学生台前指指看)
师:从哪到哪?看清楚了吗?
生: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吧。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
师:同学们,1毫米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啊!
生:太小了
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2、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请你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
生:动手画(同桌互相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板书“1厘米=10毫米
3、体验毫米的应用
考考你:从0刻度---2刻度长度是多少?
从0----3呢,从1-----3呢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
5、感受毫米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
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的长度
b.举例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2、先估一估盒子的长、宽、高,再量一量。
3、测量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