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认识红*和黄*。 2、能够根据物体的颜*进行配对。 3、发展目测力和判断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动手*作能力。 5、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布置春天花园的情景,花园里有若干红*和黄*的花朵。 2、准备红*和黄*的蝴蝶胸卡若干,幼儿*作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在轻柔的音乐伴奏下,幼儿跟随老师开火车前往春天花园参观。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玩,你们想去吗?我们一起开火车去吧! 2、提问:花园里有什么颜*的花朵呢? 3、认识黄*和红*。
二、展示黄*和红*蝴蝶胸卡,引起幼儿兴趣,学习配对。 1、教师:今天有两只蝴蝶也来到花园里,它们说找不到好朋友,希望小朋友们能帮它们找到好朋友。 2、介绍黄*蝴蝶的好朋友是黄花,红*蝴蝶的好朋友是红花。 3、请个别幼儿带上胸卡去找对应的花朵,找到后说出“xx跟xx是好朋友”。 4、对幼儿的配对情况进行评价,找到正确配对的给予表扬,错误的给予纠正的机会。 5、请小组幼儿带上胸卡和好朋友回家,教师进行评价。 6、幼儿根据颜*找花,并把花朵带到相应颜*的拱门下。
三、*作 每个幼儿分发一份*作材料,巩固颜*配对,教师巡视指导。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2
(一)集体学习,“小太阳的彩*辫子”导入课题
1. 观察两*交替规律
① 教师展示两条由红、黄*圆形*卡纸交替排列而成的“辫子”。
② 引导语:看,小太阳今天编了漂亮的辫子!这两条辫子分别用了哪两种颜*?它们是怎么排列的呢?
③ 引导幼儿观察并尝试描述颜*排列规律:红*在前面,黄*在后面,一个红*一个黄*……
④ 教师展示第三条“辫子”,引导幼儿根据已发现的规律,尝试预测并续排颜*。
2. 探索三*交替规律
① 教师出示一条由红、黄、蓝*圆形*卡纸交替排列而成的“辫子”。
② 引导语:哇,这条辫子颜*更丰富了!它用了哪三种颜*?是怎么排列的呢?
③ 引导幼儿观察并尝试描述颜*排列规律:红*在前面,黄*在中间,蓝*在最后,然后又是红*……
④ 教师依次出示更多条“辫子”(颜*排列规律相同),引导幼儿根据已发现的规律,尝试预测并续排颜*。
(二)*作活动 “帮小兔种蘑菇”
1. 教师展示*作卡和三*蘑菇玩具,并进行示范:
① 引导语:今天小兔想在卡片上种蘑菇,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② 教师拿起三*蘑菇玩具,边演示边讲解:我们要像编小太阳的彩*辫子一样,按一个颜*在最前、一个颜*在中间,一个颜*在最后的顺序,有规律地把蘑菇种在点子上。
2. 幼儿*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颜*组合进行排序。
四、活动结束
(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例如:展示幼儿作品并进行评价、组织幼儿进行游戏等。)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3
1、教具包括:5只大象、5根香蕉、4只小狗、4根骨头、3只小猫、3条小鱼、5只青蛙、5朵荷花以及一张标记图。
2、学具是幼儿用书的第33页和第34页。
活动过程如下:
1、集体活动
(1)依样接放,交替排序。
展示标记图和其中的4只大象和4只小狗,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询问:这张图上有什么?它们是如何排列的?
接着展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让幼儿帮它们排队。逐个幼儿来*作,边排边说:一只大象排在一只小狗的后面,一只小狗排在一只大象的后面……最后,从头到尾描述它们的排列顺序。
(2)对应匹配食物。
展示香蕉和骨头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这里有什么?然后让他们把这些食物分别送给大象和小狗,边送边说:××,我给你一根什么,…
请个别幼儿到黑板前*作,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2、*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
进行排序匹配活动。观察标记图上的动物,学习按照示例摆放动物,然后对应匹配食物。鼓励幼儿在*作时说出他们的行动。
(2)第四、五、六组。
依照标记图进行排序。观察标记图上的图片,请求幼儿按照图示进行排列。观察实物的数量,绘制相应数量的短线或小圈,记录实物的数量。
3、活动评价
4、展示幼儿活动材料。请幼儿描述他们如何排列卡片,体验有序的序列。
幼儿园小小班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大大小小的图形》是百科画册上“圆圆的世界”中一个教学活动。这个活动主要是利用自然物来进行测量。(如:回形针、筷子、脚步、小棍、绳子等)作为测量工具,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刚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根据这一要求,利用测量活动将幼儿生活中的内容数量化,不仅能够使幼儿轻松积累测量的经验,而且能从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那么,为了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让幼儿了解测量的知识,积累测量经验,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因此,本次活动我设计为一个探究*的学习活动,从测量孩子的图形(正方形)开始,利用孩子常见的“回形针”为自然物,在活动中放手让幼儿大胆进行尝试,将幼儿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动手*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圆圈、短线简单的图形记录测量结果。
3、能积极愉快的参与活动,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各种图示、照相机。
学具:每人一个正方形、彩*回形针若干、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大小不等的正方形)今天,赵老师带来了两个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呀?而且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那小朋友看看,这两个正方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四条边,这两个正方形不一样,是用眼睛看的方法。
师:用眼睛看是一种办法,那还有什么办法也可以知道他们的边不一样长呢?
幼:用尺子量。
二、探索怎样来进行测量:
师:对的,用尺子也可以来测量。可是,老师这里只有一把尺子,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回形针,这个可以测量吗?
幼:可以、不可以…….
师:好,现在桌子上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回形针,你们自己去想一想、试一试吧。(幼儿*作,教师指导)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利用回形针怎样来测量的?(请小朋友演示)
三、幼儿尝试测量正方形的边长:
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个接一个的方法来测量这个正方形的边幼多长?量好后你数一数用了几个回形针就画几个圆圈记录在回形针的上面。
(拍照并提醒幼儿:测量时一定要把一条边全部测量完)幼儿*作,教师指导。
交流:刚才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王老师帮你们拍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生一起观察讨论是否把正方形的一条边全部测量完?用了几个回形针?怎样测量才正确呢?)根据孩子出现的情况出示图示。
师生共同小结测量方法:原来正确的测量,应该把回形针对齐一条边的顶头,然后沿着这条边一个接一个排起来,一直排到边的另一头。(幼儿跟老师念两边测量的正确方法)
四、幼儿再次尝试测量正方形的边长: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正确的方法再来量量其他的一条边。看看,到底用了几个回形针?但是,这次要用画短线来进行记录测量结果。
(幼儿*作,教师指导。拍照)
交流:刚才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王老师帮你们拍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生一起观察讨论是否把正方形的一条边全部测量完?用了几个回形针?怎样测量才正确呢?)教师与幼儿一起测量求证。
小结:原来,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有七个回形针那么长。
五、延伸活动:那赵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棉签、吸管,用它们来测量会用几个呢?会发现什么秘密呢?我们回到教室去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试试看吧!
幼儿园小班的数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发现“1”和“许多”,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即若干个1个合起来是许多个,许多个可以分成若干个1个。
2、知道班里除了有1个我,还有许多个我的好朋友,体验与小朋友在一起时的快乐。
活动准备小镜子若干,大穿衣镜1面。
活动过程1、看看小镜子,发现“1”个和“许多”个
给每人提供一面小镜子,引导幼儿:“快看看小镜子里,有谁在里面?有几个你自己?”并告诉幼儿:“小镜子里还有你的好朋友。”让幼儿试一试,能不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看到了就大声说:“×××,你是我的好朋友。”然后比一比,看谁看到的好朋友多。
2、看看大镜子,体验“1”与“许多”的关系
将幼儿集中到大镜子前,提问:大镜子里有谁?(引导幼儿说一说有许多小朋友)邀请全体小朋友当小猫,和老师一起做“老猫睡觉醒不了”的游戏。
游戏开始时,主班老师面朝镜子背对幼儿做睡觉状。当主班老师(老猫)嘴里念到:“老猫睡觉醒不了,小猫悄悄往外跑”时,配班老师悄悄请一个幼儿起身躲到屏风或布帘后面去(不能被镜子照到),主班老师睁开眼睛问:“几只小猫跑了?”幼儿回答:“1只。”游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躲到屏风后面时,老师问大镜子:“每次只有1只小猫跑掉,怎么我的许多小猫都没有了?”(让幼儿发现许多只被分成了若干个1只)这时,配班老师逐一请幼儿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问:“几只小猫回来了?”该幼儿答:“1只。”如此反复直至所有幼儿都回到大镜子前,主班老师再问:“每次只回来1只小猫,我这里怎么会有许多只小猫呢?”(让幼儿再次发现若干个1只合起来就有了许多只)。
活动延伸教师还可结合平时的各种生活、游戏活动,让幼儿反复感知“1”和“许多”(元素与*)的关系,例如分餐具、发点心等。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设计:长和短6
活动目标:
1、能分辨物体的长和短,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2、乐意参加*作活动。
活动准备:
1、两段长短不一的绳;两支长短不一的粉笔。
2、放大的幼儿*作材料图片两张。
活动过程:
1、比较长和短。
——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根绳:这两根绳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绳、短短的绳。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绳找出来;把短短的绳找出来。
——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支粉笔:这两支粉笔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粉笔、短短的粉笔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粉笔找出来;把短短的粉笔找出来。
2、谁的鼻子长?
——教师出示两只大象的图片,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谁的鼻子长?”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彩笔给鼻子长的小象涂*。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作“谁的鼻子长”、“谁的耳朵长”“谁的尾巴长”“谁的脖子长”
3、长颈鹿找东西。
——教师出示“长颈鹿找东西”的图片:长颈鹿爸爸和长颈鹿宝宝起床了,他们分别在找自己的皮带、裤子、围巾。长长的裤子、皮带和围巾应该是谁的?短短的裤子、皮带和围巾应该是谁的?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笔分别给他们连线。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作连线。
4、评价
——谁的画面最整洁。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按物体长短排序》7
活动目标
1.激发排序的兴趣,大胆运用语言讲述排序结果。
2.培养观察、比较和*作能力。
3.能较熟练地按物体长短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1.课件-数学:[3-2]比较概念;[3-1]比较概念。
2.长短不一的小棒各4根;食用山楂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调动幼儿情绪。
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客啦,看!这是什么?(长条山楂卷)
这两根山楂条一样长吗?(一样长)
老师将其中的一根切下一小块,请一幼儿品尝。
2.比比看,有什么变化?(一根长,一根短)
然后,老师再将长的一根切下一段,给幼儿品尝。
(直至两根全部吃完)
二、展开
1.幼儿自由探索给小棒排序。
请幼儿自己比一比小棒的长短,排一排小棒,主动探索排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掌握排序的情况。
2.教师利用课件与幼儿一起总结、归纳排法。
请幼儿观看课件:3-2比较概念
(1)先比较4个物体,找出最长、最短的,最短的放在最前面,最长的放到后面。
(2)然后比较其它两个物体的长短、按顺序放在中间,并说出:我是按照最短的、短的、长的、最长的顺序给物体排队的。
请幼儿观看课件:3-1比较概念
(3)让幼儿在正排序的基础上进行逆排序。
3.引导幼儿讨论:两种排序的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1)正排序是从短到长,一个比一个长。
(2)逆排序是从长到短,一个比一个短。
(3)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述。
三、结束
1.请幼儿自由排序,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2.教师小结,自然结束。
幼儿园小班比较长短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对同类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2、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3、学习用并置的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概念(3-13-2)
2、长短不同物品、幼儿学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两根魔棒,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让幼儿发现长短不同。)
二、展开
1.通过*作,学习并置比较法。
教师出示长短不同的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物品的名称、颜*、哪个物品长?哪个物品短?
2.用什么方法*你说的是对的呢?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
小结:用并置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与幼儿一起朗诵教师总结的儿歌,边说边*作。
两个朋友比长短,先躺下,左对齐;眼睛向着右边看,就能比出长和短。
3.趣味练习:比较长短观察图片,比较相同物体的长短。
请幼儿看看图片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并在最长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红*,在短的铅笔下面的圆圈里图上蓝*。
4.分组*作,巩固方法。
请幼儿在小筐里分别拿出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相邻两名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重点指导掌握不好的幼儿。
三、活动延伸
教师小结后,让幼儿通过寻找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学习比较长短,形成长于短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