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

注释:

斯、是:指示代词,这。陋室:简朴狭小的房屋。

惟:同“以”,强调。德馨,指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鸿儒: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读书人。

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指没有学识的人。

素琴:未加雕饰的古琴。

金经:《金刚经》的略称,唐代流传甚广。

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乐器声音。乱耳,使听力紊乱。

案牍:官府处理文件。

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子云:汉代扬雄的字,他在西蜀写成《太玄经》。

何陋之有:何有陋的地方。孔子说:“有什么陋呢?”

译文:

山不必高耸,有仙人居住即成名胜;水不必深邃,有龙出没即为神灵。这里虽然是简陋的房子,但我品德高尚,如同香气飘远。台阶上长满绿苔,帘子间草*苍翠。我周围有博学之士相伴谈笑,往来之人无不有学问。我可以*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吵杂的音乐干扰我的耳朵,没有公文使我劳累。这里像南阳的诸葛庐,又像西蜀的子云亭。孔子说:“有什么陋呢?”

刘禹锡是一位唐代文学家和词人,他出生在洛阳。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最为突出,白居易称赞他的诗歌神妙非凡。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与李翱、韩愈等同辈。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

秋词刘禹锡原文及翻译2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秋景画面,今天yjbys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秋词的原文及翻译,想了解的可以看看,更多文言文请关注yjbys网!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秋词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3

此诗是刘禹锡赞颂牡丹之作,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表达他对于牡丹的喜爱。

译文

庭前的芍*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芍*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析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