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宜、层、尽”等12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正确地朗读词语。
【课前教具准备】
1、自制字词卡片和课文插图。
2、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3、自制的金*小星星。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更多的了解秋天吧!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谈感受。
二、自读
1、凭借插图和拼音引导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找学习伙伴互助读词语,互相正音。
3、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自主认读。
三、指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看图边听。
2、分组练读,引导学生正确读词。
3、多种形式汇报读。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忆生字的。
四、朗读
1、学生自由练读,要读得正确、读出美感。
2、小组练读,点评。
3、汇报读,看谁读得最美、最有感情。奖给金*小星星。
五、写字
1、出示“宜、实、*、华、谷”生字,引导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点评。注意指导各部件的占格位置。
4、学生临写,同桌互相点评。
六、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把你们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词语,拿出来展示一下吧!
【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感受不深,如果利用课件展示秋天的不同美景,让学生观察,效果一定更好。
在识字环节中,为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的做法,并进行小组点评,力求创设课堂学习的积极气氛。
在阅读中,我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通过让学生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词语读出感受和体会。并以奖给金*小星星这样的比赛形式促进学生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展示他们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完成较好。他们大部分是在与家长的合作下,共同查阅资料,或走进大自然去体会,去完成的。这样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苏教版《识字1》教后反思2
《识字1》通过以词串的形式介绍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等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辅以相应插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认识和书写这些词语外,还通过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义,并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习俗,这是教学的关键重点。
在学生初步具备了认读汉字的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将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调动他们的识字积极*和创造*,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经验,鼓励他们自主学习生字,确保看清形状、准确读音,并通过图文对照建立联系,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幸运的是,学生在识字书写方面的难度并不大,这也是令人欣慰的。
在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第一题时,即“看图,写出你想到的词语”,学生们展现了较为发散的思维。他们不仅仅局限于《识字1》中的词串,还纳入了一些在图上观察到的其他词语,例如在第四幅图中写下了“赏月”。尽管这样的回答较为创新,我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回归到教材本身。
在课堂上,我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说出书本中的节日,还向他们介绍了刚刚过去的元宵节、重阳节等,与他们分享了有关习俗的趣闻。同时,我让他们回忆一年级时学过的公历节日,如妇女节、劳动节等,并引导他们按顺序排列这些节日,以加深印象。通过这样的互动,我期望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印度》教学设计及反思3
印度:南亚次大陆的明珠
第一部分:认识印度
一、填空
1. 印度东南临 孟加拉湾 ,西南临 阿拉伯 海。
2. 主要的陆上邻国有 *、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 。
3. 隔海相望的国家: 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 。
4.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 大 的国家。
5. 印度人口已超过 14 亿,仅次于 * ,居世界第 二 位。
6. 印度人口特点:人口数量 巨大 ,增长 迅速 。
7. 人口对 资源、环境、经济 发展造成压力。
8. 印度是文明古国,有著名的古建筑 泰姬陵 。
9. 地形特点:北部山地 喜马拉雅山脉 、中部平原 恒河平原 、南部高原 德干高原 。
10.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 热 带和 亚热 带。
11. 印度以 热带季风 气候为主,全年 高温 ,分 旱季和雨季 。
12.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解决的措施是修 水利 工程。
第二部分:印度的人口与发展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迅速,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简答
1. 分析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印度拥有发展农业的诸多有利自然条件:
地形: 印度拥有广阔的平原,如恒河平原,土壤肥沃,适宜耕种。
气候: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水源: 印度拥有众多河流,如恒河、印度河等,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劳动力: 印度人口众多,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2. 印度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印度频繁遭受旱涝灾害,主要原因在于: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也不稳定。如果季风到来晚,或退却早,或风力不足,都会导致降水不足,引发旱灾。反之,如果季风过强,或停留时间过长,则会导致降水过多,引发洪涝灾害。
森林破坏严重: 印度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
水利设施不完善: 印度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有效应对旱涝灾害。
三、综合题
1. 读课本35页印度地形图7.34,完成下列要求: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河流:(恒河)(印度河)
高原:(德干高原)
海域:(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
岛屿:(斯里兰卡岛)
山峰:(珠穆朗玛峰)
纵观印度地理事物分布,该地区大致可分为 三 大地形区。
A 6月至9月,C 由海洋吹向陆地,G 西南风,I 形成西南季风,E 为雨季。
F 10月至次年5月,B 东北风,H 由陆地吹向海洋,D 形成东北季风。
第三部分:深入理解印度
学习重点:
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并理解人口过度增长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习难点: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是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其显著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这种气候类型对印度农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有利影响: 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使得印度能够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多种农作物。
不利影响: 季风的不稳定*也给印度农业带来巨大挑战。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会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为了应对季风气候带来的挑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
修建水利工程: 通过修建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提高抗旱防洪能力。
推广抗旱耐涝品种: 培育和推广抗旱耐涝作物品种,降低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加强气象预警: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旱涝灾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应对措施。
总而言之,印度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家。了解印度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气候特点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