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测试内容主要涵盖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加减以及找规律,这些内容构成了数学学科的基础,主要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但个别同学在一些细节上存在较多错误,比如林斌等部分同学。另外,也有个别学生在基本的减法方面出现了错误。从试卷分析来看,优秀的学生数量较少,后进生也相对较少,而中等水平的学生较多,但基础计算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加强细心和训练。

二、原因分析: 1、有理数混合计算训练不足,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够强。 2、考试时部分学生态度不够认真,出现了马虎的情况,比如漏写负号、抄错题等。 3、个别学生还存在化简求值格式方面的问题。

小学数学期中质量检测反思范文

三、改进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课堂学习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点贯彻到每一节课上,确保每个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都能提高准确*。 2、从日常的每一节课开始训练学生的细心程度。 3、加强对稍差生的关注程度,更加重视问题的纠正和解决。 4、加大计算题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期末质量检测的分析报告2

一、对试题的认识

本次试题,能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活动等各方面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考查,尤其侧重了学生行为习惯和各种能力的测查,如审题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是一份细致、难易适中、紧扣课标的好试题。

二、考试情况概要

本次考试,平均分为89.74分,优秀率为85%,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试题的解答。

三、典型错例分析

1、我会填第5小题:“105乘8,积的中间有()个0。”

错因分析:本小题以填“1”的居多,反应出学生对于数的运算还停留在表面,没有通过实际计算再去数积的中间到底是有1个0还是没有0.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不能做到认真分析计算后再做答,处理分析问题上跟着感觉走,较为随意。

2、我会填第11小题:“一箱果汁有20千克,同样的7箱果汁有()千克,再添上()千克就是1吨。”

错因分析:这是一道质量单位间换算的的题目,除了要用到乘法的知识,还要进行换算,最后再用减法计算。对于质量单位间的换算,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过,课堂效果和作业也比较满意,在这一点上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从试卷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退位减罚确实需要加强训练,得分率为62%!越是看似简单的题,学生越是容易掉以轻心急急忙忙做答,并不是在认真计算后解答的,造成原本十拿九稳的题出错率偏高。

3、“画一画”(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一个周长是8cm的正方形和周长为12cm长方形)。

错因分析:本小题是一道检查动手能力的题目。周长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借助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学生学得还算扎实。但由于本题稍有点变式,没有让学生直接画出指定长和宽的长方形和指定边长的正方形,对于思维不是太活跃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反应出有的学生不注意审题,有些学生在周长知识方面有欠缺,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有少数学生随手画图没有养成借助工具规范作图的好习惯。

4、我能解决问题第4小题“学校图书室有309本故事书,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科技书和故事书共有多少本?”

错因分析:大多数出错的学生列出的方法都是309×3=927(本),927+309=1236(本)。虽然学生也知道先要算出科技书有多少本,但没有真正理解故事书与科技书本数的关系。可以看出学生审题能力欠缺,还没有形成认真读题和审题的习惯,也说明学生没有把平时教师引导借助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的方法真正掌握和领悟。得分率仅为51%。

数学期中考试反思范文3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为了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以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现对本次考试做以下总结:

本次数学考试题目能紧扣新课程理念,从概念、计算、应用和动手*作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双基、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平均分90分,及格率98%,优秀率86%。在这次考试中,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基本掌握。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思维不够灵活,不够严密,考试时的心理素质不够好,成绩也不够理想。整张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考查。有些题虽然难度较低,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细心、认真审题的习惯,容易出错。例如,口算不够熟练,运算符号看错导致失分;解决问题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学生缺乏分析能力,无法识别题中的干扰条件。今后应加大解决问题的教学力度,着重对班里的中等生以及后进生在如何分析信息和问题上多加指导。

改进措施: 1、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学生做计算题的正确率。 2、围绕知识点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应用题,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给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把好单元检测关,及时查漏补缺,弥补不足。 5、加强对错检查的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