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送人归江夏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送人归江夏翻译:无
送人归江夏字词解释:
江夏:“江夏”初为郡名,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两汉皆治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境内),亦有前汉治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北),后汉治于西陵一说。三国时,魏、吴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治上昶城(今湖北省安陆市西北),吴江夏郡初治沙羡(县治在今武汉市江夏区境内),孙权自*都鄂后,立武昌郡,旋复名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晋平吴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并将原魏江夏郡治迁回安陆旧城。南朝刘宋时,江夏郡定治于汝南县城(即夏口)。至隋平陈,江夏郡、武昌郡皆废,入鄂州。隋炀帝时及唐代中期,因政区通名变化,曾两度改鄂州为江夏郡,乾元元年后,江夏郡一名始废。
“江夏”自隋开皇九年起又被用作县名,当时是改侨县汝南县为江夏县。此前,今武汉市域内最早的县级行政建制为沙羡县,始设于西汉。三国吴省之,晋太康元年复置,治夏口。后省沙羡,并入沙阳。东晋末,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侨立汝南县。自隋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后,“江夏”县名沿袭不变,直至清朝灭亡。1912年为纪念辛亥*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
送人归江夏赏析:
这首诗借景抒情,在这首诗中,‘孤月’是表达一种孤寂落寞;新月亦是新满的圆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
作者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送人归江夏赏析
《送人归江夏》作品赏析2
《送人归江夏》作品介绍
《送人归江夏》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
《送人归江夏》原文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送人归江夏》注释
①江夏:唐天宝元年改鄂州为江夏郡,治所在江夏(今湖北武昌)。
②江:全诗校:“一作天。”
③鄂渚:小洲名。相传在武昌黄鹤山之西不远的长江中。这里代指江夏。
④将:与。
《送人归江夏》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送人归江夏》繁体对照
卷143_46送人歸江夏王昌齡
寒江綠水楚雲深,莫道離憂遷遠心。
曉夕雙帆歸鄂諸,愁將孤月夢中尋。
送人归江宁的唐诗赏析3
楚客忆乡信,向家湖水长。
住愁春草绿,去喜桂枝香。
海月迎归楚,江云引到乡。
吾兄应借问,为报鬓毛霜。
《送人归江宁》注释
①江宁:唐县名,上元二年(761)改为上元(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在今江苏南京。
②楚:江宁战国时属楚地。
③“住愁”句:指见春草绿而思归。
《送人归江宁》作者介绍
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送人归江宁》繁体对照
卷200_82送人歸江寧岑參
楚客憶鄉信,向家湖水長。
住愁春草綠,去喜桂枝香。
海月迎歸楚,江雲引到鄉。
吾兄應借問,為報鬢毛霜。
《送人南归》唐诗赏析4
《送人南归》作品介绍
《送人南归》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
《送人南归》原文
送人南归
人言下江疾,君道下江迟。
五月江路恶,南风惊浪时。
应知近家喜,还有异乡悲。
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
《送人南归》注释
①下江:顺江而下。迟:缓慢。
②异乡悲:作者自谓。
③竹枝:即《竹枝曲》。
《送人南归》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送人南归》繁体对照
卷283_4送人南歸李益
人言下江疾,君道下江遲。
五月江路惡,南風驚浪時。
應知近家喜,還有異鄉悲。
無奈孤舟夕,山歌聞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