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在那悠久古镇的小巷,呼吸着小镇所特有的清新空气,你顿时就会发现,*的文明就在于此。

悠久古镇,传承文明。古镇的早晨,充满的是生机。不知道有谁在发号施令,每天特定的时间,河边就会传来妇女的洗衣声,那木棒敲击衣服的声音是多么的富有节奏,也许华夏的音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老人们的寒暄也成了这古镇的一大亮点,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会寒暄地问几句,以示尊敬,有礼貌。我们*成为礼仪之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悠久古镇传承文明作文

这清晨的古镇不正透露出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古香的韵味。

“静”也许是古镇所特有的,虽然没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但是你可以发现古镇的“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在古镇上没有城市中汽车的轰鸣,没有市场上的大声叫卖,没有建筑工地上的喧闹,它有的只是让人心情舒畅的问候。在这种“静”中不正显示出了我们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谦逊与恭让。

的确,安静,是心灵的自由,是美的本质。安静是理想的状态,是劳动者的安居经验。古镇安静,华夏美丽。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自古以来,古镇的酒是香醇的,几乎镇上的每一户人家都珍藏着一坛陈年的老酒,他们期待着在未来最美好的那一刻打开它,让所有的人分享它。在期待的日子里,酒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香醇,不知道是他们忘记了这一坛酒还是期待让明天更美好,也许一切都将在明天被打开。古镇上的人们是对未来抱有着希望的,正如我们的华夏民族在时光的飞逝中,带领我们炎黄子孙永远向前,向着最高峰前进。

踏着那小镇上软如沙的泥土,你会觉得华夏的真谛就在其中;迎着那轻如纱的微风,你会觉得华夏的精髓就在其里。毋庸怀疑,悠久古镇,传承文明。

一切正是因为——

春天怜爱小草,造就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绿*。

夏天钟爱蝉儿,成全了那朴实的丝丝绵绵。

秋天痴爱落叶,终结了从容淡漠的不悔精神。

冬天恋爱孤雁,留下了那无法追忆的似水年华。

烟雨清明,悠悠我心作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何时,每到清明,总会生出一丝丝惆怅萦绕于心间。不甚浓烈,却也挥之不去。

清晨打开窗,微冷的雨丝轻轻柔柔的从带着*郁的天空飘零,扑面而来,我知道:清明,又来了。

清明,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节日。说也奇怪,老天也仿佛有情般,一到这一时节,总会洒下这伤感的泪水。

透过这雨雾,我仿佛听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怨话语;仿佛感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深情;仿佛看到“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遥望家乡的那抹因思念而萧索的身影,仿佛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一叹……

雨仍纷纷洒洒着,每一丝雨都像是他们或遗憾或痛苦的哀叹。千年之前的他们,无论哀婉、无论悲壮、无论痛惜,都寄于这雨。千年之后的我,于一窗前,观着这越过了千年的雨,感受着他们千年之前的情思、愁绪。有些沉醉,微微默叹,微微感慨……

这一刻,听着他们娓娓细语,我竞这般沉迷,这般思绪万千……

暮然间,就像一道闪电划过夜空,我突然想到,清明,何尝不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老天已将悲情化作滋养生命的力量。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一场雨来的是如此及时,让干枯的芽儿得到了雨水的滋润。重新萌起绿意,勃发出生机,驱散了清明的伤感,让我们在缅怀故人时,看到这芽儿,看到未来的希望……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会因一人的逝去而断流、枯竭。悲怆,不是不能没有,而是不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还需快乐,还要开心。能够坦然面对,能够以一种淡然的心态去缅怀故人,继承他们的遗志,干好他们未完的事业,继续微笑着生活。我想,这也正是逝去之人所期望看到的。正如大雨倾盆后,天空会一点一点的散了*郁,消了乌云,重拾阳光,重寻湛蓝,重放光彩……

这就是清明的涵义吧——我想。

丽江古镇作文3

丽江古镇

有句俗语说:“没去过丽江的古镇就等于没到过丽江。”今天,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决定亲自走一趟束河古镇,一窥其神秘面纱。

一踏入古镇,便扑面而来一阵浓厚的牲畜气息。初时以为是猪圈附近的气味,后来才发现古镇上自由自在地行走的是马。这些马行走在古老的石板街道上,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感受到古代的氛围。

马儿悠闲自得,任*地流鼻涕、*晃尾,即便有人被摇落也无动于衷,随心所欲地在马道上方便。有时候它们甚至偏离道路,将粪便拉到人行道上。

首先踏入了“小吃街”,这条街道热闹非凡,灯红酒绿,店主们热情地三五成群地向你奔来,手持简陋的菜谱不停地向你推荐各家的特*美食,场面颇为滑稽。最终,你会被其中一位店主花言巧语所吸引,走进一家别具特*的小屋。破旧的白墙、头顶上快要掉下来的脏电扇、高分贝的交谈声,这些在我们看来是“脏”的元素,却是云南人独特的“特*”。

店主兼招待、厨师兼跑堂,一位忙碌的身影。浏览菜谱,你会发现许多独特的菜品:水蜻蜓、炒竹虫、粑粑、水*杨花、鸟蛋串、鲜花饼……一个比一个奇特。丽江人嗜好重口味,许多菜品都相对较咸,让你离开时可能需要喝上三大杯水才过瘾。

继续往深处走,便可发现“三眼井”。这口井与我们通常见到的井截然不同,共有三个井口,因而得名“三眼井”。井水非常浅,深度仅约三十厘米,而且井口之间用石板相隔,横向连接,使井呈长方形或正方形,每个井口略大于一个洗衣机。井水的源头是一只龙头,水从龙头的嘴巴中喷出,当第一口井满了后,水会自动流至第二口,依此类推。由于第一口井的水是用于饮用的,人们常常取水喝。由于水流小,根本不用担心水溢出来。

这井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三口井分工明确:第一口井的水用于饮用,第二口井的水用于洗菜,第三口井的水用于洗衣。由于井口之间有高低差异,即便第二口井脏了,也不会流到第一口井,保障了饮用水的清洁。同时,第三口井中残留的洗衣粉也不会影响到饮用水和洗菜水。这种巧妙设计令人对井的创造者赞叹不已。

怪不得人们说:“没去过丽江的古镇就等于没到过丽江。” 啊,这趟旅程实在是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