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16---17线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教案设计(精选4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第二课时平移和平行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请学生将手里的长方形张对折,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你还会怎样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作的预设。

第三课时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第四课时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作,让学生在*作中感受数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角的意义

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引入: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3、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75°105°120°135°150°180°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作业:p40、5、7

p41第十七课时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

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5、我们已经认识了五类角,你能根据五种角的度数,把它们排排序吗?(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6、观察在钟表的行走过程中有没有角,分别在什么时刻形成了什么角,在小组内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课后作业:p43、3、5

p42-44第*课时角的画法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完成相对应的关于画角的配套练习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5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3

5、火烧云

教材分析:

文章描绘了晚饭后天空中火烧云颜*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火烧云颜*变化快的特点,背诵课文。

3、学习火烧云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4、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变化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二)

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马

变化快忽然形状变化多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

6、莫泊桑拜师

教材分析:

文章写了莫泊桑拜师学写作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谦虚好学,教育我们在写作和学习中要注意观察,勤学苦练。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造句

酷爱——全神贯注——

二、讲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

(1)、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2)、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朗读,结合幻灯片,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3)、朗读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2、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板书设计:

6、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福楼拜

焦急万分虚心求教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

一无所获再次求教怎么没有什么好写呢?

全神贯注坚持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

勤学善教

7、一次特殊的实验

教材分析:

文章写了施密特博士被毒蛇咬伤后,面对死亡仍坚持做实验记录的故事,变线了他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品质,歌颂了他高尚的人格和执着敬业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白发苍苍”、“燥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用心品读的阅读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对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崇高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无数科学家为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共同去感受“一次特殊的实验”吧!读课文题目,理解“特殊”。问:这次实验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们自己读书弄明白。

2、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3、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学收获。

4、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自学情况汇总,再选几个在全班交流。

5、同桌互读课文,检查是否把课文读通。

6、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知精神

1、读着课文,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用心读读,体会体会,想想为什么让你特别感动。

2、在小组内交流。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依次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互相补充或提问。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拼读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1、读着课文,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用心读读,体会体会,想想为什么让你特别感动。

2、在小组内交流。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依次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引导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读,体会科学家的顽强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产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施密特先生一点儿也不怕,他仔细观察蛇的外形、特点”,“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科学家面对凶恶的毒蛇不畏惧的胆量。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从这句中体会科学家在自己被毒蛇咬伤又无人救援、生命危急时,想到的仍是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

从“详尽”、“认真”、“仔细”、“像往常一样”等体会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从“汗水淌着”、“肌肉抽动”、“感到燥热”、“耳朵里发出噪音”、“伤口、鼻子和嘴开始淌血”等感受科学家经受着剧烈疼痛还坚持作科学记录的顽强意志。“时间啊,你慢些走……不!时间你快些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科学家敬业精神的敬仰,对科学家遭受痛苦折磨的心痛。

4、说一说这次实验特殊在哪里。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再交流。

三、拓展延伸,学习品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一次特殊的实验

详尽认真仔细像往常珍贵的记录

抽动燥热耳鸣淌血英勇献身

8、金蝉脱壳

教材分析:

本文生动的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奇特情景,启发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二类生字,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

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深绿*”、“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8.金蝉脱壳脱壳中

脱壳后

积累与运用(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2.积累成语,感受成语的趣味*。

3.阅读成语故事,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好习惯。

4.能清楚明白地讲述做客的文明和待客的热情;能热情、大方地与别人交往;在与人交流中,养成耐心倾听、文明建议的习惯。

5.留心观察你生活中熟悉的人,能找出其特点;能把自己想介绍的人物的特征写出来;能自读自改习作,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并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2.积累成语,感受成语的趣味*。

教学难点:

留心观察你生活中熟悉的人,能找出其特点;能把自己想介绍的人物的特征写出来;能自读自改习作,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今天的“温故知新”栏目里,你准备怎样通过“温故”达到“知新”?(我先按要求读句子,然后想带点的词语的意思,看看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再写出类似的一些词语。)

2.学生自由读句子,读中感悟带点词语的意思,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都表示很快的意思;不同点:“顷刻间”表示很短的时间。“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

3.扩展练习,写出类似的一些词语。(马上、一会儿、转瞬间、一刹那)

二、语海拾贝

1.读成语,不懂的通过查《成语词典》了解意思。

2.每一列成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3.你还能补充这样的成语吗?

三、点击成语

1.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惊弓之鸟》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3.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

2.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3.交流汇报,教师引导。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到别人家做客,家里也常有人来做客,我们每一个孩子既当过主人又当过客人,对待客与做客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和体会。下面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2.出示“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明确练说内容。

(1)自读“口语交际”内容要求。

(2)请一位同学把课前准备的“待客与做客”在全班表演一下。大家当评委。

全班交流评价:你最欣赏谁?原因是什么?你想给谁提点建议?为什么?

教师通过小结梳理学生的评价,让他们明白待客时,动作要自然大方,语言要热情,要有礼貌,要主动与客人交流。如果能根据当时的情境为客人考虑得更周到那就更好。做客人也要讲文明礼貌。

(3)小组分角*交流。

(4)小组自评:对你接待的客人满意吗?对接待你的小主人满意吗?评一评。

(5)全班各小组轮流表演,全班交流。

(6)评选出优秀“主人”和优秀“客人”。

(7)师小结:通过今天的交际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二、把口语交际中说的内容写下来。

第三课时

习作百花园

1.审读习作要求。

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明白习作要求。

2.启发观察,筛选内容。

(1)对一个你不熟悉的人,你最想了解他的哪些方面(全班交流)?

小结:介绍一个人就得把你想要了解的写清楚。

(2)怎样让你所介绍的人给别人留下特别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呢?

交流小结:抓人物特点写。(如外貌、个*、兴趣、爱好等特征。)

(3)交流所观察的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4)根据特点习作可分为哪几个方面来写?其中哪些特征可以详写?这些方面可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列?集体交流,相互启发。

3.构思习作,学生自拟草稿。

4.自读自改。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知道修改在习作中的重要*。

5.师生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教师重在指导习作修改的方向和方法)。

6.小组互评自改。在评价别人的习作中自己也学会思考,力求得到一些启发,丰富自己的语言,使习作写得更生动,笔下的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通过反复修改体会到修改后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7.全班欣赏,增加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

看看范文怎么写:

夸张的她

大大的头,大大的耳朵,大大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嘴巴……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一切都是大大的。她!咱全班同学都猜得出——陆莺。

陆莺是我们班长得最高大的女同学,她是个小队长,语、数、外各科成绩在我们班里属中等水平。她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喜欢把作文写得很夸张和“酷爱”流行歌曲。

那是在一节作文公开课上,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材料自选。陆莺写作文夸张惯了,此时,她又发挥起来。老师知道她作文写得不错,就请她上讲台朗读作文。她有声有*地读了起来:“……消防员正在紧张地救火。这时,三楼传来了一个小孩的哭声。一个勇敢的消防员叔叔一个箭步,纵身一跳,踩在二楼的窗台上,又一翻身,跳到三楼,抱起孩子,往下一跳,‘啪’地一下,稳稳当当地落在了地上。他放下孩子,又开始灭火……”还没等她念完,台下就传来阵阵笑声。有的同学笑着说:“她又夸大其词了。”老师也笑了起来,说:“她写得太夸张了!”可陆莺却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得意洋洋地继续读下去。下课了,老师又重新指导她,并且再三叮嘱她作文遣词造句要准确合理,实事求是。可她从办公室走出来时,却不以为然地嘟哝道:“难道真的是我写得太夸张了?”

陆莺还是一个十足的追星族。平时口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歌星,而且还常学他们的样子。她最喜欢的歌星是张惠妹,每次下课都要哼几首张惠妹的歌才算过瘾。一次她带了盒张惠妹的歌曲磁带来学校。上体育课时,她竟擅自不下楼上课,还用教室里的录音机播放张惠妹的歌曲。正巧老师来了。老师没收了磁带,批评了她一顿。幸亏这几天她有了进步,老师才把磁带还给了她。可是她对张惠妹实在太“痴情”,依然悄悄地把磁带放在身边,下课照样唱张惠妹的歌,学她的样……

她和同学相处得很好,大家都喜欢和她谈论明星,看她的作文,笑她的夸张。

点评:

这是一篇有趣的习作。主人公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与她的关系,都写出来了。

我们写人物,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其独特的个*、爱好等。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十单元《认数》教案设计4

第一学段已经教学了万以内的数,本单元继续教学更大的整数。全单元的内容随认数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读、写;第二部分是整亿的数以及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第三部分是几个亿和几个万组成的数,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认、读、写数着重教学与十进制计数法有关的基础知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学习突出实际应用的需要。

十进制计数法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无论是认识较大的数还是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都离不开十进制计数原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是在认数与数的改写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逐渐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万以内数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在本单元的认数中会有更清楚的理解。

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材注意了以下三点: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因此,缺乏对大数的感*认识是他们学*数往往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这点不足,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学习较大的数。

首先是在现实情境中引出较大的数,引发学习这些数的内在动机。第86页例题以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甜菜三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引出亿以内的数;第91页例题以我国2003年水泥、原煤、布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引出整亿的数;第94页例题又以我国2003年粮食和钢材的总产量引出几亿几千万的数。例题引出新的数以后,教材都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数有多大?怎么写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其次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一边进行读、写数的练习,一边体会大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里的一些读数和写数练习,都结合现实背景进行,如联系*广场的面积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读整万数;联系南京长江二桥和上海轻轨线的长度读非整万数;联系地球的年龄读整亿数。又如结合恐龙灭绝时间和昆虫的种数写整万数;结合江苏省2003年大、中、小学学生人数写非整万的数;结合人的脑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度写整亿数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读、写数的练习,既增加了数学学科外的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较大的数在描述、表达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数概念的形成和实际应用数的经验的积累,数感逐渐得到发展。

(2)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整数的计数方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已经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本单元教材第86页例题继续让学生照这样去数,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91页例题仍然让学生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第二,及时整理数位顺序表。在教学万以内数的时候,初步出现了数位顺序表。本单元分两次扩展数位顺序表。第86页例题先把十万、百万、千万这三个计数单位引上计数器,了解个、十、百千万在计数时的排列顺序。然后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里填写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通过填写知道从个位到千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把这些数位分成个级和万级。第91页例题再次扩展数位顺序表,表里的内容也丰富了,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教材把亿级及相关的数位、计数单位都留给学生填写,让他们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联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教材还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了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让学生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第95页想想做做第4题里有四个多位数,每个数里都有一个9,通过用线连一连,使学生感受9在不同数位上有不同的含义。同样,第90页第5题中千万位、万位和千位上的2,意义是不同的。

体会位值原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

(3)把读数与写数的教学同理解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读数与写数不是单纯的方法与技能的教学,而是继续理解数的意义的教学。读、写多位数历来是教学难点,特别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更为突出,本单元教材改变了多位数读法与写法的教学。

首先是作了合理的安排,先读、写整万的数,再教学若干个万与若干个一组成的数;先读、写整亿的数,再教学几个亿与几个万合成的数。先教学的内容是后续教学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既利于教,也便于学。

其次是突出分级读写,逐级读写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些比一比、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各个数级上的数的读写方法。如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六组数,通过同组的两个数的读法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它们的读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而在能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读整万数。又如第92页第2题,分别写出五十、五十万和五十亿,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数的单位不同,50在数里的位置就不同,从而在会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写整万、整亿的数。读、写较复杂的多位数的教学,选用了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第88页例题中要读三个多位数,其中第一个数在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珠写出52395239后,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数是5239个万和5239个一合起来的数,并示范了读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感受多位数的读法。例题里的另两个多位数都留给学生自己读,教材只在数的组成上给予一些点拨。由于突出了先分级再从高往低逐级读的方法,数中间0的难点也被化解了。第89页想想做做第2题把写多位数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为他们提供一张简易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先分级、后写数,从高往低逐级写。

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和经验,是主动获得知识的表现。

2、教学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便于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在认、读、写多位数之后,教材中还有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这两个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更方便地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1)在数的改写活动中体会简便写法。

第92页例题要求学生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这两个数,前一个是整万数,后一个是整亿数。有些学生会分别写出9600000和1300000000,也有些学生会写作960万和13亿。教材里出现的两个等式都含有三层意思,一是9600000和960万都是九百六十万,1300000000和13亿都是十三亿,是同一个数的两种写法。二是比较各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写成960万和13亿明显简便得多。三是示范了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理解新学的知识。

(2)结合实际应用体会近似数。

第96页例题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做做里设计了相应的练习。第2题省略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设计这道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知道较小的数也有近似数,也可以求近似数。二是认识尾数以及按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为接着练习第3、4题打好基础。第5题是开放*的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中还有两道推算题。第90页第6题从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推算一百万张纸大约厚多少米。第93页第5题从100万枚1元硬币大约重6吨推算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多少吨。这两题运用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以及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乘10这两个知识,让学生从较小的数量推算较大的数量,既发展推理能力,又发展数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