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下了场大雪。雪一下子堆得老厚,白皑皑的,路上像铺了一层绒绒的地毯,这真是*城难得见到的美景。
那天清早,我看见路旁一家小餐馆前堆起了一个雪人,是在这家餐馆打工的几个外地年轻人冒着严寒堆起来的,他们冻得满脸通红却堆得兴致勃勃。雪人挺漂亮,胡萝卜插成的鼻子,彩纸做成的眼睛,用花花绿绿的挂历叠成的蓓蕾帽,手臂里还夹着一根长长的树枝,枝头上挂着几个彩*的气球和几片彩*布条做成的小旗子雪人融入了几个外地年轻人尽情的想像,是冬天和他们彼此赠予的最好的礼物了。那时,天上的雪花正在飘飘洒洒,街头一片*清玉洁,宛若童话的世界。那个漂亮的雪人仿佛活了一样,在这飘飞的雪花中轻盈地舞动
这个漂亮的雪人引来了不少过往行人的注目——它确实堆得挺别致可爱的。有的人还跳下自行车跑过来看看它,开心地一笑。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在雪小些的时候,许多家长回家拿来照相机,领着孩子和这个漂亮的雪人合影留念。这个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诞生的雪人,给这条街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雪停之后,因为气温依然出奇地冷,雪许多天不化。缺少了雪花的陪伴,这个漂亮的雪人显得有些寂寞。人们渐渐失去开始见到它时的兴致,走过它的身边,连看都不看它一眼,它便显得越发孤零零。因为缺乏飘落的雪花的装点,又因为来来往往汽车排放的废气和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烟尘的污染,仅仅几天,雪人就变得灰蒙蒙、黑黢黢的了,仿佛是一个受冷遇又受气的灰姑娘了。
接着,没过两天,雪人手臂中夹着的枝条上的气球破了,彩*布条做成的小旗被人随手扯下来扔在一旁;然后,雪人的胡萝卜鼻子被拔下来*地插在肚子上,漂亮的蓓蕾帽被撕成碎片撒满一地;雪人已经无可奈何地残疾,但还有人不放过它,路过它的身旁的时候,*地朝它的身上踩几脚,雪块坍塌下来,雪人的头、胳膊随着就掉落在地上。雪人再不是雪人,成了一堆脏兮兮的垃圾了。
一个漂亮可爱的雪人,就这样在人们的手中被创造、被破坏了。
让我多少感到痛心的是破坏它的人大多是可爱的孩子。我亲眼看见好几个孩子路过它的身旁,毫无缘由地踩它,把它当成靶子,拿雪块、石头砸它。而这些孩子里有不少恰恰在前几天还围绕在它身旁,欢乐地打雪仗,或者脸上绽开酒窝和它合影留念。
我更无法理解的是参与破坏的还有当初创造它的人们。小餐馆里的那几个外地年轻人出来倒脏水就那样毫无顾忌地倒在雪人身上,尤其当雪人坍塌,剩下的半拉身子更成为他们倒脏水倒污物的垃圾桶了。
看来,雪人最好的命运,是在雪天里诞生,然后立刻消融在雪后的阳光下,消融得没有一点影子。这样,它只会看见我们人类欢乐的前一半,不会看我们随心所欲破坏的后一半。
(选自《无缘无故的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阶段表现小餐馆年轻人的行为小餐馆年轻人的情感
雪停前(1)雪人(3)雪人
雪停后(2)雪人(4)雪人
2.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这里的溅能换成飘吗?为什么?(4分)
3.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什么好处?(4分)
4.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4分)
参考*:
1.(4分)(1)创造(装扮)(2)破坏(污损)(3)喜爱(4)嫌弃(每空1分)
2.(4分)不能,因为溅字化无形为有形,比飘更能表现孩子们笑声的清脆响亮,它描绘了热闹欢快的场面,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能,因为飘字写出了孩子们笑声的轻盈悠扬,不仅表现了雪人带给孩子们的快乐,而且与上文雪花飞扬相照应,比溅更能表现笑声传播的广远。)阅读题及*
3.(4分)漂亮的雪人象征了美好的事物,它前后的遭遇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和痛惜之情,还起到点题和充当线索的作用。
4.(4分)要教育孩子们学会珍惜和爱护美好的事物;要尊重创造*的劳动;要唤醒人们珍爱美好生活的良知;要重视保护环境。
论阅读*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①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得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位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③现在有一些人,你问他人生价值是什么?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④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⑤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⑥现在有一种情形,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人人皱眉头痛,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⑦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东北,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文字确也帮不少忙。
⑧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1)
“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根据文章内容,分别说明“动机”“环境”“空气”各指什么。
“动机”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
“空气”________________
(2)
“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6段说,国文程度低落,别字广泛流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和”,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作者一开始就加以引用,是为了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文章的针对*。
b.
“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古香,意存忠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年纪晓岚虽然刻薄,但今天我们更刻薄。
c.
“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这句话的意思是,纪晓岚认为有名为利两条船,作者认为只有一条船,就是为名。这揭示了当时人虚伪的心态,与今人“一味好利”作对比。
d.
作者主张信照科举的办法建立一种制度,使官位利禄都要通过读书的途径获取,从而造成读书的风气。
e.
本文是一篇说理*散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阅读*:
*:4.cd;
~6阅读*3
阅读课文,回答1~6题。
1.*大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建的?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2.*向青年提出了哪些希望?
3.“此时此刻,我不由想起了”一段,说到“希望风华正茂的同学们要千万珍惜”,这一段放在四点希望后面是否合适?为什么?
4.“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一段,也是讲宏伟目标的,这一段放在第7段“决心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句后面是否合适?为什么?
5.“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挑战。”句中加点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6.四点希望按“远大理想”、“自身价值”、“学习科学文化”、“学习书本知识”这样的顺序排列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
*:见详解
解析:
1.一百年前,在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发生了戊戌变法。一批爱国志士喊出了兴学图强的口号。*大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大学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成果,为我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提出了“四个坚持”(或“四个统一”)的希望: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3.不合适。这一段主要回顾自己五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所以放在历史的回顾部分,放在评价北大百年成就之后才合适。4.不合适。这一段讲五十年后的灿烂前景,主要说明“祖国未来是无限美好的,青年的未来也是无限美好的”。用美好的未来鼓舞青年奋勇前进,所以放在临尾才合适。5.加点词不能去掉。因为“还处在”表明的是现状,“并将长期处在”揭示了初级阶段的长期*,两者并不矛盾,相反显示了语言的严谨*;“这样或那样”表明了“困难与挑战”的多样*、复杂*,与“许多”强调的“多”并不矛盾,同样显示了语言的严谨*。6.不好。四点希望侧重点不是这些,而是加强思想修养,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祖国*,进行艰苦奋斗,按课文那样的顺序,从思想到实践到服务到奋斗,才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