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6——10各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行口算。
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学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2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三、“用数学”教学扎实有效。
本单元开始出现“用数学”的内容,这是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做铺垫,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评课稿3
要把10的分与合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讲10的加减法时可以说时可以看着黑板说。课件分成四幅图片,中间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现避免形式单一,可以利用老师开始所用的对数游戏等形式。活动形式可以更贴近一年级的学生。
首先由吴老师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简要讲解。
吴:讲到5+5=10,这里只是说了交换位置,应该结合图形来讲,5个红*宝石和5个绿*宝石是不一样的。
吴:教材要求要慢慢脱离图,自己动脑想改怎样列式。从算式想结果,强化分与合的应用。
李:因为两部分的数量一样。
吴:这个部分的式子,组成和加法应该有一些联系。
陈: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说。
陈:我觉得对加法的意义强调的不够,比如9+1=10.为什么9+1=10呢?应该加上一句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减法要突出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还剩下多少。他的重点是让学生说,得数怎么算的,要从加减法的意义帮助学生来理解。
李:我觉得9+1这里没有处理好,没有引导他,直接就列出算式了,第一幅宝石图将加减法的意义引导出来。
麦:只要加一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说出来的
李:我觉得很好的环节就是找朋友,气氛热烈。
苏:很羡慕教低年级的`老师。
吴:怎样列出减法式子还应该加强一下,为什么用减法还应该问一下。
苏:减法的意义还应该渗透。
吴:学生现在分与合的部分已经很熟了,由加想减很容易。
陈:9+1=10,你读成了9和1等于10.
李:就是把第一幅图讲透一点。
李:要把10的分与合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讲10的加减法时可以说时可以看着黑板说。课件分成四幅图片,中间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现避免形式单一,可以利用老师开始所用的对数游戏等形式。活动形式可以更贴近一年级的学生。
1.一年级数学《10的加减法》评课稿
2.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评课稿
3.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4.一年级数学《8,9的加减法》的评课稿
5.数学评课稿
6.《数学乐园》的评课稿
7.《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8.《异分母加减法》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