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学会书写“缘”字。
能够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含义,领悟诗人富有哲理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苏轼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将其与生活联系,获取启示。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题西林壁》
范读指导
自读古诗,要求准确发音,理解诗句。
预习检查:检查学生对《题西林壁》的了解,特别是“缘庐峰”。
二、按三步方法学习《题西林壁》
了解诗人和诗题:介绍苏轼及《题西林壁》背景。
突出关键词,理解主旨:
学习第一、二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讨论句意,并强调朗读的重音。
学习第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释关键词,“不识”指不认识,“缘”表示因为,“题”表示书写。
讨论句意,强调只能在庐山之中看到部分景*的含义。
想象意境,领悟诗情:
展示庐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评价他人时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背诵,并体会诗情。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应能够深入理解《题西林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获取启示。
古诗题西林壁的诗意2
《题西林壁》
古诗全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言: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以景抒情、以理寓情的写景哲理诗。前两句描绘庐山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变化,后两句阐述由庐山之景引发的哲理感悟。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形状。
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不能辨明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写景: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移步换景的观察手法,描绘了庐山多姿多彩的形态特征,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哲理: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巧妙地将庐山之景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限,只能看到局部而难窥全貌,就像人们在生活中也常会被主观偏见所局限。只有跳出自我,客观全面地观察事物,才能真正认识其本质。
语言风格: 全诗语言平白浅显,却又寓意深远。苏轼以质朴无华的笔触,将庐山的奇观异景与哲理感悟融为一体,使诗歌既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又有发人深省的意蕴。
文学意义: 《题西林壁》不仅是苏轼写景抒情的名篇,更是一首具有永恒哲理意义的诗作。它启迪后人跳出偏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也体现了宋代以理入诗的新诗风。
题西林壁教案参考3
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各类的诗词歌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参考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够与他人交流读后感。
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自行标注出来。
指名读,纠正发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已经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将用学过的方法来解读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了解作者
谈谈这首诗的题目意思吗?
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理解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思考得很好。是的,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庐山面前……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 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 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 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 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不仅仅是看了庐山,而是仔细观察了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且用心去思考。你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
(三)、多诵读,领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流连忘返。他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将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是有一个地方可能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无法全面正确认识。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全面了解事情,就要多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谈谈观后感受。
举例生活中的情况来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为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PPT课件
《题西林壁》说课课件
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分析
《题西林壁》阅读练习及诗意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析
《题西林壁》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解析
苏东坡《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新解
《题西林壁》议论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