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思路

通过自主学习和反复朗读文言文,帮助学生感知故事情节。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文本中的形象与寓意。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实用9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塑造了愚公这一典型形象,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不移的毅力。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了克服困难需要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思想。文章生动且富有形象感,尤其在描写过程中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展现了愚公与智叟、愚公与其他人物间的不同态度。

三、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大意。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深刻领会其思想和意义。

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结合生活经验,从多角度进行阅读与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之”“其”“而”等虚词的用法。

准确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

拓展思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通过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利用生生互动和师生合作,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 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前,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 自读感知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听读并评价。

学生通过工具书和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做标记,准备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三) 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量让他们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只有在学生努力后无法解决的疑问,教师再提供解答。

(四) 检查自读

识记加点字的正确发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划出以下句子的朗读停顿: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辨析多义词: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而:而山不加增(可是)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翻译下列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甚矣,汝之不惠

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 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问。

(六) 诵读巩固

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 布置作业

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反复诵读课文,并给父母复述该故事。

第二课时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巩固学生的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这一任务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把握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中的寓意。

(一) 诵读导入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再次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 研读新课

本文中涉及哪些人物?

讨论人物年龄:

愚公年将九十,智叟是老年人,遗男“始龀”七八岁。

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益处: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

参与移山的人员有哪些?总共多少人?

参与者:愚公、三位能挑担的儿孙、遗男,总共五人。

任务艰巨吗?从哪些地方看出?

任务艰巨的依据:山的大小、移山的人员、工具的简陋、搬运的距离等。

分析人物对白:愚公与智叟为何持有不同态度?

愚公充满信心,智叟悲观。

愚公为何坚信山能移走?他如何回应智叟的怀疑?

愚公与智叟在思维上的差异:

愚公有远见,有坚定的决心,而智叟则短视。

愚公和智叟哪个更聪明?

为什么作者将两人名字中的“智”和“愚”反转使用?

对结局的思考:愚公依赖神仙帮助移山,是否表明他无能?

(三) 延伸拓展

讨论:从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愚公的方法是否合理?如果你是愚公,会采用何种方法?

(四) 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阐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初中八年级语文《三峡》精品教案2

为了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本文设想旨在改进教学方法,弃用传统的“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模式,转而采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指导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教读方法,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效果。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对文言文课文有整体的感受,特别是领略三峡的山水之美。同时,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抓住景物特征,深刻体会三峡的独特美景。

能够背诵并理解《三峡》这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作为邮票的主题,一定有其非凡之处。今天我们将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领略三峡的独特之美。请大家注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的学习目标(幻灯4):

理解并感受三峡的自然景观之美。

能够背诵课文《三峡》。 重点:在解析文句的过程中,突出描绘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和背景

教师: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文的背景。请同学们查阅注释1,完成以下填空。(学生举手回答) 本文选自___,作者是___。他是___时代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三峡指的是长江上游的___、和(幻灯5)。

四、教学过程

1. 朗读课文教师:我们将伴随音乐朗读课文。请大家认真听,看看谁能做到最好? (学生推荐某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做小评委评价。)教师:刚才大家的评价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表现不错。在朗读古文时,特别要注意不要断句错误。例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请同学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

2. 解释关键字词教师:现在请看这幅图,我们要来解释一个关键字:(通过“峡”字引入课文)教师:峡是什么意思?可以从它的部首和字义来解释。学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教师:很好。郦道元写三峡,必然集中描写哪些景物?学生:山和水。教师:对,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

3. 思考和讨论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并进行标记。

找出描写山的语句,关键字词是什么?

文章如何按顺序描写三峡的水?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

4. 分析课文教师: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山的语句,并找出描述山特点的关键字词。教师:现在请看这张邮票,邮票上的山与我们刚才讨论的特点是否吻合?

5. 辅助视听教师:我们现在来观看一段描绘三峡水的动画。请大家观察画面中水的特点,并根据课文内容描述画面中的水。(特别关注“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话的涵义。)

6. 感受和背诵教师: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会给人怎样的感受?从课文中的描写中找出表达这种情感的片段。学生:凄异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7. 布置作业教师:最后,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题。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在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讨论,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三峡》这篇优美的课文,从而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巴东三峡》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

3、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4、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向学生介绍有关游记的知识很有必要。首先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位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来完成本课的内容与各项目标。

教学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立足课文,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把握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作者对三峡不同景物所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品味语言。并通过开展“小导游”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郦道元的《三峡》导入

说明: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郦道元的《三峡》,请学生谈文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谈谈你心目中的三峡?

长江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

二、整体感知

1、粗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诗的美妙,也领略了景的秀美。李白乘舟从白帝城到江陵,中间经过了江流湍急、山峦峻秀的三峡,而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在聆听课文范读中,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把握作者游踪。

(说明:教师应提示学生尽量用文中语句概括)

(学生聆听范读,并快速阅读,在文中用铅笔勾画。)

学生:作者的游踪顺序是这样的: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老师板书)

教师:作者的确是按照这样的顺序逆流而上去游览三峡的。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根据作者的游踪顺序划分全文段落,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教师:正确。作者从宜昌逆流而上欣赏三峡的奇美风光,那么下面我们继续按照作者的游踪,找出三峡各个部分的特点并体会各峡山水景物特*。

(学生思考,也可讨论)

学生:作者首先从宜昌乘船上驶,开始到达西陵峡,西陵峡全长约120多里,有四段:第一段是黄猫峡,特点是“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第二段是灯影峡,特点是“带有浓厚的江南风味”。第三段是崆岭峡,特点是“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第四段是米仓峡,特点是“水势虽没有以前那么急,山崖却更加高峻”。

教师:说得很好,作者首先途经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的特征是山高不险,水急不狭。第二段灯影峡的特征是浓厚的江南风味,第三段崆岭峡的特征是山形水势,突然险峻。第四段米仓峡的特征是水不太急,山更高峻。那么接下来作者又到了哪里?那些地方又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到了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主要表现在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峰笔者、整齐,险峻;巫山云雾奇形怪状,应有尽有。接着作者进入了瞿塘峡,其特征是“山势较巫峡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在对瞿塘峡的描写中,作者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最后到了白帝城,三峡也就走完了。

教师:概括得非常全面。现在老师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板书)

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灯影峡:浓厚的江南风味

崆岭峡:山形水势,突然险峻

米仓峡:水不太急,山更高峻

巫峡--山水最奇险最美丽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瞿塘峡--山势稍平,水仍险急(人文景观丰富)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游踪顺序,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教师:刚才我们初读课文后,基本了解到西陵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而巫峡水险,山高,云雨等富有情趣,以及瞿塘峡人文景观丰富等诸多特征,下面请同学们自绘长江三峡简图,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游踪顺序。希望同学们特别注意长江三峡上、下游的方位。(几分钟后,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绘图展示)

[课件:屏幕上显示长江三峡简图,并用红*箭头游动显示作者游踪顺序。]

(学生绘图,标识,可以议论,并参看课件)

教师:我们轻松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并且明确了作者的游踪顺序,而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学生:作者在开篇就表露出对三峡山水的赞叹和恐怖。赞叹自然的奇伟,对三峡山水中的险恶形势而感到恐怖。比如文中“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头,那不就完了吗?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学生:是的,作者的这种紧张情绪一直持续到了西陵峡的第二段灯影峡才有所好转,这表现在“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悠闲了”这句话。开始阶段西陵峡“山不甚险,水不甚急”,再加上船过黄陵庙,江南味甚浓,这便让作者的心绪变得悠闲轻松了。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好,作者继续逆流而上,他的心情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随着山形水势的突然的险峻,作者的心绪变得极为紧张,甚至有些害怕。这主要表现在“山形水势,突然险峻起来,尤以牛肝马肺峡一处最为可怕”“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

学生:作者途经巫峡,因为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一方面作者在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一方面又感到恐怖。从文中“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等许多句子看出。

学生:但是同时,作者也在游览巫峡当中,看到了极富有变化的云雨而流露出欣喜,感到“另有一种情趣”。

学生:进入瞿塘峡后,作者侧重写其丰富的人文景观,更多地表露出一种凭吊古人的感伤,这主要表现在“那颜*很苍冷”,“那情调颇有些凄凉,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情感,大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这些句子中。

教师: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瞿塘峡时,语言*调较灰暗,比如写孙夫人庙,“颜*为瓦白*的墙”,写斜阳,苍冷的颜*,写庙里的钟声,是“断断续续的唱和着,那情调颇有些凄凉。”这些语言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作者“到了白帝城,三峡算是走完了。山势从此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了,”于是,作者的心绪一下子感到了“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

教师:品味地很好,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就可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总体而言,作者对三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表达了一种对三峡雄奇秀丽风光的赞美之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师:说得对,我们学习这篇游记后,面对三峡如此奇险秀美的风光,我们怎能不激荡出对三峡的热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呢?

三、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得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我挺喜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及“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些诗句。有了这些语句后,文章赋有文采了。

教师:你说的这三句分别是古乐府诗,谚语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里的诗句,作者使用这些语句后,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学生:我特别喜欢⑦⑧两个段,这两个段里有许多语句都生动地描写了江水的险、峡山之高、云雨之奇妙多变,特别是“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句话连用四个“险”字,有力地突现江水之险,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教师:的确,文章7、8段是全文中用语最生动的两个段落。你的语言的领悟力真强。我们品味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运用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学以致用。我们还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上来品味语言,这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学生:我喜欢第七段中的这句话:“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出一两丈高的浪堆。”“冲”“卷”“怒吼”,足见江水之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再现江水之险。

教师:说得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见解呢?

学生:我喜欢“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句话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整齐,将群山写活了。

学生:我挺喜欢这句:“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像牛马,像虎豹”,运用比喻形象地描摹出云的变幻多姿。

教师:文章在描写三峡的江水,群山和云雾时,都能够抓住他们的特点,而且运用恰当的修辞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这都是我们在写作上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快*切成似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山的峻峭。

学生:我喜欢文章的第9自然段,因为这段当中介绍了有关三峡的许多典故,像“白帝城托孤”以及孙夫人庙,八阵图等。我非常喜欢历史,看到这里,不由得使我联想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和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教师:说得非常好,作者在竭力描写三峡优美自然风光时,同时也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就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有了这些人文景观便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我们通过品读语言也能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四、虚拟想象,试做小导游

教师:作者刘大杰逆流而上饱览了长江三峡雄奇秀丽的风光,下面我们也乘着想象的翅膀,在小导游的带领下一起去游览一下美丽的三峡吧。

(说明: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三峡的各个景观。课前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介绍西陵峡,第二组介绍巫峡,第三组介绍瞿塘峡。各组交流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并负责设计本组的导游词。)

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乘坐着“长江三峡”号豪华游轮,从宜昌出发了。你是本船聘请的一名专业导游,请你给我们介绍沿途的风光景点。

你可根据自己的见闻,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有但不够详细的与三峡有关的神话、传说、典故等。如:香溪,白帝城得名缘由,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诸葛亮八阵图,巫山十二峰,神女峰的传说等。我们将选出五个评委,由他们评出最佳导游。同学们想试试吗?好,那就让你们过一把导游瘾。要求:举止大方,语言亲切自然,讲述明了、精彩。(说明:在学生讲述时,屏幕上播放相应峡谷的景观。)

教师:我们的小导游们真不错,在他们的解说下,我们也长了不少见识,知道了很多神话,传说。那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的辛勤的劳动而表示感谢。

教师小结(屏幕上显示出板书设计)

1、从三峡的各个景点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顺序做总结。

2、作业布置: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的旅游及大坝资料,对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体会游记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反思

1、是否学生真正掌握了作者的游踪顺序,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并能顺利得说出三峡各部分的特点,进一步把握游记的特征。

2、学生是否能找到优美语句的修辞方法,并品味其表达效果。

3、口语交际训练是否能做到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4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重视朗读训练.

3、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用-背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字音(投影)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沿溯(sù)飞漱(shù)属(zhǔ)引

(三)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投影)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相互质疑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注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奇景。1、师: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三峡》.

2、学生结合注释1了解《水经注》.

3、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教师用投影片更正字音.

4、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5、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6、学生相互质疑。

7、教师范读

8、学生齐读。

9、教师指示节奏。

10、学生再读课文,抽读。

11、教师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预习较充分,竞赛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这种方式应一直贯彻下去。部分学生在朗读节奏停顿上,能力较差。而课标要求程度,故应加强学生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想像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布局的巧妙。

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三)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四)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投影仪显示文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五)根据图片,描绘美景

(六)提示*背诵

(七)布置作业:与《早发白帝城》诗文对读。

(八)总结全文

1、学生可读可背课文。

2、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3、学生分组读课文,读出情感。

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1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2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3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4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4、师生共同品味写景的妙处。

5、据教师出示的三峡图片用语言加以描绘(要求用上文中词语)

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写作后全班交流。

6、教师根据课文分析提示*让学生背诵。

7、教师布置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2分钟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①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六、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正确解释关键词语,句子。

3、描述三峡壮美的景*。

4、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图片投影。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河山壮丽,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你都对哪些景观有了解呢?

(由全国各地的自然风貌引入对三峡的了解、向往)

出示三峡投影片。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作者,读谁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出示生字投影片,让学生注音。

quē zhngxīxiāngsùyǎnzhǔ

阙嶂曦襄溯 属引

4、学生练习自读,并进行指导,达至熟练。

三、文意理解。

1、小组共同解释文意,教师答疑。

2、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释重点。

<1>词语:

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漱;良;肃;属引;

<2>句子

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熟练解释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四位学生各背一段课文,然后齐背。

二、分析课文。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并板书: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夏:急

水春冬:清荣峻茂

秋:哀婉凄异。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1)动静结合。

(2)有张有弛。

3、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韵味。

三、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八年级《三峡》教案7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

二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⑶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略无阙处(毫无)

⑵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⑶夏水襄陵(漫上)

⑷不见曦月(阳光)

⑸或王命急宣(有时)

⑹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⑺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⑻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⑽飞漱其间(冲刷)

⑾良多趣味(很)

⑿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⒀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⒁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春冬──清幽

秋──凄凉

2、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⑴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⑵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⑴背诵翻译课文。

⑵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⑶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三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语文教案-》。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事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l.领略祖国山河的锦绣壮美。

2.体会语言的生动简练、精彩优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应注重朗读。先自读课文,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应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作者描写景物四季的不同特征。

解决方法:反复吟诵、体味。

2.难点: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生动的写实与形象的夸张相结合。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怎样在写景中渗透感情的,意图是什么?

解决方法:学生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软件(《三峡风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反复吟诵,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三峡》。

七.教学步骤

导语我们一起背诵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结尾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都知道,这一段通过比喻介绍了春天的新、美、强的特点,凡事凡景都有其特点。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逦道元的《三峡》,看三峡有怎样的特点。

(-)整体感知,突出重点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略,副词;大略,几乎。阙同缺。自,假设连词。若,羲,日光,此指太阳。襄,冲,漫。沿,顺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流而上。或,副词,偶或。虽,假设连词,纵然,即使。奔,名词,指奔驰之马。湍,激流。潭,积聚的深水。绝,副词,极。()(yǎn)极高的山巅。漱,冲洗。其,代词,指“怪柏”。良,副词,极,实在。涧,此指峡谷。肃,寂静。属(zhǔ)引,连续不断。响,名词,回声。绝,动词,消失。沾,浸湿。

2.学生简单叙述作者写景思路。

作者先总写山峡山势,再写夏季三峡的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最后写秋天山峡的景*。

3.教师范读,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

总特点:峰峦绵延,山势雄伟峻拨。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秀丽奇绝。

秋:凄凉。

4.学生自由读,反复吟咏体会以上特点。

(二)突破难点

教师讲解多种艺术手法结合,突出重点。

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体现山峦绵延,山势高峻;“夏水襄陵,沿沂(sù)阻绝”,体现夏季水大流猛。

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不见曦月”突出山高;“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以船行之快,突出水势迅猛。

生动写实:如实写山的连绵无缺,用了“略”字,就极有分寸。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猛,用了“或”字,就船行与“沿溯阻绝”不相矛盾。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冬春之时的山水草木,则用“清荣峻茂”四字。

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

小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写实与形象夸张相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景*形象逼真,使读者如临其境。

(三)解决疑点

1.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巧妙的在景中寓情的?

2.各组出一名同学发言

描写山水景物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高明的作家,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春冬之时的山光水*的秀丽奇绝,末了特别点出“良多趣味”,看出作者实在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而从笔下流露出来,使读者深受感染。

(四)总结、扩展

总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用字遣词的简练及其作用。

本文以简练精确的文字“素、绿、怪、悬、清荣峻茂”,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形势和四季景*。那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重岩叠蟑,那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夏日江水,生动地表现出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而那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悬泉瀑布”和“清荣峻茂”的山水草木,以及秋日晴初霜旦的寒林肃涧,却又显示了祖国山光水*的清幽秀丽。

扩展:体会作者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情趣。

作者精妙的文字、姻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都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观察。世上万物都是写作素材,如细致观察,到处都有可写之景;如仔细品味,随时都有可抒之情。

八.布置作业

l.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

虽乘奔御风()()绝()(yǎn)()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的一角,要求用词准确,仔细观察,写出特*。

九.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语文版八年级上巴东三峡教案9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分析作者对三峡不同景物所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品味语言。并通过开展小导游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3、由学生进行解说。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3、在第七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4、齐读这两段。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

(愉快、轻松)

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可参看《地理》书48面,长江三峡工程介绍。)

5、布置作文《畅想三峡》,写好后先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