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周的准备,终于轮到我试讲了。站在讲台上时,心里比上次轻松多了,至少没那么紧张,思路也变得更清晰了。
我首先进行说课,原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但在说课时我竟然结巴了,因为说课稿写得太潦草,自己都看不清楚,导致讲解时断断续续。看来,真的不能有丝毫马虎。还有,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用纸筒观察天和直接观察天的比较。那些熟悉说课的人会把这个环节归类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呵呵,真是长了见识。说实话,我对说课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一些基本的环节。
第三,设计说课时,我误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也放入其中,导致听课的同学产生了误解。
我抽到的是阅读教学,所以我选择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因为课文主要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适合做阅读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强调让学生自主阅读,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我的教案设计大致如下:
1. 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
2. 全班一起朗读课文。
3. 同桌分角*朗读。
4. 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读青蛙与小鸟的最后一次对话。
5. 指定两位学生分角*朗读这段对话。
其次,问题设计不够简洁,虽然这是第一次试讲时的一个问题,这次还是没有避免。实际上,一旦站在讲台上,即便准备得再充分,紧张时还是会说不清楚,结果简单的问题我重复了好几遍学生才听明白。举个例子,我本来想问学生:“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是笑着说话的?它们的笑含义一样吗?”可是我紧张时反复问了几遍,学生才理解。
第三,我在备课时只关注了课文内容,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我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他们一边读一边标记不懂的词语,待会儿一起讨论解决。然而,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与我预期的不同,我原以为他们会成为“老师”,互相提问,结果却是我不得不花了大量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词汇问题,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不够。此外,我甚至没有解释课文标题,绕了很多弯路才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寓意。
第四,我对教材不够熟悉。我不是指课文内容,而是对教材的整体理解。一位组员注意到这个问题,她提醒我,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这一阶段的教材要求结合插图来理解课文。而在之前,这并没有特别要求结合插图。我虽然使用了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但没有充分利用插图来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反而是绕了很多路,效果差强人意。此外,我没有结合课后习题来设计教案,错失了教材提供的一些宝贵资源。
第五,这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过于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忽略了那些没有回答的同学。在课堂上,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但如何平衡这种情况呢?
第六,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前,我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要会读,理解故事;第二,要会想,思考故事的寓意;第三,要看课文中的生词,圈出它们,待会儿一起讨论。这三个要求是我参考教参设计的,但实施时发现顺序有些混乱,学生不知道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看来,不能单纯照搬别人的设计,任何环节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先行斟酌。
寓言《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
《坐井观天》是一则引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它以简单、生动的情节,阐释了一条深刻的道理。在这节课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自主地、愉悦地理解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并品味其中的语言之美。
(一)故事复述,内容提炼 课堂开始时,师生一起回顾故事情节,确保学生对故事有清晰的理解,为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二)以疑问引导阅读,激发思考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让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释疑,激发他们的思维。例如,通过分析文中角*的语气和表情,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无边无际”这一概念在其他情境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故事中道理的理解。
(三)深入领悟故事中的道理,进行角*体验 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领悟故事中的道理,而不是简单地向他们灌输。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青蛙的观点和态度,思考其错误的根源。通过观察青蛙的言行,学生可以自行领悟到,自以为是、不愿接受他人意见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之一。
注重角*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角*的情感变化,进一步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将所学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道理,在体验中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对语言和道理的更高层次的品味和把握。
《坐井观天》的教学反思3
我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识字方法,包括个人拼读、小老师领读、去除拼音自读、交流识字技巧和游戏巩固等。这些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识字。生字词在学生眼前反复呈现,寓教于乐,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我鼓励学生关联生活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讲述、朗读和表演,充分体验识字的过程。
通过表演和评论,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熏陶了他们的情*,启迪了他们的思维。这不仅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激发了课堂气氛。
《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篇寓言,运用生动幽默的对话,向孩子们传递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为了确保这节课的成功,我们集体备课小组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理解新词,读懂课文,初步认识寓意。
2. 创设情境,设置思维训练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讨问题,培养语言和思维能力。
在《坐井观天》第一课时课后反思中,我首先从复习词语导入,之后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字学习环节,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合作有序而高效。随后全班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学生积极运用拼音朗读课文,并*找出生字。随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在小组长带领下齐读生字词。让小老师带读生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学习生字后,考虑到本课生字词较易理解,我将理解词语环节交给学生,由他们提出问题并解决。接着通过播放光盘,学生了解了故事梗概,并讲述了故事内容,随后贴出了小鸟和青蛙的位置图。这个过程理清了课文思路,解决了部分词语问题。最后落实写字环节。
纵观整节课,我把握了总体思路,做到:
1. 思路清晰,紧紧围绕着识字和理解课文展开。
2. 在识字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
不足之处在于,在处理一些细节时仍需进一步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