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学习鉴赏优秀古代散文。
情感方面: 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祖国山水雄奇壮丽之美的感受力。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读课文(可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 进行听读测试,回答以下问题:课文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内容是关于什么的?(*后查阅书籍进行补充和纠正)
二、深入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阅读课文,并找出疑难语句。
师生共同讨论并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重点关注词语的读音,例如“去”、“错”、“角”、“陈”、“属”、“辈”、“读”、“识”、“丘”、“云”、“迟”、“觞”、“祠”、“吏”等)。
总结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描述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
第2段:描写中秋之夜虎丘逗歌的场景。
第3段:展现虎丘的自然景观(包括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原堂)。
第4段:描述作者担任吴县令时最后一次游览虎丘的感受。
三、重点阅读,品味欣赏 文章重点描写了哪个场景?它是如何逐层展开、细致描绘的? 文章中两处描写月夜景*的作用是什么?结合第4段,谈谈“壮士听而下泪”这句话的理解。 重点:
本文重点描写了月夜赛歌的场景。作者使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等词语标志着时间的推移,展现了清晰而自然的画面。整个过程由热闹渐入幽静,描绘的境界从简单的歌唱到声音、景*和情感的共同烘托。
月夜描写体现了时间的推移,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仿佛月亮也明白应该如何倾心于某种景象。描写听众的反应,展现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属于侧面描写。而“壮士听而下泪”这句话从侧面描绘了歌声的艺术效果,拓展了文章的艺术境界。结合第4段,正是由于官吏的横征暴敛,导致“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歌者的演唱动人之处在于,他用血泪控诉这个黑暗的社会。壮士都感动得流泪,更何况作者呢?这自然引出了作者的感慨。
如何理解“乌纱之横、皂隶子俗”? 封建官吏不仅横行霸道,还缺乏修养,而作者则追求自然任*,与百姓同乐。
四、小结: 尽管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是某次游览的实录,也不是某个中秋节的情景记述,而是六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因此与一般的游记有所不同。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讲解和翻译,并领会其主旨。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能够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涉及无礼之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聪明有才学。)我们现在将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问主人公是谁?主旨又是什么?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由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三、学生自学课文并进行讨论 (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
阅读并翻译课文内容。
讨论“研讨与练习”中的一、二两题,涉及本课内容。
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如果学生未提出以下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⑴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⑵ 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⑶ 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阅读无标点的原文,然后让他们自行读课文,看谁能首先背诵出来。
五、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如有时间,进行课内订正或留作课外作业。如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
六、下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3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由*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所著。这篇文章以其细致简洁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形态特征,同时展示了它如何利用其“脚”来攀爬墙壁,旨在启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周围事物进行仔细观察。
本课文安排在第七单元中,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进一步学习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观察事物的方式。通过这些学习,培养学生们对事物的观察力,同时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两个课时来深入讲解本课文。以下是第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增强他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如何向上爬的过程是本课的难点,需要通过生动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理解其爬行方式。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和应对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直观*教学原则,选用实物观察法进行教学。
教法和学法选择考虑到本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决定采用实物观察法进行教学。《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一篇描述某种植物形态特征的文章,学习者不仅需要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还需了解它是如何一步步地攀爬的。此外,培养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是本课的重要目标。
我选择实物观察法有以下几个依据:
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物观察可以更好地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直观的实物观察,学生能够清晰、生动地理解爬山虎的特征,这有助于记忆和巩固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不让学生急着打开课本,而是展示真实的爬山虎植物。学生可以用眼睛观察它的外观、颜*等特征,我会简要介绍爬山虎的各个部位,如脚、茎、叶和叶柄。随后,鼓励学生自行观察和描述爬山虎,然后再阅读课本,了解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述这些特征的。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质疑导入:提出问题“植物有脚吗?”来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和欲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观察:让学生进行实物观察,描述爬山虎的各个部位,并用自己的话表达。随后,学生打开课本自行阅读,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期待学生能够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出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