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是一首与友人送别的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说课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

1、问题导入法:

⑴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2)学习三、四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一:“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wenxue/)

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问题二: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总结:

李白*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

2、女生齐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齐背,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五)拓展,延伸:

1、“说说友情”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倾听他人的友情观,并能简要介绍自己的好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友情观更加长久?。

3、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你喜欢学习古诗吗?平时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资料2

课前准备

学生:

收集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预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你们是否经历过与亲友分别的场景?当时的感受如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送别场景,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学生读题,尝试理解标题。

引导学生理解: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黄鹄矶上,因传说有仙人在此乘黄鹤而去而得名。

“之”表示前往、去的含义。

广陵:今江苏扬州。

标题大意: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前往广陵的友人孟浩然。

三、预习检查:

指导学生正确定位孟、浩、陵、辞、唯五个字的读音和字形。

四、交流搜集的资料

让学生简要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信息。

提问:他们是什么关系?这首诗创作于怎样的背景?

五、理解诗意

1. 学生分组自学古诗:

通过查阅注解或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

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 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邀请学生或学习小组讲解古诗。

强调关键字词:“西辞”“尽”。

诗意:

老朋友辞别黄鹤楼,

三月花柳正妖娆。

江水滔滔向东流,

远帆消失云天遥。

六、体会诗境

1. 讨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想象“烟花三月”的场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 为何长江里只有一只“孤帆”?

4. 结合末两句,揣摩李白此时的心情。

5. 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

1. 分角*表演送别场景:

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场景,包括时间、环境、人物动作、语言和表情。

自愿表演或推荐表演,师生共同评议,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2. 理解诗句意境:

根据表演效果,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八、作业练习

1. 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搜集并阅读其他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惜别之情。

3. 运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和意境。

4.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主学习、想象和表演的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作文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作文如何写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作文展现浓郁的朋友情意。在此,小编也祝愿大家的所有的友人一切安好。

在三月的一个晚上,李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他得知好朋友孟浩然要在这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扬州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起来了,来到黄鹤楼,亲自摆下酒席,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到了黄鹤楼之后,李白就满脸忧伤。

他遗憾地说:“你要去扬州了,我舍不得你呀!”孟浩然也很伤心,说道:“我们一分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了。”李白悲伤地说:“是呀,我很舍不得你。”孟浩然说:“我们长这么大了,这还是第一次分开。”李白说:“如果你回来了,我再邀请你来黄鹤楼痛饮!”时间不早了,去扬州的船也要起航了,他们异口同声:“多保重啊!”看着渐渐远去的帆船,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江风把他的长袍都吹乱了。

李白看着滚滚的江水,在心里对孟浩然说:如果你回来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们再来喝酒,写诗。这时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武汉,兰花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了丝丝的'香气,空气格外清新。

太阳露出了半个红脸,街道上寂静极了,西边偏僻的小路,弯弯曲曲,路上鸦雀无声,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两个人,他们手牵手,默默无闻的走着,那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孟浩然。

慢慢地,两人走到江边突然停了下来。李白满怀深情地说:“贤弟,今日本是兄弟游山玩水之日,可你我却要在此离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因愚兄有要事在身,不能与你一同赶往扬州,等我办完了事,我一定到扬州找你,到时候我们再饮酒赋诗,来个一醉方休。”孟浩然欣然一笑:“仁兄,不知我们这一离别何时才能相见。不过,要记得,我们之间的友情就是万水千山也隔不断,我心有你,你心有我!”李白随手拿出纸笔:“贤弟,你的突然离开,我也没有什么准备,让我再为你作画一幅,你看见这幅画,便如同看见我一般。”于是,李白挥手大作,一幅美丽的画呈现在眼前。孟浩然把珍藏多年的一块玉佩送给李白,上面刻着五个大字:友情无尽头。

孟浩然登上了一叶小舟,缓缓地驶向远方。李白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大声喊到:“贤弟,一路顺风!”“我在扬州等你!”孟浩然回应道。想起和孟浩然春天赏花吟诗、夏天饮酒赋诗、秋天观叶赏诗,冬天看雪作诗的情景,李白的眼睛湿润了。看着友人的小舟渐渐的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江水浩浩荡荡地在天边奔流。李白俯身疾写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一天,李白乘船从四川沿江而下,一路游览了许多美景,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行路难》、《将进酒》等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往广陵,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孟浩然如约来到黄鹤楼。

李白说:“朋友,我们就要分开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啊!”

孟浩然说:“是啊,我也舍不得你啊,希望我们有机会再见。”

李白道:“让我们畅饮一番吧!”

于是他们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向窗外望去,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鲜花明艳、郁郁郁葱葱、柳*深深,一只只鸟儿欢声啼叫。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去,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渐渐走远,李白伫立在江岸,望着孤帆远去,顿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促促而谈诗人,坐在东面的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对面的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夫子践行。

船就要起航了,两人恋恋不舍,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了船,船终于扬帆而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痴痴目送那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那孤独的白帆,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里诞生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