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贺知章告别了他在宫廷效力了五十余年的岁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

当他踏入村子时,一群孩子们迎了上来,像水流一般围绕着他。他们以为这位陌生的老人是迷了路或者在找亲戚,所以热情地打招呼:“老爷爷,您是哪里来的?要去哪里?”贺知章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笑了笑,说道:“我就是五十年前离开家乡的贺知章啊!”孩子们听了都很惊讶:“贺老爷,贺大人!”贺知章笑了笑,指着村口的一棵老柳树说:“你们看这棵大树,就是我离开家乡前亲手栽种的。如今它已经长高了数十米,也变得更加粗壮了。哎,岁月不饶人啊!”说完,在孩子们的簇拥下,贺知章走进了村庄。当他走到村里的一口井旁时,又停下了脚步,看着井水依然清澈旺盛,井边的那棵老榆树已然沧桑枯老,心里不由得激荡起涟漪。

回乡偶书的故事

村里的人们听说贺知章回来了,纷纷出来迎接。贺知章看着一个个似曾相识、又很陌生的面孔,心中涌起感慨,于是用熟悉的乡音吟诵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场的人们听了都深有感触,并将此诗传颂流传。

偶书寄满故乡情2

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自幼刻苦学习,三十余岁便高中状元,跻身朝廷官场。五十载光*匆匆,如今已年逾八旬。年迈之际,心意已无再为朝廷出力之力,故决定告别官场,回归故里越州永兴,一睹家乡旧貌。

贺知章备好行装,骑马启程归乡。途中思绪万千,五十载离乡,家乡变迁何如?小时伙伴是否尚在?故居是否依旧?当年栽下的小树又长多高?心怀期盼,不觉已至故乡村口。眼前景象令人错愕,家乡已变模样,难辨当年风貌。贺知章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五十载,家乡,我回来了!”

忽闻嬉笑声,贺知章顺声而至,见一群欢腾儿童,不禁怀念童年时光。一小童见贺知章生疏,询问:“老爷爷,您是谁?”贺知章微笑回答:“我就是这里人。”“为何未曾见您?”“我年轻时离乡远行,已逾半世纪。”“您贵姓?”“贺知章。”“哇,您就是贺知章!我们爷爷经常提及您!”“您爷爷还健在?”“是的,他很想您!”贺知章受孩童簇拥,走进村中。村人闻知其归,热情相迎,邀贺知章共进家宴。乡亲热情款待,贺知章感慨交加,随*挥笔,写下《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回乡偶书的作文3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小编整理的回乡偶书改写内容,供参考!

“啊!终于到家了,都六十年了,变化真大啊!咦?我小时候经常爬的白杨树还在啊!真让人怀念啊!”

一位两鬓斑白,满面风霜的老人站在村口,只见他牵着马慢慢走进村里。他到处寻家,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个角落,有一座老屋被拆了,他以为是他的房子,就连忙走过去。他用手摸了摸房子的柱子,眼睛里全是眼泪,突然一颗晶莹的泪珠滚落在地。他一边坐在台阶上哭,一边自言自语:“唉!是我不好,没能经常回来,房子都没了。”

可是就在他放弃想走时,突然来了几位小朋友,走到他跟前问道:“您是谁?我怎么没见过您?难道您是这栋房子的主人?”只见他摸着胡子说:“我也不清楚,可是我却怎么找到找不着我的房子。”孩子们对他说:“我家旁边也有一栋六十几年没人住的房子,听我爷爷说还是他朋友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笑”和“从何处来”没有表现,另外孩子们的衣着外貌也可点面结合地写写!)

说到这里,沮丧的贺知章把眼泪收了回去,慢慢地跟着孩子们走。到了,那孩子赶快跑进家里和爷爷说:“爷爷,外面有一位来找家的老人。”爷爷听了连忙走了出去,贺知章见了赶紧介绍自己,可老爷爷听见“贺知章”三个字时格外惊讶,他拥抱着贺知章说:“啊!我的老朋友啊,我们有多久没见过面了。你这一走就是六十年。来来来,今天我请你喝酒。”

贺知章十分感谢孩子们,于是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就这样,贺知章回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我是贺知章,四十三年了啊!我都离开我的故乡。今天,我辞了官,回到了多年不曾谋面的故乡——浙江萧山。

我骑着驴,回去的途中,山山水水都是那么熟悉,那一望无尽的稻田那葱葱翠翠的大树,那绿油油的小草,都是那样亲切,几个小孩子在道路中玩耍,这使我想起我七八岁与我玩耍的孩子了。

到了家门前,我下了车,几个小孩子向我跑来,很礼貌地向我问问题:“你是谁?”“为什么我们没见过你?”“你从哪里来?”······我一一给他们解答。其中,有一个小孩子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恭敬不如从命。去他家后,我先简单做了自我介绍,他的父亲也做了自我介绍我知道他是我儿时的伙伴,我们吃着饭,喝着酒,准备一醉方休······

回到家,我兴奋不已看到了今天的一切不经诗意大发写下了《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的名字叫贺知章,自己号称“四明狂客”,是唐朝人,平时喜欢写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就是我的作品。

在我年轻的时候,考中进士后,就离开了我的家乡,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这时,我已经是一个八十三岁的老人了。离开时乌黑的头发现在已经变得花白稀少了,但是,我的口音还是没有改变。于是,我告老还乡,回到了日思夜想地浙江杭州。

正当我在路上向前走去时,看到了几个玩耍的小孩,他们一见到我,就一起跑到了我的面前,非常热情地问道:“这位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到这儿来干什么呢?”我并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见到这样的情景,我想了许多许多。于是,我有了灵感,写下了这首成为千古名句的《回乡偶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