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现代文阅读(一)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车窗外周国平①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
②列车飞驰,窗外无物长驻,风景永远新鲜。
③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那种流动的感觉。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流动的,两者融为一片,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
④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
⑤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长途旅行无聊,或者毋宁说,我有点喜欢这一种无聊。在长途车上,我不感到必须有一个伴让我闲聊,或者必须有一种*让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上,因为书什么时候都能读,白日梦却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⑥就因为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凡出门旅行,我宁愿坐火车,不愿乘飞机。飞机太快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使我来不及寂寞,因而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我会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样。航行江海,我也宁愿搭乘普通轮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涛万古流涌,而不喜欢坐封闭型的豪华快艇。有一回,从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误乘这种快艇,当别人心满意足地靠在舒适的软椅上看彩*录像时,我痛苦地盯着舱壁上那一个个窄小的密封窗口,真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⑦我明白,这些仅是我的个人癖*,或许还是过了时的癖*。现代人出门旅行讲究效率和舒适,最好能快速到把旅程缩减为零,舒适到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又何必出门旅行呢?如果把人生譬作长途旅行,那么,现代人搭乘的这趟列车就好像是由工作车厢和*车厢组成的,而他们的惯常生活方式就是在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然后又在*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如此交替往复,再没有工夫和心思看一眼车窗外的风景了。
⑧光*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务,不再有兴致扒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五段里的“白日梦”在文中有何内涵?
(3)文章标题为“车窗外”,主要写乘车的爱好,但为何在第六段写航行江海之事?
(4)有人说周国平的作品是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请从“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两个角度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试题*:
9.
【解答】试题解析:
(1)“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
从内容上讲,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的喜好,容易引发读者“为什么”的思考.从结构上讲,与文章题目呼应,同时为下文写自己为什么喜欢乘车时临窗观风景做铺垫.
(2)分析第四节“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这两句话即可得出*.
(3)航行江海也是一种旅行,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作者喜欢观赏窗外的风景,享受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
(4)此题是开放*的题目,在回答是要把握住作者的思想,不能漫无边际,随意而为.
*:
(1)内容:点明自己的喜好,设置悬念,让读者思考为何作者喜欢乘车时临窗观风景.结构:呼应标题,开篇即明确文章写作话题.为结尾处的主旨句“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作铺垫.
(2)“白日梦”是指作者在长途旅行中,随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在自己的心灵窗户里不召自来的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是平时遭到我们忽略的心灵景观,表明作者对于乘火车临窗看风景的喜爱.
(3)从另一种更漫长、更无聊的旅行角度,说明作者喜欢在车窗前观赏风景,在寂寞中触发出神遐想的心境.表明作者的旅行与现代人的不同,他不讲究效率和舒适,他讲究的是享受.
(4)作者艺术*地看到现代人在喧嚣的世界里,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一方面在人生的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一方面却又在*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作者由此反思每个人都曾经拥有的童趣和闲心,呼吁人们经常敞开心灵的窗户,用心鉴赏人生旅途和心灵世界的美好风景,不能辜负人生这趟美好的旅行.
《馘》阅读题及*2
馘①
周海亮
队伍打到河的南岸,他开始想家。正是收获庄稼的季节,他却手持锋利的大*。离家越来越远,以前,只隔了麦场般平坦的平原,现在,平原与平原之间,又多出一条河。很小的河,河水及踝,及膝,粼波闪烁。河水里还有家,有母亲粗糙的脸,小妹的冲天小辫,父亲佝偻的腰身。再往南,隔一座低矮的秃山包,敌*的帐篷如同繁华的村落。他们距离如此之近,他甚至能够清晰地听见对方士兵的嬉笑声和咳嗽声。每当黄昏,便有香气从山包那边涌来。米香,菜香,酒香,或者肉香。排山倒海,直冲他的鼻子,让他更加想家。
他的腰间总是拴着三个袋子,即使睡觉,也不肯摘下。一个粗布粮袋,结实耐磨,装了白花花的大米;一个水袋,皮革缝制而成,当走路时,就会咣咣当当地响;再一个,就是馘袋。馘袋很小,精致,温婉,垂着流苏,绣了牡丹和平安草,却干干瘪瘪,在腰间无精打采地晃。解下,凑近鼻子,恶臭阵阵袭来。
馘袋里,装了耳朵。孤零零的耳朵。左耳。敌方士兵的左耳。被杀死的敌方士兵的左耳。
他清晰地记得每一只耳朵的来历。他清晰地记得当他的大*砍进对方头骨时那一双双惊悚并且绝望的眼睛。那些眼睛如同清澈的宝石,那些躯体如同初生的幼虎。还有耳朵。年轻并且英俊的耳朵。柔软并且灵敏的耳朵。现在那些耳朵变得紫黑或者灰白,拥挤着,萎缩着,腐烂着,代表着一条条死去的生命。
红髯将*对他们说,只要杀敌十人,便可得到一笔银钱和一个回家的机会。他需要钱,他更想回家。夜里躺在帐中,他把耳朵抖出来,排在地上,翻来覆去地数。从左边数到右边,是六只;从右边数到左边,还是六只。耳朵们贴紧地面,仍然警醒的模样,可是它们再也听不到世间的声音。
天*微明,他再一次冲上战场。他的盾牌如同移动的铜墙铁壁,他的大*斜斜闪出,血花四溅。战斗极其短暂,敌方溃不成*。这一次他们撤到很远,他的视野里只剩下零零落落的尸体和烟尘四起的平原。打扫战场的时候,将*说,下一场战斗,就在二百里以外了。他听了,蓦然变了表情,手却不停,*尖轻旋,一只耳朵落进馘袋。
他杀敌三人。现在他有九只耳朵。九只耳朵和一只耳朵没有任何区别。而当队伍继续往南开进,他想,也许这一辈子,他再无可能回到家中。
他需要一只耳朵,敌方士兵的耳朵。左耳,耳朵是奖励,是赦免,是回家之路;是家,是母亲、父亲、小妹、情人;是炊烟、田野、土狗、锄头;是结束,是开始,是逃亡,是安稳并且弛然的生活。
夜里他们得到犒劳,*帐外燃起炭火,炭火上架起牛羊。官兵们开怀畅饮,夜*中飘散着女儿红和烧*子的浓香。半坛酒喝光,他偷偷潜回帐中,解开馘袋,抖出耳朵,排成一列。他伸出手指,从左边数,九只;再从右边数,还是九只。他开始抹泪,开始抽泣,开始号啕。他的五官扭曲,表情狰狞。他看看帐外,官兵们东倒西歪,遍地滚动的酒坛如同光溜溜的被割去耳朵的脑袋。他拾起大*,举起,低吼一声,牙关紧咬……
馘袋送到督战官手中,督战官一只一只地数,认真并且虔诚。数完,抬起头,看他,就愣了。他问你受伤了?他说,小伤。他问伤了耳朵?他说,是。血花渗出绑带,宛若给他画上一只血耳。督战官叹一口气,说好吧。好吧!明天早晨,你就可以跟随粮草车回家……战场上最怕想家,你知道吗?手腕轻抖,十只耳朵飞落火堆。火变得更旺,像伸向天空的手。火光中传出噼噼*的炸响,伴随了诡异并且浓烈的香气。
可是没有明天。黎明时分他们受到致命的袭击。
他是最后一名倒下的士兵。他们全*覆没。
他看到拴在腰间的三个摇摇摆摆的袋子。他看到肌肉凸起的胸膛和宽阔坚实的肩膀。他看到一张年轻并且英俊的脸。他看到一把锋利并且血迹斑斑的大*。士兵盯住他的脸,说,你还没死?
他笑。
士兵说那补你一*吧。冲他做一个鬼脸,抬手,*尖刺进胸膛。
士兵将*拔出,急切地盯住他的脑袋。士兵表情微变,疯狂地撕开他的绑带。士兵表情巨变,身体訇然跌倒。士兵开始抹泪,开始抽泣,开始号啕。士兵五官扭曲,表情狰狞。士兵站起来,大*高高举起……
士兵叫一声娘啊!左耳跌落馘袋,蹦跳不止,当当有声。
注:①馘(guó):古代战争割取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馘“guó”与“xù”,(因“xù”极少用,一般字典无“xù”音,《康熙字典》中有所记述)形声。字从首,从或(huò),或亦声。“或”义为“边境巡逻时偶然遇到敌情”。“首”指“首级”。“首”与“或”联合起来表示“在一次边境巡逻时偶然碰到来犯之敌,将其执杀并割其头颅”。本义:边防*取得的敌人首级。
1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他”很“想家”,请简要概括。(5分)
*:看河水“他”想到家乡和家人的模样;对方士兵的声音和饭菜香让“他”想家;为了回家,“他”在战场上残忍地割掉对方士兵的耳朵;作战之余,“他”一遍又一遍地数耳朵;听将*说下一场战争在二百里之外,“他”很失望;为了凑齐回家的十个耳朵,“他”砍掉了自己的左耳。(一点1分,答对五点即可)
13、鉴赏文中画线语段的表达效果。(4分)
*:由一只耳朵产生的联想,用排比的句式(1分),突出一只耳朵对“他”的意义(1分),突出“他”对回家的渴望(1分),也为后文“他”砍掉自己的耳朵做铺垫(1分)。
14、小说以“馘”为题,有哪些作用?(6分)
*:馘,装着双方士兵回家的期望,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精致温婉的馘却装着恶臭的耳朵,一个想念家人、渴望温暖的士兵却又残忍地杀掉对方年轻英俊的士兵,割掉他们的耳朵,衬托人物扭曲矛盾的心理;突出主旨:战争给人带来的身体的伤害,心灵的扭曲。(每点2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3
纪中雅居乐凯茵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卷)
2015年12月9日
责任人:王申成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文言文断句方法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意,搞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2、文言句子翻译方法:“六字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
音节词。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句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还有就是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不是确数,如上句中的“九”并非确指“九次”,而是“多次”。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么打这一仗”。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再有,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加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如:“乎”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成:“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综合地运用。
3、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李存审诫子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粱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粱:精美的膳食。膏,肥肉。粱,精米。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少提一剑去乡里去:____________(2)位极将相极: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
3.翻译句子
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的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①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问涂焉涂:____________
(2)黄帝再拜稽首再: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翻译句子
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童是如何指导黄帝治理天下的?(用自己的话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人渡河
济*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向许百金向:____________
(2)许金而不酬许: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3.翻译句子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济*贾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卫人束氏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狌生子若②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③。
【注释】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咸无所好咸:____________
(2)束氏日市肉啖之市: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3.翻译句子
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则寓言,你得到什么启示?(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公约之饭之:____________
(2)惟啖胡饼中间少许惟: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3.翻译句子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看出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存审诫子
1.(1)离开。(2)至,到,达到。
2.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
3.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4.提示: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须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
【参考译文】
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达到将相之高,其中脱离险境,生存下来(的情况)不止一次,被利箭射进骨头又取出的情况有上百次。"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命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害群之马
1.(1)通"途",路。(2)两次。
2.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治理天下的人,这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两样呢?也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罢了。
4.示例:对有损国家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5.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参考译文】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知道。"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知道。"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少年说:"治理天下的人,这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两样呢?也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罢了。"黄帝听了拜了两拜,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为"天师"而退去。
贾人渡河
1.(1)刚才。(2)答应。
2.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3.渔夫问他:"刚才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现在却只给十两,难道不是不可以吗?"
4.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5.不信守承诺、贪财吝啬。
【参考译文】
济*郡的商人,渡河时船沉了,(危急中)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哭喊着。有个渔夫驾着船去救他,还没到他身边时,商人就急忙喊道:"我是济*郡的世家大族,你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用船把他救上陆地以后,商人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
渔夫问他:"刚才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现在却只给十两,难道不是不可以吗?"那商人马上生了气变了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之内能有多少收入呢?而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金子,还觉得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个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而下,船触礁又翻了,而那位渔夫也在那里。有人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呢?"渔夫说:"这就是那个答应给我百两金子却又不兑现的人。"渔夫站在那里看着那条翻了的船往下沉,(过了一会儿)商人和船就沉到江中去了。
卫人束氏
1.(1)都。(2)买。
2.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3.过了一会儿,老鼠估计猫没有其他的技能,就去咬猫的爪子,猫吓得奋力跳出了缸。
4.以啖肉故(生活过于安逸,不愁生计)。
5.示例:(1)过分的享受、过度的溺爱,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2)养尊处优的生活会让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失去。(3)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消磨人的意志。
【参考译文】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他对于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爱好养猫。猫是捕鼠的动物,他家已经养到了一百多只,家里周围所有的老鼠将要被猫捕完了。猫没有吃的了,饥饿得整天嗥叫。束氏每天到集市上买肉喂它们。猫生了儿子又生了孙子,因为吃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上还有老鼠,只知道饿了就叫,一叫就得到肉吃。吃完肉就懒散地走走,非常快乐自在。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正遭鼠患,老鼠成群地跑来跑去,有的甚至落入缸里去了,读书人急忙到束氏家借了猫。猫看见老鼠的两只耳朵高高地竖立着,眼睛突露像黑漆一样贼亮,还有红*的胡须,又发出吱吱的乱叫,猫以为老鼠是奇怪的东西,在缸沿上随着老鼠转来转去,却不敢下去捉老鼠。读书人非常生气,就把猫推了进去。猫十分害怕,对着老鼠大叫。过了一会儿,老鼠估计猫没有其他的技能,就去咬猫的爪子,猫吓得奋力跳出了缸。
王安石待客
1.(1)代词,代萧氏子。(2)只。
2.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3.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
4.节俭,不铺张浪费。
【参考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出席,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羹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