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窃读记》教学的反思:寻根与入情

回味着备课、上课、结课的过程,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最让我惊喜的是课堂上与孩子们交流的那一个个场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首先应该是为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而这个底*要以真、纯、美为基础。反思我执教的《窃读记》这篇课文,课堂上涌现的那种惬意的单纯,由衷的赞美,真情的朗读———弥足珍贵,令我难以忘怀。下面我就围绕着“寻根”和“入情”这两个话题,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反思。

《窃读记》教学反思

一、寻根:深掘文字背后的价值、精神和文化

《窃读记》这篇课文,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质朴简约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少有作者本人感受的恣意流露,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细腻的情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藏着深意,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它引领着学生沉入字里行间,用心感受文字的温度,体味文字的气息,最终抵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对于这样一篇平实而深刻的课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字表层意思的理解上,更要引导学生挖掘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深意并非文字本身,而是文字所散发出的光泽和神采,是作者倾注在文字中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文中有一句话:“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短短一句话,却饱含着作者找到书后的惊喜。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这句话,注意“啊”字后面的感叹号,体会语气;然后将“啊”替换成“咦”和“噢”,再来朗读这句话。

“咦!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噢!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通过对比朗读,学生们发现,“啊”不仅包含了“咦”的意外,也蕴藏着“噢”的释然,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抒发了作者找到书后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激动。

又如,文中写到林海音渴望读书的心情时,用了一个比喻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为了帮助学生穿越文字的丛林,直抵作者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播放了一段饿狼扑食的视频。视频中,饿狼迫切、贪婪的画面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将他们带入到一种无形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在这样的情感铺垫下,我引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仿写,水到渠成地落实了双基训练点,也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入情:艺术构建教学节奏,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情味和情怀

课堂教学的节奏如同音乐的旋律,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才能引人入胜。《窃读记》的课堂教学,我力求构建一种拾级而上的节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近作者。

1. 直入中心,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伊始,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先朗读文章的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就是窃读的滋味”。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准确地概括了林海音窃读时的复杂心情。学生们通过朗读,初步感受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矛盾心理。

2. 激发情感,便觉春光四处来

带着对“窃读的滋味”的初步理解,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什么样的情况让林海音觉得当时的环境已经不适宜再读下去了?在这个开放*的问题中,我鼓励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入手,想象当时的场景,并进行角*扮演。学生们在互动中,情感逐渐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3. 启迪情思,波澜跌宕情满怀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林海音窃读时的复杂心情,我从《窃读记》原著中节选了林海音在书店读书时遭遇冷眼、谩骂甚至被责打的片段。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读着这些文字,想象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一片寂静中,我缓缓说道:“这是一个多么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啊!没钱买书而又极度渴望读书,所以她不得不提心吊胆地读,担惊受怕地读,不得不窃读,这就是林海音读书恐惧的滋味”。学生们被深深地感动着,折服着,他们再一次体会到“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就是窃读的滋味”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 陶冶情*,意满便同春水满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的问题:窃读是有苦有乐、苦乐相伴的滋味。如果让你来做一道算数题,要在苦和乐之间划上一个什么符号:等于?大于?小于?为什么?

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着这个问题,用心感受着林海音读书的喜悦和感动,心灵也受到了洗涤和升华。

总之,在执教《窃读记》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寻根”和“入情”,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我相信,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窃读记教学反思2

林海音的《窃读记》通过精彩的独白描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她以一种自语式的风格表达着对阅读的热爱和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文章中,作者在下雨天逃避雨水,选择躲进书店,这个“下雨天,留客天”的理由成为她安慰自己的借口,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展现出童稚和乖巧的一面。

林海音精细入微地描绘了“我”进入书店的动作和情感变化,例如踮起脚尖、挤过人群,以及在书架间急切寻找心仪书籍的场景。当“我”急不可耐地翻阅书页时,内心充满了快乐与恐惧,形象地展现了阅读的魅力与心理压力。

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情感起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体会这些描写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阅读理解,还能帮助他们提升语文素养,特别是在关联词、因果倒置、双重否定句式等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

然而,林海音在作品中提到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可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抽象*和深度。这句话暗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重要*,强调了读书对人的成长和心智发展的重要*。然而,这种抽象概念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些概念,让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生活场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解析,还应该引导他们将文学作品中的抽象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之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窃读记》教学反思3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并通过这种热爱影响学生们。

随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哪些部分能看出作者的快乐和惧怕展开讨论。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窃读的感受,感受到作者对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致描绘。

最后,我带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并从中获得启发。

另外,本文的语言朴实生动,极富感染力。我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情感地朗读,让他们体验到作者与书相遇时的惊喜,匆忙窃读带来的快乐与惧怕,以及与书分别时的留恋和满足。课文中动作和心理描写的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阅读的深厚热爱,我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的过程,不仅理解文字,更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这样设计的课堂旨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深入的探讨和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