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其内容,深刻体会善意谎言背后的真情。
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并体现对残疾人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验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他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表现出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文材料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理解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先齐读课题。你们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确保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思考三个问题:
课文中是否真有这匹马?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读后交流:是否真有这匹马?它的来源是什么?(这匹马是残疾青年编造的,他骗了“我”。) 残疾青年为什么要欺骗“我”?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
快速默读,标出文中的关键句子,简洁地写下你的理解。
讨论交流:他先是一愣,接着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向里屋叫道:“碧云,你过来一下!” ——你从哪些细节看出破绽?(一愣,一亮的表情) 为什么会一愣?一亮的表情传达了什么?(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 “认真地看”是为了什么?(出于善意) 从残疾青年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残疾青年?(充满爱心和智慧)
四、三读课文: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成为了一句多么动听的谎言。默读课文,快速划出这句话出现的次数,并分析谁说的。
第一次: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这句话如何帮助“我”解决了实际问题?(省去了找买家的麻烦) 加上“行吗”之后,这句话传达了什么?(他仿佛在请求“我”的帮助) 从中你看出残疾青年是怎样的人?
第二次:每天,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总是冲向里屋叫道:“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为什么每天都要重复这句话?
第三次:“没关系,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提着马草推开吱呀作响的门。
这句话表明了“我”对这匹马的什么感情?为什么如此积极地把草送进去? 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到“我”是怎样的小男孩吗?想象一下,他在拔草时的状态和思考。
五、拓展练笔提升感情:
当“我”推开门,揭开美丽谎言的时候,我既想哭,又明白了些什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面对现实时,最终明白了什么?请写下你的感受。
交流小练笔内容。
布置作业:
完成拓展练笔。
完成配套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感动于读书的小男孩 父亲——强迫“我”扯草换钱 残疾青年——编造故事骗“我”有马草 善意谎言背后的真情 碧云——帮助编造故事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逐步理解了文章中的主题和人物特征,通过感情的表达深化了对善意谎言的理解和体验。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2
朗读和背诵课文
首先,我们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能够熟悉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还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这种深入理解是通过注释和额外的课外资料来加强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语讲述这个故事,从而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意义。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中华经典诗文对于理解和感受友谊的真挚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课文中的例子,《伯牙绝弦》展现了两位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对于学生们理解和感受相互理解、欣赏的友情是一个挑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通和读懂课文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记诵和积累。而教学的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朋友间纯真友情的相互理解和欣赏,这不仅是语言的理解,更是情感与态度的表达。
《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在课前的谈话和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来做一个文字游戏,例如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然后学生们接着说几个类似的词语。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这些词语描绘的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揭示主题
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对写作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伯牙绝弦》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展现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对于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文言文就非常贴切了。
伯牙与绝弦
伯牙,晋国上大夫,以其高超的琴艺闻名。而“绝弦”则是指他从此不再*琴的决定,这一决定是因为他在钟子期的友谊和理解下做出的。
初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记叙的故事内容,并且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来帮助那些不太理解的学生。
课堂练习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课堂练习,例如填空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来加深学生对不同用法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案3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使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学习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海鸥老人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引课
1、出示海鸥老人的图片做简单介绍。
2、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快速的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中分为几部分,第三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2、学生汇报:
(1)分文两部分第一部分老人关爱海鸥,第二部分是海鸥送别老人。
过渡:在这两幅画面中让你意想不到的画面是哪一幅?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14-18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另你意想不到的语句,读后谈感受在旁边坐简单的批注。
2、学生汇报
(1)出示句子:一群海鸥突然飞起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什么大事。
学生谈体会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海鸥们扇动翅膀……瞻仰遗容的亲属重点理解急速、瞻仰、遗容。
(3)出示句子:海鸥纷纷落地……白翼天使。
A、谈体会
B、理解“肃立不动”
C、出示图片练习说话
他们肃立不动,低头沉思,似乎为老人___________
似乎为老人___________
似乎为老人___________
D、指导朗读
出示:当我们不得不去……飞动的白*漩涡中脱出身来。
A、理解两个扑
B、鸣叫中说些什么?
C、创设情景、指导读
过渡:如果你是在场的一位你最想问什么?
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
四、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从朋友口中知道了老人的那些消息。
(1)学习第二自然段
(2)三个“褪*”中你读懂了什么?
(3)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
过渡:就在老人与海欧的爱中情中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你看到了哪一幅。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你看到了什么?
(2)男女分角*读老人和海鸥的动作。
(3)如果这是一幅*的画,这有声有*的乐谱中会奏出什么样的音乐,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4)感受着浓浓的情。
过渡:在这*的画面中还有我与老人的一段对话。
3、学习4-9段
(1)小组内分角*读想怎样才能读好。
(2)小组成员展示读。
(3)全班男女生分角*读。
4、学习10-11段
(1)读懂了什么?
(2)想想老人谈海鸥的神情。
(3)联系上下文体会生动的眼神中流露出怎样的情。
5、学习12段
(1)指名读。读出了什么?
(2)理解“企盼”
五、拓展练习说话
老人与海鸥就这样十年如一日的相处着。如今他们要分离了,如果你是老人或海鸥,你想说些什么?
六、总结
老人与海鸥在互相祝福着,老人走了,带着鸥群走了,留给我们的是对海鸥的那份情和爱,人与人相处需要付出真情,同样对动物相处,你付出了,也会得到回报的。
七、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与本文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如《*犬黑子》。
八、板书
21老人与海鸥
老人关爱海鸥
海鸥送别老人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中华少年》教案4
大家在学习《中华少年》这篇课文时要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六年级上册人教版《中华少年》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着祖国的锦绣山川,学习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齐读课题《中华少年》
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步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1、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认读生词。用生词说话。
三、感知文字,理解体会情感。
(1)指名读,明确文章的结构,和读法。
读第1节,说说这一节你读懂了什么?透过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这一节。分角*来读。
(2)默读第2.3.4.5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这几节中,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你不理解的地方。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那些给了你启迪。仿照诗人来说说?进行语言练习。想想我们的母亲都承受的千灾百难。你想说什么?心情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第五节。
(3)读第6.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接着让学生在用“不”和“要”说话。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四、诵读诗歌,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朗诵
甲、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朗诵。
(3)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
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五、总结。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穷人》教案5
《穷人》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经过作家巧妙的文学加工就变得充满温情、悬念以及最淳朴、真实的心灵美。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穷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本课自然段较多,共有27个自然段,要求学生细心地标正确序号。
(五)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六)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下列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溅怨填唉
“溅”字的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写成“歹”或“”,右上方是“”不要写成“巳”;“填”右边是“真”,不要少写一横;“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写成“失”。
2.给下面加粗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勉强仍旧模样自作自受魁梧
勉强的“强”应读“qi3ng”,而不是“qi2ng”;仍旧的“仍”应读“r6ng”,不是“r5ng”;模样的“模”应读“m*”,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应读“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应读“w*”,不读“w(”。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舒适顾惜勉强抱怨黧黑
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比如前4个词,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七)学生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八)整理文章的层次。
快速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九)练习读课文,在最让你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让学生说说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十)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她的美好心灵。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穷人》。
(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想想桑娜一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反映桑娜一家生活状况的语句,体会她们一家的生活处境。从第2自然段桑娜沉思想的心事中,可以看出桑娜一家生活贫困:“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种贫苦的生活还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这时老师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通过读第1自然段,就可以找到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自己读第一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
读完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概括第一段的段意。这段主要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鱼的丈夫,她为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都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海上张望,可是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西蒙。
2.找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一直读到第6自然段完。
3.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说:当桑娜焦急地推开门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4.再找一个同学读第7自然段。
5.学生读完后,老师提问: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什么?
西蒙的家里更贫苦,“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冷”,对着门口放着一张稻草铺。可怜的西蒙早已死去,临死前她没有打扰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两个孩子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脚,给他们最后的母爱。
6.过渡:这触目惊心、使人落泪的情景,即使是铁石心肠也会动心,何况是善良的桑娜呢?
7.默读8~11自然段,画出桑娜面对此情此景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8.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在学生谈桑娜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老师适时出示两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提问:“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所以没有多加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
在学生体会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老师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提问:桑娜觉得非抱回孩子不可,为什么回到家里又忐忑不安呢?她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些想法说明她当时是怎样的心清?
作为母亲,桑娜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作为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又为今后的生活担忧,所以忐忑不安。这里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出她的真情实感。“他会说什么呢?……够他受的了”表现出她对丈夫生活负担重的理解,因此担忧。“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表现出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困难的美好品质。但生活是现实的,她似乎对丈夫有一种负疚之情,所以一次又一次责问自己,“怎么对他说呢?”这一层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状态,真实地反映出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生体会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时,老师适时出示第二个重点句: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提问:桑娜为什么宁愿让丈夫揍一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会挨揍,但愿意承担责任。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学习第三段。
1.过渡:桑娜在不安中终于等回了出海归来的丈夫。
2.分角*朗读第三段,找出文章里“沉默”这个词出现了几次?想想桑娜为什么沉默?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3.她丈夫对此有何反应呢?指导读第24自然段,谈体会。
4.出示重点句,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提问:把“熬过去”改成“过下去”好不好?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然穷,生活困难,现在又增添了新的负担,但是总有办法熬过去。“熬”是忍受的意思,反映渔夫明知困难大,可宁愿自己多受苦。这深刻反映收养孤儿的不易和渔夫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敢于面对困难,具有坚强的精神和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5.说说这段讲什么?
第三段主要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六)总结全文。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他的两个孩子的事。
2.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合理想象,续编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角*朗读。
2.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二)出示本节课目标。
指读思考·练习第5题。
(三)明确续写要求。
1.把握主要人物的*格特点和思想品质,要前后一致。
2.掌握故事情节的主线,要前后连贯。
3.想象要合情合理。
(四)展开想象。
1.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2.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3.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4.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5.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6.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老师要引导孩子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结尾,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五)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老师按续写的要求进行评议,拓宽同学的思路。
(六)在稿纸上完成续写。
例文:
穷人(续编)
帐子拉开了,七个熟睡的孩子恬静的小脸在摇曳的烛光照耀下,显得十分清楚。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一张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我们怎么办呀?你看,他们睡的多甜多香,脸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渔夫走了过来,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着。你我少吃一口饭,就能把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案6
导语: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教学文书。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采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复习汉字。
2、通过词语搭配练习,学习准确运用词语,不断积累词语。
3、了解词语重叠后在表达上的不同,并学说这样的词。
4、学习猜谜语。
二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
2、了解词语重叠以后语气能加重。
三、教学准备:
挂图、词卡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
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香香甜甜的果子真诱人呀!今天老师要带你们漫游语文园地。在园地的深处有一座苹果乐园,在那里,智慧老人为每组准备了一棵苹果树,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肯动脑筋、会学习,他们小组的苹果树上会结出一个个又香又甜的红苹果。(示苹果图)
2、我会说
1、出示题目。(出示“房子”图,上面写着偏旁)同学们知道这些房子都住着谁吗?(房子里住着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2、小组学习。
(1)小组商量。
(2)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好。
3、集体交流。
4、同学们口头组词。
5、扩展练习:你们能帮它找一些新邻居吗?(学生交流课外认识的汉字)
3、我会连
1、小组合作连线,派代表汇报
2、游戏“找朋友”:老师将词冑在词卡上,分学生,学生找到对应的词,然后读出来。(找个就贴个庢苹果
3、看贴词诩。(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把词贴在图下)瞧!近些图片也来找朋友了,谁来帮帮忙呢;
4、说话认练:谁能朋着图或结合我们干时皀生活,用上这里的一廄词语说一句话?
4、读读说说。
1、过渡:看,苹果树上的红苹果越来贊多,小昋友高兴吗?就让我们一起高高兴兴朥读读这丛词语。
2小组讨论:每组前后两个謢语有什么不同?3、集体交流。
4、你还知道还有哪些词也能这样说吗?
5、我会猜
1、过渡:同学令真聪明,棵苹果树上璄苹果都不相上下。怎么办呢?现在智慧老人准备了两则谜语杤考大家,看谁夺得胜利。
2、先自己轻声读一读,读会了就悄悄告诉自己的好朋友。
3、集体流:分组读谜语、爜谜语,猜对的同学说说是怎样猜出来的。
4、扩展活动。
(1)在小组内互相猜谜。2?小组挑战: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小组挑战。
五、作业布置:
1、把三面八个字组成四个字。
云 拉 力 各 上口 木 言
( )( )( )( )
六、板书设计:比一比,组词。
房( )我( )给( )礼( )
放( )找()拿()化()
七、课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教案7
《中华少年》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中华少年》的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丁四个角*。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朗读。
F换角*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教案8
《少年闰土》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作者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格特点。
A:脸——紫*
B:头——小毡帽健康
C:颈——银项圈活泼
D:怕见人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使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学习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海鸥老人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引课
1、出示海鸥老人的图片做简单介绍。
2、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快速的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中分为几部分,第三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2、学生汇报:
(1)分文两部分第一部分老人关爱海鸥,第二部分是海鸥送别老人。
过渡:在这两幅画面中让你意想不到的画面是哪一幅?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14-18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另你意想不到的语句,读后谈感受在旁边坐简单的批注。
2、学生汇报
(1)出示句子:一群海鸥突然飞起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什么大事。
学生谈体会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海鸥们扇动翅膀……瞻仰遗容的亲属重点理解急速、瞻仰、遗容。
(3)出示句子:海鸥纷纷落地……白翼天使。
A、谈体会
B、理解“肃立不动”
C、出示图片练习说话
他们肃立不动,低头沉思,似乎为老人___________
似乎为老人___________
似乎为老人___________
D、指导朗读
出示:当我们不得不去……飞动的'白*漩涡中脱出身来。
A、理解两个扑
B、鸣叫中说些什么?
C、创设情景、指导读
过渡:如果你是在场的一位你最想问什么?
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
四、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从朋友口中知道了老人的那些消息。
(1)学习第二自然段
(2)三个“褪*”中你读懂了什么?
(3)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
过渡:就在老人与海欧的爱中情中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你看到了哪一幅。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你看到了什么?
(2)男女分角*读老人和海鸥的动作。
(3)如果这是一幅*的画,这有声有*的乐谱中会奏出什么样的音乐,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4)感受着浓浓的情。
过渡:在这*的画面中还有我与老人的一段对话。
3、学习4-9段
(1)小组内分角*读想怎样才能读好。
(2)小组成员展示读。
(3)全班男女生分角*读。
4、学习10-11段
(1)读懂了什么?
(2)想想老人谈海鸥的神情。
(3)联系上下文体会生动的眼神中流露出怎样的情。
5、学习12段
(1)指名读。读出了什么?
(2)理解“企盼”
五、拓展练习说话
老人与海鸥就这样十年如一日的相处着。如今他们要分离了,如果你是老人或海鸥,你想说些什么?
六、总结
老人与海鸥在互相祝福着,老人走了,带着鸥群走了,留给我们的是对海鸥的那份情和爱,人与人相处需要付出真情,同样对动物相处,你付出了,也会得到回报的。
七、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与本文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如《*犬黑子》。
八、板书
21老人与海鸥
老人关爱海鸥
海鸥送别老人
1.老人与海鸥教案
2.《老人与海鸥》的教案
3.《老人与海鸥》教案
4.老人与海鸥的教案
5.老人与海鸥教案教学方案
6.《老人与海鸥》精选教案
7.《老人与海鸥》优质课教案
8.《老人与海鸥》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