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课改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经过学习了解,每个学校到教师都有自己的模式,但大致不外乎是这样的:明确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交流展示、随堂反馈、拓展延伸,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上用好这些模式是个难题,特别是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实施起来更是举步维艰,是事实就应该承认,是问题就应该面对,凭借本人的努力摸索,总结出以下一些措施,以供同行和专家们指正:
一、板演展示,巩固字词
农村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很多已学字不能正确书写,或能正确书写笔顺也不对,在展示环节中我经常让听写板演,若有问题及时纠正,或者让书写能力较好一些的同学帮扶差的,对于普遍难写的字就共同口述笔顺,课下作业也多以熟悉字词为主,经过一番训练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提升。
二、先改后讲,引导讲题
课改模式主要是用于新授课的,讲题中套用这些模式可算是白手起家,我试着也找到了一些方法,讲试卷或练习册,通常先让学生自己修改力所能及的题目,自己不能解决的找同桌帮忙,同桌也不会的就让班里做对的同学讲,最后只留下共*问题老师才讲,即便讲也是一步一步引到那重意思上,只要靠谱就予以赞许。
三、自主阅读,讨论发问
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尽管这一条目标只是在第一学段提出的,却贯穿于整个中小学各个学段。阅读课上出语文味就应该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提出问题学语文。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自主阅读中,也就是和文本的对话中,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语文教学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自主阅读中,才能培养喜欢阅读的情感和习惯。这是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最基本的一点。
四、多种教育,提高能力
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授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模仿教育、探究问题方法的教育、做人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尊敬师长和长辈教育、实现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完整人的教育。
五、博闻强记,增强语感
农村孩子在记忆力方面可不比城里差,这一点也是最让我欣慰的,正是应了幼学如漆之说,抓住这个长处培养语感正合时宜,于是我想出了课堂竞争背诵完成学习任务,当堂就可以完成背诵诸如古诗或课文段落的学习任务,较好地展示了新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多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时间,发现他们记得越多就越爱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
六、制签背箴,课外延伸
利用课前1~2分钟的时间,让每个人说一句歇后语或名人名言或谚语,一条龙式逐个进行并养成习惯,既是个人展示又是互相学习积累的过程。同时把自己的座右铭做成书签,在动手中玩味比生硬的说教能更好地获得感染和熏陶,而且在条件简陋的农村搞这样的形式,学生非常乐意表现自己。
七、师生共议,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这是一种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语文不同于数学逻辑缜密,如果学生肚里缺少相应的东西再怎么鼓励讨论发言也是无济于事,我想老师的帮、扶、带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见缝插针随机穿插逐步过度,只要学生能想到那层意思就告知其表述方式,顺势也帮助他们记忆积累。如果实在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就罚讲个故事或笑话。
总之,我认为新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教条化,而应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学得更多,从而使他们走出农村,迈向城镇,去领略外面的精彩。本人本着少谈大道理多谈心得,把自己半年来教学实践体会汇总成文,潜心探索,为农村孩子能有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2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下面是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为大家提供参考。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
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希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达到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该视情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3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下面是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为大家提供参考。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
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希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达到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该视情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4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本人基本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且还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最优化"理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到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呢?这也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反思良久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些眉目。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苦练钻研教材的本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课前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回纳演绎。究竟应该怎样钻研教材呢?个人感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紧扣文本,吃透教材。时刻以文本为中心,利用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其独有的个*和特*。(三)以"三维目标"为纲,教学重难点为领。努力做到纲领并重,时刻牢记: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二、写好教学后记,反思教中得失教学后记是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后的心得体会,从教学后记可以观出我们在教学一课时的优点是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在哪里?教师在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后,就会不自然的反思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什么?继承什么?摒弃什么?这样就不愁咱们教学水平提不高了。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反思中得到了成长,在反思中得到提高。所以,写好教学后记是必要的,它对我们研究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三、时刻关注学生,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所以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味地凭主看感受去设计教学内容,入而主宰整个课堂。我们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学生就会对咱们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大大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学生没有了学习积极*,何谈学习成绩的提高?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四、加强思想交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想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都源于交流,只有交流方可密切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是学生最为依赖的人。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大多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入行良好的引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不会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观来我们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懂得学生,不时与他们入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触,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才可能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和-谐与平等。五、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入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是在瞬间被发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抓住契机,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挞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火花,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习惯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培育的学生才不会被社*淘汰;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纷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各种激烈的社会竞争。综上所述,我们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满足以上几个条件,才能随心所欲地驾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语文5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师教学心得体会语文,欢迎阅读参考。
做语文教师30多年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满怀,精神抖擞,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将会才会充满信心,充满生命的活力。反之,一堂不温不火而没有燃烧的语文课,绝对算不上是好课。因为不冷不热,不痛不痒;燃烧则不充满,因此,教师的*才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记得第一次执教朱自清的《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我彼得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所深深感染,人类猥琐自私贪心在博大宽容面前显得如此之渺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很平淡,一篇我以为会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文章,为何在学生面前失去了魅力?难道是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了?他们真的是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负责任,还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我课后反思得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上只有讨论问题的声音,而没有读书的声音,只有老师的自我感动,而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如果语文还是只知道在那些没有生命的字词句上反复折磨学生,不愿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生长奉献智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所以后来再教此文时,我对教学设计作了很大的调整。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母爱,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由于贪玩差点酿成大祸,母亲在*的打了我之后,心疼我,又怕我看见,偷偷的躲在没人的地方哭的故事后,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眼中噙满了泪花,就连平时特别令人头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也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几份懊悔、几份自责、几份感叹……接着,我又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谈谈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的父母挚爱。在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是我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计算的,但经过这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还是如约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教师的情境创设与真情引导
“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
教师自己没有*,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如果说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情感体验的氛围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奏,以引起悦耳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我想学生的表现也正是在我动情引导下的自然流露。
第二、在读中点燃学生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
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老师*澎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之中,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老师为文造境,学生披文入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与文本展开对话。
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曾经说:有*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相信语文课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的音符!
可见,*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老师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他就是李星华;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
当然,*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进入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灵魂。
我从事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必须背过、必须默写过,必须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希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达到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应该视情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