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zhongyu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魏公叔与惠王阅读理解附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魏公叔与惠王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魏公叔与惠王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1:魏公叔与惠王阅读理解附答案

魏公叔与惠王阅读理解附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③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注释]1. 公叔痤(cuó):魏相。 2. 不可讳:不幸去世。 3. 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 4.为,如果。 5.竞,同“境”。 6.悖:糊涂、昏聩。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愿 王 以 国 事 听 之 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惠王往问之( ) (2)以公叔之贤( )

(3)孝公受而用之( ) (4)魏日以削( )

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非公叔之悖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2)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12、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谈谈惠王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9.(1)去、前往 (2)凭 (3)接受 (4)削弱 (4分,一个1分)

10.D(2分)

11.(1)公叔痤你生病了,万一你不幸去世了,国家该怎么办?(2分)

(2)糊涂的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不糊涂的人当成糊涂的人啊。(2分)

12.:①目光狭隘,不能慧眼识人; ②固执己见、盲目自信;③虚伪,假意征求意见但却不采纳。(4分,一点2分,答到2点即给全分)

(翻译:魏国的公叔痤生病,惠王去问他说:“公叔痤你生病了,万一你不幸去世了,国家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个家臣公孙鞅,希望大王听凭他处理国家事务。如果不任命他,就不要让他出(我国的)边境。”惠王没有回答,出去后对身边的人说:“多么悲哀啊!像公叔痤那么贤能的人,却要我必须全把国事听凭公孙鞅决定,不是糊涂吗?”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闻说这件事,埋葬了公叔痤后,他往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任用了他。秦国果然日益强盛,魏国日益衰弱。这不是公叔痤糊涂,而是惠王糊涂啊。糊涂的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不糊涂的人当成糊涂的人啊。)

篇2:《魏公叔痤病》阅读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 (回答)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希望)

③秦果日以强(一天天) ④悖者之患 ( 错误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www.同的一项是(2分)( C )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答: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篇3:《魏公叔痤病》阅读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 ( )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

③秦果日以强( )

④悖者之患(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4.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参考答案]

魏公叔与惠王阅读理解附答案1. (1)①回答

②希望 ③一天天 ④错误

(2)C

2. 此/非/公叔之悖也

3. (1)(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 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

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篇4:正公阅读理解附答案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fèng liǎn 帮助办丧事)棺椁(用来办葬事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选出与上文“乃寓居士人卒于邻”中的“卒”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B.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C.卒皆夜惊恐。

D.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D

2.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贵为一方之守的范仲淹居然为一名穷书生的不幸而情动如此,不仅撤宴,还丰厚地救济他,可见他体恤民生多艰,心系百姓疾苦,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第二问意对即可。)

篇5:魏公叔痤病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公叔痤病文言文阅读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6):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 ( )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

③秦果日以强( ) ④悖者之患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予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4.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参考答案]

1. (1)①回答 ②希望 ③一天天 ④错误

(2)C

2. 此/非/公叔之悖也

3. (1)(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 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

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

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文言阅读实词释义题方法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篇6:魏公叔痤病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魏公叔痤病的阅读及答案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公叔痤对曰 (回答) 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希望)

③秦果日以强(一天天) ④悖者之患 ( 错误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www.同的一项是(2分)( C )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此/非/公叔之悖也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译文: (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答: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篇7:王琚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琚阅读理解附答案

王琚,怀州河内人。少孤,敏悟有才略,明天文象纬。时年甫冠,见驸马都尉王同皎,同皎器之。会谋刺武三思,琚义其为,即与周璟、张仲之等共计。事泄亡命,佣于扬州富商家,识非庸人,以女妻之,厚给以赀,琚亦赖以济。睿宗立,琚自言本末,主人厚赍使还长安。玄宗为太子,间游猎韦、杜间,怠休树下,琚以儒服见,且请过家,太子许之。至所庐,乃萧然窭陋。坐久,杀牛进酒殊丰厚,太子骇异。自是每到韦、杜,辄止其庐。

琚补诸暨县主簿,过谢东宫。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琚怒曰:“在外惟闻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太子本有功于社稷,孝于君亲,安得此声?”太子遽召见,琚曰:“韦氏躬行弑逆,天下动摇,人思李氏,故殿下取之易也。今天下已定,太平专思立功,左右大臣多为其用,天子以元妹,能忍其过,臣窃为殿下寒心。”太子命坐,且泣曰:“计将安便?”琚曰:“昔汉盖主供养昭帝,其后与上官桀谋杀霍光,不及天子,而帝犹以大义去之。今太子功定天下,公主乃敢妄图,大臣树党,有废立意。太子诚召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计之,忧可纾也。”太子曰:“先生何以自隐而日与寡人游?”琚曰:“臣善丹沙,且工谐隐,愿比优人。”太子喜,恨相知晚。翌日授詹事府司直、内供奉,兼崇文学士。日以诸王及姜皎等入侍,独琚常豫秘谋。不逾月,迁太子舍人,兼谏议大夫。太子受内禅,擢中书侍郎。

帝于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每见阁中,视日薄乃得出。遇休日,使者至第召之,而皇后亦使尚宫劳琚母,赐赉接足。琚自以立勋,至天宝时为旧臣,性豪侈,受馈遗至数百万,侍儿数十,宝帐备具,阖门三百口。既失志,稍自放,不能遵法度。每徙官,车马数里不绝,从宾客女伎驰弋。右相李林甫恨琚恃功使气,欲除之,使人劾发琚宿赃,削封阶,贬江华员外司马。又使罗希奭深按其罪,琚惧,仰药,未及死,希奭缢之。时人哀其无罪。

始,琚为中书侍郎,母居洛阳,来京师,让琚曰:“尔家上世皆州县职,今汝无攻城野战劳,以诌佞取容,海内切齿,吾恐汝家坟墓无人复扫除也。”琚卒不免。宝应元年,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四)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琚义其为 义:以……为义 B. 侍卫何止曰 何:呵斥

C. 太子喜,恨相知晚 恨:遗憾 D. 从宾客女伎驰弋 从:跟从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琚“敏悟有才略”的一组是( )

①至廷中,徐行高视 ②独琚常豫秘谋 ③太子喜,恨相知晚 ④琚惧,仰药,未及死,希奭缢之 ⑤太子本有功于社稷,孝于君亲,安得此声? ⑥太子诚召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计之,忧可纾也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琚年轻时被权贵赏识,和周璟、张仲之密谋刺杀武三思,事情泄露后假扮成佣人躲在一个富商家,后来富商给予他很多帮助。

B.王琚回长安后,和当时还是太子的玄宗交往甚密,每次到韦、杜间游猎,都会住在他家。

C. 后太平公主谋逆,王琚劝太子先事诛之,荐张说、刘幽求、郭元振等与决议。玄宗继位后,提拔为中书侍郎,备受玄宗信任,时号“内宰相”。

D.晚年的王琚自恃功高,生活极尽奢侈,他的母亲之前曾经对他有所劝诫,但他没有放在心上,最终被权相李林甫倾轧缢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事泄亡命,佣于扬州富商家,识非庸人,以女妻之,厚给以赀,琚亦赖以济。

②帝于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每见阁中,视日薄乃得出。

4.D 从:使……跟从

5.B ①显示他气度不凡③表现太子对他的器重 ④表现他对政治迫害的无奈

6.B 原文有“自是”。

7.

①事情泄露逃亡,在扬州一个富商家当佣人,(富商)认为(王琚)绝不是一般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给了他丰厚的嫁妆/财货,王琚也能依靠这些来补充生活所需。

②皇帝对王琚特别眷顾,(让他)参与重大政事,当时号称“内宰相”,每次在内阁被召见,看到太阳落山才能够出来。

篇8:《王珪,字叔》阅读练习附答案

《王珪,字叔》阅读练习附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而死。今陛下开圣德,收刍言①,臣愿竭狂瞽②,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③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

注:①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谈。常用作谦词。 ②狂瞽:愚钝之力。谦词。 ③伎:古代的歌舞艺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相:互相

B.伎不进,数被让 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 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举 举:办妥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 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 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 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 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汲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参考答案:

4.A 5.B 6.B(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能分善恶,却明知故犯)

7.翻译:(1)君臣同心同德,那么(1分)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1分)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1分),但愿(1分)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句意1分)

(2)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臣私下认为您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窃,以为,是,之,句意各一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