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哲学家摇*。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想想弟子们在来源地相聚的情景,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
1.种上庄稼用美德
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因为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并且种上谷子而形成的。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再赴约去口头回答了。
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坏的习惯要用好的习惯来代替。当代成功学指出,思想指导言行,言行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格,*格决定命运。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思路是多么重要。
《鸟说》阅读附*2
鸟说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②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⑤,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注释】
①日:有一天。
②:二鸟相和之声。
③巢:做巢。
④掬:捧。
⑤:鸟卵。
【翻译】
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有关关叫声,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小杯子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
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
唉!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
叹世间: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如老子所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
【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南山集》。作者借鸟喻人,发出感慨,意图在于揭露封建社会使人无法生存的残酷现实。认为有识之士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所去发展,免得“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练习】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小不能盈掬()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3.用原文回答,小鸟的“娟皎可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托物言志,借鸟喻人。联系文章分析,从鸟的命运折射出人的怎样的命运。
【*】
1、满
2、距离地面不超过五六尺,人的手能够碰到它们
3、羽毛洁(或:*明洁)音鸣好
4、在当时的残酷社会中,高洁的人,摆脱不了被戏谑耍弄,被捕捉失去自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