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屋在高考前几天曾经发布过一篇惊人的文章:三位名师预测,2007年高考可能会考察材料作文。而今年,全国卷I的作文题给出了一幅名为《摔了一跤》的图片,要求考生根据图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特别规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进行作文”。在湖北省,高考作文也给出了一段关于《母语》的材料,要求考生“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这种材料作文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命题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规定写作,但题目自拟。然而,与之相对的是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话题作文,它们以某一话题为范围,文体不限,给出的材料“可用可不用”,有利于考生拓展思维空间。
今年分省命题的高考作文中,话题作文仍然占据绝大多数。例如,广东省的作文题是:“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其他如福建省的《季节》,江苏省的《怀想天空》,四川省的《一步与一生》,山东省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等。
各种命题思路各有利弊,或许这正是两种思路共存的原因。从近年来一些高考语文阅卷老师的反馈来看,话题作文不容易偏离主题,适合学生发挥,但同时也为考生提供了在考场上背诵范文的空间。从今年的几道材料作文来看,在文体上打破了传统材料作文“必须写议论文”的限制,提出了“文体不限”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融合了话题作文的优点,给予了考生更多的创作自由。这种“有限制的自由,带着镣铐跳舞”的趋势或许将成为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方向。
高考材料作文:他回来了2
在雨幕朦胧间,他的身影若隐若现,宛如凋零的花瓣洒落。
远处传来沉重的脚步声,不错,“运动鞋”向这边踱来。他没有披裹雨衣,也没有撑起雨伞,手中却兀自提着铁锹和扫帚。羞愧和紧张在他心头翻涌,一遍遍呐喊:“千万别让人发现,让我独自清理我罪孽的心灵吧。”
他低着头,一步步向家走去。路上,他感到脸颊滚烫:“这样的雨天,地上肯定遍布赤脚行人,他们会踩伤的!骑车人的轮胎也会被扎破!唉,我做了什么?堂堂男子汉,竟干出损人不利己的勾当,还一走了之,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不如。”想到这里,他刚进家门,便抄起工具,又跑了回来。
此时,行人寥寥无几,他稍稍安心,便专心收拾起自己的“杰作”。他小心翼翼地将碎玻璃扫进铁锹中;那片污秽不堪的东西实在难以清理,扫帚无济于事,他干脆用手去捡拾……春雨无声地飘洒,路灯在细雨中闪烁,仿佛行人的眼睛,欣喜地说:“看到了,我们看到了!”
路面终于恢复了洁净。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暗忖:“这才是良心安顿的归宿。”他浑身湿透地跑回家,雨水在地上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
孔子材料作文3
孔子的故事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埃”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