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马能收人心
曹*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破之,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路击吴,*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王昶、征东大将*胡遵、镇南大将*毋丘俭
③傅嘏(gǔ),字兰石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b.师又谢朝士曰 谢:道歉
c.诏引诸*据北山 引:率领
d.谁任其咎咎:失败
5.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始以相赏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队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联**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诸葛诞时,“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之长策也。(3分)
⑵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3分)
⑶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4分)
参考*
4、d(咎:过错、罪过)
5、b(①是曹*所说,表现曹*“收人心”,⑤司马昭所说,但不能表现“收人心”)
6、d(a、“没有人受到处罚”错,“弟昭时为监*,唯削昭爵”;b、“结果战败”错,原文为“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c、“*队‘人心摇荡’”错,原文是王基上疏说“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
7、①(将士们)希望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队的长久计策。(“邀”、“全”各1分,大意1分)
②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迁移*队得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临履”、“谓”各1分,大意1分)
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应该责问自己,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被动句、“谢”、“不暇”各1分,大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将领都劝阻。(曹*)打败乌桓归来之后,询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谋求侥幸的胜利,虽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上天辅佐,不过这不可当作常例。诸位的劝止,才是完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不好意思说出来。”
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王昶、征东大将*胡遵、镇南大将*??鸺蠓追紫准葡撞*?熳酉纶?髑笊惺楦地诺囊饧?8地潘担骸埃ń?棵牵┫M?痛停?笕≌焦Γ?热プ髡剑?缓蟛畔氚旆ㄈ〉檬だ??獠皇潜H??拥某ぞ眉撇摺!彼韭硎Σ惶?樱?秩?方?ノ夤??峁?蟀堋3?⑸舷乱槁郏???ǔ稣鞯模┑闹诮?毂岢龀?ⅲ?韭硎λ担骸拔颐挥刑?痈地诺慕ㄒ椋?诺搅苏庵值夭剑?馐俏业墓?恚?钗唤?煊惺裁醋铮俊倍伎礤读怂?恰K韭硎Φ牡艿芩韭碚训笔钡H渭嗑??ǘ浪?幌魅チ司粑弧?/p>
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把力量合并在一起*胡人,司马师采纳了这个建议,队伍还没有*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说:“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惭愧而又高兴。
到寿春去*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让他率领驻*移到北山据守。王基依据实际情况向司马昭上疏说:“如果把*队迁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人心动摇,对于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迁移*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的首领,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而关东的败仗,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过错?”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说:“司马王仪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曹*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自己担起来,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应该归罪(责)于自己,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意见,(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队,并不是不幸运。
治国犹栽树的原文翻译及阅读*2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
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试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
②惟欲清净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参考*】
1.①停止;②只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作者简介】
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代董狐。
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唐书》、《唐春秋》、《则天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是《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第一帝王学。
【《贞观政要》内容简介】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这部书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以及*、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史书,集中描述太宗皇帝与群臣共同打造繁华帝国的重要关键,其中包括领导之术、人才之育、决策之方和修养之要等等,既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建立空前强大的天可汗帝国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由于这部著作具有教科书的*质,因而“朝野上下必备”、“入世为人必读”,许多励精图治的皇帝反复研习,以为治国的楷模;不少积极进取的官僚士子更是认真诵读,以为行动的准则。
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可资借鉴,它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提供强国富民、经邦济世的具体措施;有助于领导者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
《汉书·张安世传》的阅读*及原文翻译3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光。天子甚尊惮大将*,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强餐食,近医*,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b、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c、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d、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c(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延寿为北地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它们详细地写了出来。(“幸”、“诏”、“识”、“具”各1分,大意1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惮”、“内”、状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霍光执掌*,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接替大将*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