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学会掌握“晓、眠、觉、闻、啼”这五个生字,并理解其含义。特别要注意“觉”为多音字,在本课文中读做“ju6”。

能够依靠汉语拼音正确发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

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解读古诗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和品味古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春光的情感。

(四)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强调能力的培养,包括说和写的能力。课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并作文表达。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春光的感受和态度。

(二)难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解决方法:通过情感丰富的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和语言之美。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新生字。

通过写作描绘春天美景。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揭题、解题:“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更是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天早晨的美丽景*,并朗读《春晓》。

(二)看图,理解图意: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美景?画中有哪些元素?它们在做什么?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叙述图中的内容。 过渡语:诗人如何描绘这幅图?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古诗。

借助拼音帮助学生准确地朗读古诗。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

介绍诗人:《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是李白的好友,生于湖北襄阳。他一生没有仕途,大部分时间隐居农村,过着宁静淡泊的生活。年轻时他游历江浙,领略自然风光,善于写作山水诗,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四)学习古诗,理解内容:

解析:根据图片判断诗人描绘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春晓:黎明时分,特指春天的早晨。

细读前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仔细阅读,小组讨论学生能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不理解,一同商讨解释。 (2)重点体会: 眠:睡眠。 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已经亮了。 (3)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第一句话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睡眠很香甜,不知不觉间天已经亮了。 (4)清晨醒来,作者听到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结合图画一起朗读“处处闻啼鸟”。 体会:处处:到处。 闻:听到。 啼鸟:鸟儿啼叫。 思考一下,鸟儿的鸣声是怎么样的? (5)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第二句话的意思:“清晨醒来,听到四周响彻动听的鸟儿啼声。” 过渡语:春天的景*如此美丽,作者的心里想到了什么?(齐读后两句)

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展示图片,观察:地上有什么?作者在想些什么? (2)试着解释“夜来风雨声”的意思:回想起昨夜风雨声。 过渡语:经过了风雨的侵袭,花朵怎样了?结合图片表达第四句的含义。 (3)“花落知多少”:受到风雨侵袭,不知道多少花朵被吹落。 (4)联合这两句话的内容进行解释。

(五)指导学生情感丰富地朗读,练习背诵和默写:注意节奏和重音: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六)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扩展:春天的景*非常美丽,我们要珍惜春光,爱护时间。

(七)布置作业:背诵和默写《春晓》课文。

《古诗两首(春晓)》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本课生字“古、诗、首、眠、处、闻”6个,会写生字“古、声、多、处、知”。

2.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了解春日之美好,珍惜春光。

本课采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初步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制作上课用的课件。

课前指导学生把课本翻到12页,反扣在桌子上;把文具摆放整齐,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识字

1. 同学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

2. 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

3. 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古诗两首)

4.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5. 利用拼音自读古诗,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想办法认识生字。

二、合作交流

现在让我们与诗人共同欣赏这幅春景图吧!

1. 教师范读课文。

2. 检查学生生字是否会读。

3. 自由读诗文两遍,(1)读准字音,把诗句子读通顺读流畅!(2)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4. 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

春晓小班教案活动反思3

古诗对幼儿是一种即陌生又熟悉的一种文学活动,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春晓小班教案活动反思,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在上节课的儿歌学习中,孩子们对《春晓》的内容已经掌握,并且在教授儿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所以在手之舞那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旋律模唱对我们小班孩子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唱名是记住了,而且唱得很好。但是画出唱名泡泡,让孩子们自己唱,很多孩子就不会。他们还是没有掌握每个不同音的唱名,所以很难边指边让孩子们自己唱,还是得有老师带领。

在感应乐句的环节,我们用纱巾开花游戏来完成的,清唱时孩子们都能依乐句表演,一旦播放音乐,能力强的孩子在游戏中,都能依乐句开花。还有个别孩子们就开始乱了,还是不能独自完成,还需要锻炼与培养。

1、古诗对幼儿是一种即陌生又熟悉的一种文学活动,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其中古诗的含义。所以在教学中我夹着现在的、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

2、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运用优美的旋律《春野》进行导入活动,展示《春晓》大挂图,让幼儿感知春天的美丽。在记忆古诗时,加上相应的动作,使幼儿能形象的进行记忆,更好的对古诗进行理解记忆。

3、在导入时选用班得瑞的《春野》轻音乐,或许比较抽象,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动听的声音,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提示,对培养小朋友的音乐欣赏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