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兴致勃勃地要求妈妈带我去外婆家玩。我们搭上了快巴车,随着春风的轻抚,沐浴在菜花清香的气息中,感觉非常惬意。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刚学的《春来了》这首歌曲的旋律。
突然,我感到一丝凉意,抬头一看,原来不知何时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车门上的一块玻璃也裂开了,微风夹杂着雨点吹进了车厢。春天的天气就像小孩的情绪,转瞬间便会改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却又变得*沉起来。我正感叹着这突变,意外地发现坐在那破裂的窗户旁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额前的头发已经被雨水打湿。
这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人的身影,啊!那是*叔叔!他在火车上行善的场景历历在目。学校不是一直在号召我们做*式的好少年吗?就在前天下午,我们还举行了“学*,树新风”的中队活动呢!想到这里,我连忙站起来准备与老奶奶换个座位。就在此时,我注意到坐在老奶奶旁边的那位漂亮的小姑娘脱下了外衣,心里不禁奇怪,天气变冷了她却脱衣服,但随即看到她用胖乎乎的小手撑起外衣挡住风口。老奶奶十分感动,不知该说什么好,只是试图拨开她的外衣。小姑娘却调皮地说:“没关系,我里面穿的是件新毛衣,还挺漂亮的!”我被小姑娘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动,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她披上,并说:“我比你大,我来挡着风吧。”说完,我便去扯开了她的手。“好像又出太阳了!”不知谁惊讶地喊了一声。我松开手,果然看到了太阳公公微笑的脸庞。我与小姑娘相视而笑,老奶奶也望着我们笑了,车上的人都跟着笑了。
让孩子享受音乐的快乐2
幼儿是快乐的个体,他们天*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来抒发情感、愉悦生活,音乐能够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具有益智的功能,能够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力,可以促进幼儿智慧的发展;音乐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特征能够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具有审美功能,能够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妙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音乐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音乐富有感染力的特点来进行幼儿教育,因为幼儿喜闻乐见,乐于接受。
然而,在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导致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思考:“你感觉到了什么?还感觉到了什么?”结果导致幼儿真的没有任何感觉;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的要求很严格,机械的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们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享受音乐,那么“快乐”又从何而来呢?
新纲要颁布后,将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的范围内,强调对幼儿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纲要》指出: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改变幼儿被动参与艺术活动的现状;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只注重技能训练和表演。同时,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地表现。
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活动,重新审视其中的幼儿参与。我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该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
一、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在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并反复思考后,我认识到以往的音乐活动往往是由教师设计活动形式,而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呢?于是我大胆尝试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在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蓝猫》的歌!”“我想用《蓝猫》的歌跳舞!”“我想用它来打击乐!”“我想画蓝猫和淘气!……”幼儿们有许多的想法,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在活动中尝试一个主题,提供多种表现空间,让孩子们得到满足。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需求设置了“小舞台”、“歌剧院”、“音乐创意室”、“小画廊”等供幼儿自选的多种机会和条件。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热爱音乐,喜欢这些表现形式,但他们的表现还停留在对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上。那么,作为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引导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表现能力呢?应该如何启发幼儿创造*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呢?
顺应,从而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谱、*作卡、舞蹈道具等,让他们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所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通过以上的改进,我们可以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真正感受到快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让我们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更好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和成长。
享受写毛笔的快乐作文3
我原本是不喜欢写毛笔的。小学低年级时,我硬笔书法写得挺不错的,于是认为自己有资本,不将写毛笔的事放在眼里。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家长把自己家孩子送去写毛笔,无非就是嫌孩子写字太难看太潦草了,才将他们送去改造的,而我根本没这个需要。可到了三年级放暑假后的一天晚上,我正在吃饭,父亲突然对我说:“明天开始去写毛笔。”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两个字:痛心。一想到原本可以好好玩的暑假被“兴趣班”扯得支离破碎,我心中一百个不乐意。父亲在旁边问我:“怎么,不乐意?”我不敢违抗,连忙回答:“好。”
老师姓高,年近七十,可还是精神矍铄。他慈祥如菩萨低眉,非常和蔼,乐观开朗。他的*格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致、中、和。他每见到人都是笑盈盈地迎上去,使我们与他没有距离感。他对同学的字指出缺陷时从不严厉霸道,总是先指出字的优点,再婉转地谈字的缺点。他向来对我很好。我非常敬重他,爱屋及乌,我因此喜欢上了毛笔。我喜欢楷书的刚正,行书的豪放和隶书的平和。每当我提起毛笔时,淡淡的墨香将我紧紧包围,让我觉得自己犹如在仙境遨游,飘飘欲仙。
我尤其喜欢行书。行书豪放不羁,既没有草书癫狂又没有楷书古板。每当我临摹唐伯虎的《落花诗册》和黄庭坚的《松风阁》时,就沉浸在身临其境的快乐里。从行书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就应该潇潇洒洒的过好每一天,少一些世俗的包袱,人生才会更美满。
我对隶书也钟爱有加。看着《张迁碑》和《曹全碑》,立马被里面字形稍扁,笔画饱和的字体所吸引。看《文化*》讲*茶文化时,说茶道的境界就三个字:致、中、和。我想,隶书又未尝不是如此呢?隶书风骨之致,笔道之中,意境之和,真是上上品啊!从隶书中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如隶书一般平和淡然,这不正应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吗?
暑假又到了,我去写毛笔时再也没有开始时的抵触,而是立马骑车过去,仿佛又将驾临仙境,与仙人品茶论字,陶醉在书法酽酽的快乐里。